APP下载

林语堂跨文化视野在《苏东坡传》中的体现

2024-12-31朱慧敏

三角洲 2024年19期
关键词:林语堂自由主义苏东坡

林语堂跨文化视野的核心内涵主要是指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没有文化偏见,并且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文化理念的差异。林语堂了解中西文化话语模式、交际特点,能用一种平等的文化态度来看待中西文化的异同并且保持文化同质性的意识,能够保持本我文化的特殊。

东西方文化思想的融合

林语堂本身融合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他有时说自己是异教徒,有时说自己是人文主义者,有时又说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因此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他通过对苏东坡的思想和行为的描写,探讨了自由主义和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这也印证了法国近代传记家安德烈·莫洛亚的观点:传记作者对传主的选择,往往与作者内心某种隐秘的愿望相应和;或者是传主与传者本性相投。以下是林语堂的自由主义和儒家思想在《苏东坡传》中的一些呈现。通过对西方自由主义和东方儒家思想的结合呈现,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的思想世界,并将其应用于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批评和反思。这种观点的呈现既充分展示了苏东坡的个性和思想深度,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自由与传统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视角。

一、自由主义的追求

自由主义是西方个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主流文化模式崇尚个人主义、平等观念。苏东坡在林语堂的笔下被描述为一个具有强烈个人主义和追求自由的人。他倡导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并且经常与权威和束缚进行斗争。苏东坡对社会困境和政治腐败持批评态度,主张个人自由和公正的原则。在描写苏东坡的思想和人生观时,林语堂强调了其尊重个体自由的立场。他指出,苏东坡崇尚自由、追求真理,反对权威与束缚,主张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挥才华,创造美好的人生。林语堂在对苏东坡的人格进行分析时,偏重“快乐”二字,即使面对困境,苏东坡仍表现出面对苦难的豁达,以积极和纯真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将苏东坡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可爱又可敬。这种自由主义的追求是苏东坡精神内核的一部分,也成为林语堂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林语堂在书中还通过苏东坡的个人经历和诗文创作,深刻反映了自由主义追求对于作家精神生活的影响。他以苏东坡与权贵斗争、被贬谪和流亡等经历为例,揭示了自由主义精神所带来的自我解放、精神抗争和思想开拓。就官场上无法抗拒的王安石新法之恶果,苏东坡坚守自我的“独立精神”,“无比执着”地向皇上反映百姓遭遇的真实情况。苏东坡知道自己要遭大祸、遭罢黜,也坚持写下《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苏东坡的诗词也充满了自由、豁达、潇洒的文学气息,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自由追求和精神内涵。

二、儒家思想的传承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描写了苏东坡对儒家经典的熟悉和推崇,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治理实践中。苏东坡年少时研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聆听师长们对于儒家经典的教诲。苏东坡通过对经书的深入研究,吸取了其中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中。在林语堂的笔下,苏东坡无疑是一位好朋友、好丈夫和好兄长,他对妻子情深义重,对朋友热情坦荡,对兄弟友爱和谐,不少篇幅都描绘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景象,这都体现了中国儒家的典型的家庭伦理观。苏东坡注重道德修养和忠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为百姓谋利益的责任感,苏东坡曾经作诗对百姓食无盐以及青苗贷款的弊端进行了讥讽。苏东坡在官场上以廉洁清正的行为树立了榜样,尽力为民众谋福利。苏东坡注重道德修养,重视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与理解,并将这些观点融入自己的文章和政务之中。通过他的言行和作品,林语堂传递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忠诚和公正等。

三、自由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

儒家思想与自由主义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自由主义则更加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和对个体意志的尊重,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林语堂的笔下,自由主义和儒家思想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在苏东坡的思想体系中相互融合。苏东坡既尊重个人的自由追求,同时也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义务,他试图通过对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的探索,发展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东西方表达方式结合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他巧妙地结合了一些西方文学技巧和中国表达方式,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是这两种元素在作品中的应用。

一、东方表达方式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使用了许多诗意的语言,呈现出闲散的散文化叙事风格,利用口语化的平常语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这种表达方式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诗歌的推崇,使作品更具中国文化的韵味。林语堂在描述苏东坡的诗词创作时,通过引述和解读苏东坡的诗作,展示了苏东坡诗意的语言风采。他对苏东坡的诗词进行了深入的赏析,揭示了其中的寓意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苏东坡诗歌的独特魅力。如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赤壁赋夜游》是这样赏析的:“诗人已经确立了一种情调,不管以前已然读过十遍百遍,对读者还会产生催眠的作用。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

