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堰
2024-12-31陈国清
一
我们第一次到三道堰是女儿的同学来接的。她说三道堰是水乡,那里很好玩,除此以外,还有各种独特风味小吃。
一到三道堰,我就被吸引住了,从四面八方来的人络绎不绝,各种卖名特小吃的喊叫声不绝于耳;宽阔的河面,清凌凌的河水哗哗地流淌着……河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茶摊,她们在那里喝茶聊天,我独自一人顺着河边往上河走。越往上走,出现了一些凉亭以及巨大红岩石上的壁画。壁画上画的是渔夫正在捕鱼捉蟹、河面上来来往往的商船和繁华的码头上装卸货物的场面,那些壁画好像在诉说着三道堰沧桑而悠久的历史。担心时间长了,她们等久了,就到此为止。
她们早在那里等我。女儿的同学说,午饭已经订好了,今天中午是三道堰的特色菜苗苗鱼火锅。
苗苗鱼火锅,是由草鱼、鲈鱼、鲢鱼等四五寸长的鲜活小鱼,用独特的调料、特制的铁锅煮上十多分钟即可,吃起来细嫩,味道鲜美,真是人间少有的美食!
午饭后,她们转街去了,我随心所欲地到了上午去的地方。我继续往上走,凉亭和壁画没有了,便是一片辽阔的湿地公园,湿地公园里长满了高大的垂柳和不知名的树木。河面还是那么宽,偶尔河面上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野鸭,它们时而露出水面,时而又没了踪影。前面是一些蜿蜒曲折的小路,很少有人去。一看手机上的微信运动,已经走了两万多步。我觉得有些累了,就在一块光滑清净的平石上坐了下来。清清的凉风徐徐地吹了过来,吹得树叶沙沙地响,吹得河面起波浪。那波浪犹如一张巨大细柔的丝绸铺在宽阔的河面上似的。我坐在那里,看着这一切,好似进入了美妙的童话世界……
我回到原地方,已到五点,回到犀浦已经八点了。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回到了家乡。我老家住在川北一个乡镇的乡场上,挨近河边,那河叫塘清河。20世纪80年代,河里的水也像三道堰的水一样,清凌凌的,各种鱼儿应有尽有,还有野鸭、翠鸟等水生鸟类。整个夏天,我们很多时间都在河里游泳。后来由于住户人口的增多,场镇上没有修污水处理设备,满街的污水,包括人的粪便全部排在河里,几年后,塘清河就成了一个污水河、臭水河。当看到三道堰的水时,好像又回到了家乡,看到了几十年前的塘清河。
二
一个月以后,女儿开着私家车,带着我们一家人又到了三道堰,当然还是去看水、吃苗苗鱼火锅。我们去时已是十多点了,三道堰人很多,尤其是节假日和双休日,考虑到不好找座位,就在挨近河边的一家餐馆把座位订了下来。离吃饭还有一段时间,她们看水聊天,我就向下场走去。河边到处都是茶馆,街道上各式各样的商铺比比皆是。走了五六百米,有一家书店。见到书店,我兴奋不已,便走了进去。这家书店与别的书店不同,卖的全是旧书。我在里面浏览了一遍,找了几本,一本是巴尔扎克的《农民》,一本是左拉的《萌芽》,还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至四。
“老板,这六本书多少钱?”我紧紧地把书抱在怀里爱不释手。
我进来时还有几个顾客,不多一会儿他们都走了,只有一个年龄在六十岁上下,穿着朴素、剪着平头、瘦削脸庞的男子在整理一堆旧书。我估摸着,他可能就是店老板。
见我问价,他放下手中的活儿,来到我面前,看了看书,和颜悦色地说:“老师,您随便拿几个钱吧,四十五元如何?”
“啊,才四十五元?”我感到惊讶。
这几本书是我几十年前没有买到的,现在买到了手,弥足珍贵。以现在的书价,这六本书,其中一本都不止这个钱。
“老板您不是在开玩笑吧?”我满腹狐疑地问。
“老师,我没有开玩笑!以后如果您还要,我这里旧书多的是。”他真诚地说。
“我喜欢看书写作,这些书都是我多年想买没有买到的!”我乐此不疲地说。
听说是搞写作的,他问:“老师,贵姓?您住在哪里?如果以后还需要什么书就找我!”
“免贵姓陈,老家阆中,来成都两三年了,现住犀浦镇。”我说,“那好,随时光临!”
