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蔬菜栽培学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4-12-31钟程田鑫唐其蔚蒋瑶张健伟陈仙君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5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元素三全育人

摘" 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蔬菜栽培学作为园艺专业实用性极强的主干课程之一,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是践行“三全育人”的具体实施路径,更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课程团队通过提高自身思政素养、深挖思政元素、打造多元化教学模式、改善课程评价方式和结合办学定位全过程育人等举措,构建蔬菜栽培学长效育人机制保障教育效果。

关键词:三全育人;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148-04

Abstract: Under the concept of \"Three-All Educations\", vegetable cultiv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practical main courses for horticulture major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 to practicing \"Three-All Educations\". It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urriculum team constructs the long-term education mechanism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to ensur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by improving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deeply digg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reat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ls, improv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thods,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running a school.

Keywords: Three-All Educations; vegetable culti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来,仅仅依靠思政课程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即实现“三全育人”的终极目标,将“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独立研究转变为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有机融合,其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两条平行线”的现象,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是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以“三全育人”为指导,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实施路径。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道德修养得到全面提升[1]。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蔬菜栽培学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遇到了如下瓶颈。

1" “三全育人”背景下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困境

1.1" 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思政元素生搬硬套融入困难

教学团队各成员始终专注于科学研究和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往往忽略了个人道德修养培养和提高,平时难以专门关注个人思政素养的培养和学习,导致在知识传授时很少涉及思政元素,思政意识不强,思政知识匮乏,挖掘思政元素困难,多数只能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没有真正理解思政内涵,导致思政元素讲解时生硬,有时甚至脱离专业,难以实现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导致学生记忆不深刻,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严重脱节,学生的思政素养难以提高,多为利己主义没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主动思维意识不强,因此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1.2" 教学方式单一

一直以来蔬菜栽培学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式刻板,学生思维不活跃,缺乏积极思考和探索知识意识,课堂学习氛围死板单调,学生容易上课开小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阻碍学生的自我创新的发展,任课教师循规蹈矩授课也会感觉枯燥乏味,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3" 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思政知识考评欠缺

蔬菜栽培学课程的评定一直以学生课堂表现(10%)、理论作业(15%)、实验报告(15%)以及期末试卷成绩(60%)作为总评成绩,思政的考评为空白,学生一贯认为只要期末成绩高就能顺利过关,为了考试而考试,大部分考完就忘,导致学生的惰性越来越强,大部分学生存在浑水摸鱼心理,完全没有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个人道德素养无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差,未能真实反映学生的专业技能,考核结果未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懒散怕累的心态,毕业后身心都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导致很多学生都选择跨专业就业,致使就业率低。

1.4" 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不清晰,育人过程不连续

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教学在实验中体现,但实验教学的场地、天气条件以及授课时间受限,主要讲授的内容有绿叶菜类(芹菜、莴苣和菠菜)、白菜类(大白菜、结球甘蓝、花椰菜和青花菜)、豆类(菜豆、豇豆和豌豆)、茄果类(番茄、茄子和辣椒)、瓜类(黄瓜、西瓜、甜瓜和中国南瓜)、根菜类(萝卜和胡萝卜)、葱蒜类(韭菜、大葱、大蒜和洋葱)、薯芋类(马铃薯和生姜)、水生蔬菜(莲藕和茭白)、多年生蔬菜和芽苗菜(芦笋和芽苗蔬菜),而对于本地常见并经常食用的小白菜、芫荽、苋菜、紫背天葵、西葫芦、扁豆、芋头和魔芋等蔬菜未在课上讲解,在实践教学中这些蔬菜也没体现,学生实地接触的栽培管理技术有限,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有待提高,学生进入社会难以胜任相关工作。同时蔬菜栽培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学生只在这学期学习相关栽培技术知识具有阶段性,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有限,对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了解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缺乏全过程育人。

