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儿要换频道(外一篇)

2024-12-31戴方毅

三角洲 2024年19期
关键词:新闻联播俄罗斯女儿

小时候虽说是在城镇里长大的,但由于那时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看场电影得翻山越岭到十几里地外部队营区的露天球场。在我的记忆中,是出发前妈妈递给的小手电筒和不止一次地吩咐:“看完电影,记得马上回家!”而要得到妈妈的同意,必须有邻居小孩结伴才行。离家时小道上的一路追逐、放映时运片车的断续等待、返程时手电筒的微弱光源,使我感到期待和兴奋。

入伍后,连队的文化生活逐年丰富,先是有了闭路电视,后来又有了有线电视,我因此迷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那时,看到故事片《海鹰》,我就被影片中小艇打大舰、水兵斗狂风战恶浪的情景所感动。后来,我被组织任命到影片《海鹰》故事原型的鱼雷快艇大队任中队教导员。为了掌握时事政治、了解国际新闻,我便坚持每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从不间断。

记得有一回,中央电视台播放《新闻联播》时,地方台正在播放女儿喜欢的精彩动画片。

于是,我和女儿发生了矛盾。

见我不答应她的要求,女儿又“缠”又“磨”,搂着我的脖子喊:“爸爸、好爸爸、乖爸爸、亲爱的爸爸,给我看动画片,好吗?”

妻也在一旁帮女儿求情:“你就让她看嘛!”

见我未表态,女儿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取来遥控器自己换了频道。

我不禁火了:“换回中央台!”

女儿见我瞪起了眼睛,捂着脸跑到妈妈身边委屈地哭了起来……

乍看起来,好像我这个当父亲的挺凶,不讲理。其实,哪个当父母的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看见女儿哭个不停,我也心疼,当时真想让让她,可我没有这样做。我觉得凡事都要有个“度”。如今,多数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加上都是一个孩子,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各种要求,都尽可能满足,长期下去,孩子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很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皇儿”“皇女”意识,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孩子提某些要求时,有意淡化孩子的特殊性,让其受些挫折,从而培养孩子在家庭成员中的平等思想。

看完《新闻联播》,我把满脸不高兴的女儿唤到身边,亲切地拉着她的小手,告诉她:“宁宁,并非爸爸不让你,只是你应该为别人着想。爸爸在中队当教导员,每天之所以坚持看《新闻联播》,是想从这个节目了解国内外大事,便于开展政治工作。再说,爸爸在中队辛苦了一整天,也该休息一下,看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平时,爸爸、妈妈也常‘迁就’你,难道你就不能‘迁就’爸爸一下吗?”

说得女儿直点头。

从那以后,女儿再也没有在我看《新闻联播》时提出换频道的要求了。有时我在书房里看书,时间一到,女儿就会在客厅里喊:“爸爸,你的《新闻联播》开始了!”我总是笑嘻嘻地用开玩笑的语气说一声:“谢谢女儿啦!”

每逢此时,妻和女儿都要乐上好一阵子。

为了让母女俩“近朱者赤”,每当看到有趣的新闻后,我便向她们吹侃,如“海湾爆发战争了”“老家的两名副县长辞职‘下海’了”等等。若是长时间不念叨,妻便会问这问那:“听说银行的利息变了,电视里怎么说的?”女儿有时也问:“爸爸,今天又有什么新闻?外国的叔叔怎么老打仗呀?”见时机已到,我便欲擒故纵地说:“你们可以自己看嘛!”甭说,这招还真管用,《新闻联播》一到,女儿便会喊:“新闻开始啦!”然后,全家人便不约而同地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

有一回因公务缠身,我无法按时回家,女儿便打来电话:“爸爸,新闻快开始了,你怎么还不回来?”我说:“爸爸今晚有事,《新闻联播》来不及看了,你在家好好看动画片吧。”谁知,女儿在电话里说:“不行。”“那怎么办呢?”我有意考考女儿。她沉思片刻,说:“我替爸爸看,可以吗?”“当然可以。”

忙完公务,已是熄灯时分,我轻轻地打开家门,担心吵醒了母女俩,刚进门,就听女儿叫:“爸爸,快进来。”我赶紧走进卧室,妻对我说:“宁宁一直等到现在还不肯睡,你今晚要是不回来,她可能要等到天亮了。”

我不解:“为什么呢?”妻说:“女儿要给你讲《新闻联播》的内容呢!”

我心头一热,将女儿拥入怀中……

凭窗读花

拿着一本书,在明媚的阳光里,凭窗眺望远方……那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淳淳地善诱、不倦地教诲;那是我最钦佩的朋友在悠悠地忠告、善意地批评;那是我最心爱的姑娘在颤颤地倾诉、真情地流露……用心去看窗外的世界,不亦乐乎!