林语堂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方式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的表现手法相呼应,突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林语堂经常使用对象化的表述方式,将抽象的情感和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物体,以丰富作品的意象和象征性,使得作品显得委婉含蓄。这种表达方式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中对象征和隐喻的运用,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方式传递思想和情感。林语堂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展现苏东坡内心的情感世界。他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江河、山峦、树木等景物,将自然景观与苏东坡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一种意境。例如,在描述苏东坡离开家乡后的心情时,他以秋天的黄叶飘落来隐喻苏东坡的离愁别绪,突出了他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二、西方文学技巧

林语堂将英文Humor译作“幽默”,并做出科学的解释。幽默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成果,不仅是在语言学领域里新加了一个词,更是在文化上、思想上、文学风格等领域开拓了一个新风格、新体系。林语堂认为幽默是宽容和超越的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这一理念源自西方的幽默观。林语堂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思想碰撞进行幽默讽刺,展现了苏东坡机智幽默的一面。他通过描写苏东坡与其他文化人物的对话,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发笑的场景,并透过这些对话反映了苏东坡的聪明才智。在《苏东坡传》这本书中,林语堂以他独特的幽默风格描绘了苏东坡的生平和思想。如林语堂在苏东坡救灾时写道“我简直不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在治水就是在救旱。”林语堂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评论作用,从而显示出苏轼从容不迫、超脱旷达的智慧。

林语堂在作品中还打破了传统传记的写作模式,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传记的写作方式。林语堂以苏东坡一生的经历作为线索,将其他有趣的故事穿插其间,使得作品既具有历史真实性又具有艺术性。林语堂灵活运用了真实历史事件和虚构的情节,以丰富故事情节,并加入了一些戏剧性的元素,增强了叙事的吸引力,在议论之中加以幻想,在议论之中杂以逸闻。例如,他写王安石从不换衣服的野史和故事传说时这样叙述的:“苏洵在《辨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

总之,通过将西方文学技巧与中国表达方式相结合,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创造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既吸收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性和多样性,又保持了中国文学的传统和独特性,使作品在叙事和艺术性上都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东西方文化传播

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作品数量多达30部,在作品中通过西方视角的表述来探讨本土文化,重建传统文化,宣扬中国文化的精神。林语堂所处的年代正值20世纪初的中国,在中西方文化交流闭塞、外忧内患、国力衰弱的背景下,林语堂通过自己的作品揭开了中国这个承载着悠久文化,拥有辉煌文明的古老大国的真实面貌,林语堂通过自己对中国和西方的个性化阐释,才使得世界真正了解中国和西方。

一、利用英文写作

一方面,林语堂在海外进行文化传播时,使用英文写作,林语堂的写作著述直接在英语世界的词汇系统之中进行交流,取消了文化传播中的第一道壁障。《苏东坡传》便是直接用英文写就的,林语堂凭借其深厚的翻译功底和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将《苏东坡传》中呈现的宗教文化、古典诗词、物质文化等特色的文化元素都翻译得通俗达意,从而打开了海外读者的心锁。

二、重塑东方图景

另外一方面,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通过传记写作立足于中国文化,在作品中构建了一幅幅中国图景,向西方人民展示了新奇、富有、美丽的东方世界。林语堂“以东坡的足迹为线索的中国指南,东坡走到哪里,介绍到哪里,包括中国的城市格局、政治制度、风俗民情的内容,信手拈来。”书中还用了不少文字介绍了宋时的文化,更有助于西方读者在外国背景下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林语堂在进行作品的写作时利用西方想象来重塑东方形象,迎合了西方大众的需求。在书中,他通过对苏东坡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快乐的天才,苏东坡身上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林语堂利用苏东坡这种淡泊名利、善良敦厚的人物形象,迎合西方人对闲适的、慢节奏生活的向往,改变了西方人对于东方的看法,从而使得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能够更好地得到西方人的认同。

林语堂的文化身份无疑是复杂的,他既欣赏和认同中国文化,又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促进者,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林语堂在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上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他的许多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东西方文化观的差异。林语堂通过自己的笔触在《苏东坡传》中塑造了苏东坡这样一位幽默又不失智慧的形象,也让我们通过这部作品看到了林语堂这样一个独立自由、幽默闲适、一心从事文化传播的纯粹的文人作家,而“两脚踏东西文化”这一句自传中的联语也的的确确诠释了林语堂的一生。

作者简介:

朱慧敏,1998年生,女,江苏徐州人,硕士,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林语堂自由主义苏东坡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苏东坡《献蚝帖》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苏东坡与佛印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苏东坡学无止境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