见书这么便宜,我还想多选几本。在选书的同时,我与老板聊着。从说话中便得知了他开这个书店的原因。
老板姓冯,叫冯天铭,今年六十五岁,住在青羊区,与老伴生活在一起,有一女,已出嫁。他当过知青,曾在一家机械厂工作,现已退休十年了。他说,他这一辈子什么爱好都没有,唯独喜欢收藏书。从当知青时他就在收藏。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工资才三十二元,他要拿一半工资出来买书。他参加工作三十六年,足足买了三十六年书,从来没有间断过。到退休,他已经收藏了一万多本书,家里堆放的都是书。两年前,他病了一场,手头没有多余的钱,病好了,钱也就花光了。眼看人越来越老了,见堆积如山的书,他跟女儿说,让她把书拿去,开个书店什么的,这也是一笔财富呵!可女儿却说,她才不要,她有正式工作。女儿不要,万一哪天他不在了,这么多书怎么办呢?跟老伴商量,于是,他就有了开一家书店的想法。一来卖一部分资金出来,二来有事做不寂寞。打算在青羊区租门面,可是青羊区的门面太贵了。一次随亲戚到郫都三道堰来玩,见三道堰人多,又是水乡,于是就租了这个门面。二〇一七年春节过后就开业了。第一年亏损了三千多元,今年有望盈利。
“收藏这么多书,您家里人支持吗?”
“女儿是支持的,但她已经出嫁了。她母亲不支持,但也不怎么反对。”说着,他就到柜台上给我拿了一本新书出来,说,“陈老师,这本书不错,是郫都人写的,我送给您。”
我拿起看,书名《码头》,作者是孙宗烈。
“这本书就是写三道堰过去发生的事,写得很好,很真实!”他说。
“谢谢!”我从冯老师手上拿了过来说。
除了手上这六本书外,我又选了十多本,总价一百二十元。
考虑到家里人在等我吃饭,我要了冯老师的电话号码,提着两包书,匆匆地走了。
三
我如获至宝,每天爱不释手。一个月左右,我把书看了一半。我打算把从冯老师那里买来的书看完后,再去读《码头》。有一天,我刚吃过午饭,不经意间拿着《码头》看了一会儿。书中的内容把我吸引住了,尤其是写“袍哥”那些章节。我的长篇小说《百年沧桑》也有描写“袍哥”的情节。但对于“袍哥”之事,我知之甚少,关于写“袍哥”这方面的资料和书籍也没有。那天午觉都没有睡,一气看了二十多页,四五天就把书看完了,我有一种急切想见作者的心情。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冯老师。冯老师说:“可以,如果您到三道堰我就给孙老师打电话,请孙老师到三道堰来。”
隔了没几天,我又去到了三道堰。这次是坐公交车去的。
我去得很早,七点乘的车,不到八点就到了。冯老师说,他已经给孙老师打了电话,孙老师大约十点钟来。
我把去年出版的《百年沧桑》带了十本给冯老师,另外给孙老师留了两本。在等孙老师的同时,我又在冯老师的书店里选了二十多本书,支付了钱放在门口。
这时一位黑瘦、高个、满脸核桃纹的老人,从冯老师手里拿过我的《百年沧桑》翻了又翻,笑了笑说:“这本书是您写的?我叫厚薄,我是搞艺术的,住在三道堰。”
“陈老师,厚薄老师是个雕刻艺术家,我来三道堰时结交的第一个朋友。”冯老师说。
听冯老师这么一说,我对跟前这位瘦高老人肃然起敬。
厚薄老师说,他从事雕刻艺术四十多年,出版了五六本专辑。他说他还另外还摆了个摊位,边说着就把我带到他的摊位上。他的摊位离冯老师的门面只有四五米。那摊位很小,不到两平方米,上面摆放着玉石、兽骨、木质雕像,有的如拳头般大小,有的如拇指粗细,有人物、动物、昆虫、花草等,那些雕像小巧玲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正当我看得入迷时,冯老师对我说:“陈老师,孙老师来了!”
只见冯老师门口站着一个戴鸭舌帽、拄着拐棍的古稀老人。
“孙老师,这就是陈老师!”冯老师介绍说。
我与孙老师认识后,他把前几年写的《被历史湮没的背影》一书给了我。这是一本写西汉时期的大儒扬雄的书。扬雄出生在郫都区,史称西蜀大儒。我把《百年沧桑》给了他。通过交谈得知,孙老师是郫都区三道堰人,郫都区中学教师,现已退休。他的《码头》曾获成都市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奖。他说他这几年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今天还在医院里理疗。听说我要来,他连理疗都没有去,打了个出租车就来了。我听了很感动。
那天中午我请他们吃饭,便叫厚薄老师一道去,厚薄老师说:“我每天都是把干粮带上的。”他把随身带的干粮(馒头)和水壶拿出来给我看。他说他是甘肃省人,甘肃省过去很穷,很少有白米大面,他是吃窝窝头长大的。他不去,我也没有勉强。本来是吃苗苗鱼火锅的,但孙老师在理疗忌辛辣。在一家餐馆里,我点了很多菜,都被孙老师退回了,他说点多了吃不完是浪费,只要了一个豆腐、一盆血旺、一个炒菜和一盆蔬菜汤。
饭后,我与孙老师聊了很久,都是关于文学方面的事。
自那以后,我经常到三道堰去,除了去看那里的水乡、吃苗苗鱼火锅外,冯老师的书店是必去不可的。
作者简介:
陈国清,四川阆中人,现居成都。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郫都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多篇文章见于《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四川党建》《青春》等报刊,作品多次获奖。著有长篇小说《乡村情怀》《采购员安顺儿》《百年沧桑》,中篇小说集《野棉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