那年,在参加为期三个月的海上实习后,受大海的熏陶,我开始迷恋上了“蓝色文化”。从那以后,常在夏日炎炎的窗边,望着飘动的白云驰骋遐想,也常在秋日爽爽的窗边,望着火红的晚霞思绪万千,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蓝色缪斯的青睐,成为驰骋海洋文化的蓝色精灵。

于是,在大学毕业后,我“爬格子”似乎成瘾,有空总爱凭窗而立,沐一米阳光,望湛蓝天空,观娇嫩鲜花,赏美丽姑娘……然后,守着电脑,敲着键盘,在网上穿行;有时,也读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任灵魂自由行走,让思绪静静驻足。就这样,闲来凭窗读花,已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惯了凭窗而立,观望风景,聆听雨雪,笑对风霜。

窗口,如山间清泉,一点一滴洗涤着我的灵魂,一点一滴敲击着我的生命;一点一滴丰盈了我的日子,一点一滴定格了我的人生。因而,对窗口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对观赏的景物有了一种崭新的感想。

心,与自然对话,与智者交流。

凭窗读花,柔柔谧谧;细雨绵绵,笔蘸心墨。

我十分推崇雾中观花。因为雾中的花不仅给人朦胧迷离的氛围,更能展示一种灵性、一种飘逸、一种超脱俗尘的品位。

由此,我想到了那些从窗口飘过的青春少女。都说女孩是花。有首歌里也这样唱道:“十八的姑娘一朵花”,说的就是女孩的青春魅力。

我倒觉得,看女孩,尤其是看美丽的女孩,不宜走得太近,最好以雾中观花的距离为佳。那一年,在俄罗斯期间,就这样柔柔地品读过两个中国女孩。

当时,正值十月金秋,满眼的天高云淡令人陶醉。初来乍到的我,对俄罗斯这个陌生的国度甚是好奇,除了品尝俄式餐点外,我参观了各处的博物馆;欣赏了多场的芭蕾舞;“神游”了这个北方国度的四季景致——初秋有落叶铺就遍地金黄,寒冬有银装素裹挂满枝头,春季有冰雪初开盎然灵动,夏季有凉爽晚风相伴夜晚,还有饭店、商场、公园等场合手捧书本静阅的人群;“领略”了清纯俄罗斯美少女的风韵——她们青春无敌、风情万种地游逛于大街小巷,洋溢着对自己青春美貌的自信流露和情不自禁的妩媚张扬,让这个常年冰天雪地的国家,到处充满着浓浓的春意。

那天,站在窗口的我,抬头突然发现在我的房间对面住着两位青春靓女,和那些性感火辣、衣着入时的俄罗斯少女不同的是,她俩身上散发着风仪玉立、娇花映水的韵味。凭感觉,我猜想她们是一对来自中国的姐妹。那位身材丰满的应该是姐姐。标准的瓜子脸,漂亮的杏仁眼,小巧的俏鼻子,水晶的薄嘴唇,配上白皙而娇嫩的肤色,恰好地衬着这精致完美的五官,洋溢着成熟女性的韵味。而那位有着丝绸般长发的应该是妹妹。细长长的凤眉,星辰般的眼睛,配以玲珑的琼鼻,樱桃的朱唇,让完美无瑕的脸蛋娇羞生情,显得清丽飘逸。

此刻,她们正在看书……据说,俄罗斯是世界上人均阅读书籍量很大的国家。难道她们是久居俄罗斯的中国女孩?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能静静地手捧一书沉浸书海,我的心底竟滋生了丝丝缕缕的敬意……身在异乡,我在此时似乎找到了“知音”。

她们每天就这样像两朵柔丽的云彩飘荡在我的“视窗”。有意或是无意间,我就这样以一种恬静的心境品读着这两位青春洋溢的女孩,心里感知到一种花朵的馨香阵阵飘来,我无须辨别这是怎样的一种花香,也无须辨别她们是怎样的两朵花。我常常想:倘若连每一片花瓣、每一根花蕊都看得一清二楚,也许就不想再看了。

那两位女孩也并没有因我的凭窗读花而隐其娇颜,敛其风姿,且时常与我对视片刻,甚至露出短短的微笑。

其实,她们早就感觉到了我这个面善英俊的“赏花人”,非常乐意让我独自“观赏”。

尽管如此,直到离开俄罗斯,离开那宾馆,我和这两位中国或是华裔的美丽少女,也从没有过任何的正面接触。不是不可能,不是没机会,而是不想破坏那种凭窗赏花的美丽心境与温馨感觉。

猜你喜欢

新闻联播俄罗斯女儿
大三的女儿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海的女儿
少先队员的新闻联播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