1.5" 未体现专业特色

凯里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专业人才,蔬菜栽培学属于实用性强的一门交叉课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验实习,在生产中积累经验和知识专业技能才有所提高,然而,由于地域所限,凯里地区山多地少,农业用地少,土层薄土壤贫瘠,因此,多数山地种植果树,蔬菜种植面积相对较少,并以农村散户种植模式较多,规模化生产蔬菜极少,多以投入大产出少,市场价值低。因此,蔬菜公司寥寥无几,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机会较少,大多数以校内实习实践为主,但校内实验用地资源有限,学生接触到的蔬菜种类屈指可数,学到的专业技能与社会脱节,不符合地方性农业人才的需求。亟需将学生“送出去”,在企业进行实习掌握现阶段先进的技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才能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地方性人才的要求,因此,缺乏“产业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 “三全育人”格局下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2.1" 立足蔬菜栽培学课程,深挖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任何课程要将思政内容贯穿始终,深挖每章内容的思政元素,并列出每章思政元素的具体授课内容(表1),精心设计各章节教案,发挥团队成员各有所长的自身优势,举全团队之力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过程中合理运用本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将方智远院士那样一批批育种学家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各种蔬菜[2],不辞辛苦、不畏困难的敬业奉献精神传承到课程实验教学中,实地进行各项技能的实操演练,身体力行地感染学生,学生通过实地操作完成季节性蔬菜栽培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本课程专业技能和思政知识的理解,提高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亲自体验课程实验获得的劳动成果,强化田间实践,使他们懂得辛苦付出,历练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格,能懂得珍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将吃苦耐劳的精神运用到个人成长中,才能有更大的收获[3]。同时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分工合作,以高效高质量的成果完成每次任务和实验,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还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记录真实的实验数据和图片,诚实守信,实验操作做到认真仔细严谨,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科学作风。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加强园艺工具的维护、实验场地卫生清洁、合理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乐于奉献、热爱劳动讲卫生的良好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2.2" 壮大育人队伍,提高团队教师的思政素养

加强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教学团队的教师主要从事白菜类、茄果类、薯芋类以及其他蔬菜类方面的研究,因此需要引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蔬菜研究方向的专任教师,教师在课堂之外进行思政知识培训,只有通过多学习思政知识才能将时政内容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实事动态相结合,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课堂上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才能把思政知识信手拈来融入专业知识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使思政教育不生硬刻板,反倒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和谐。同时加强教学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实行传帮带,老带新发挥老教师的优良作风,引导年轻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蔬菜栽培学思政课程中来,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和教改项目,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教学团队还可与其他院校或本校的同专业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学习他们在实施课程思政中的经验和心得,将其先进方法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和水平。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把提升育人质量作为教学首要目标,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走进学生的心里,在学期末对教学团队的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由学生对教师进行打分并提出建议,掌握课程教育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将问卷结构反馈给相应的课程教师,针对问题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加以修正和完善,形成教育教学互通互联,真正实现“教”和“育”的完美融合。

2.3" 打造多元化教学模式

“00后”思维活跃,教学团队应紧跟时代潮流,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举止,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实施路径来开展思政教育。任课教师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动态,顺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和知识水平,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多维度创新教学环节,以OBE教学模式为理念[6],在课前进行线上布置教学任务,发布在线视频和提问,拓展学生视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提问和提出问题;课中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引入教学问题,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分组讨论、主题讨论、问卷调查和抢答等方式回答问题,教师对回答结果进行分析评判,教师在讲解时结合生活实际案例与借助视频、网站以及图本资料等相结合的方式融入课程思政,能为课堂氛围增添几分色彩,同时还能强化突出核心知识点和章节重难点,加强学生记忆;课后采用线下分段完成任务法,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可以采用习题或画知识框架结构图,对实践技能的巩固采用成果展示进行强化,对课后拓展延伸内容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学生自己录视频并上传学习通平台进行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定,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各自分工查找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后续开展毕业论文进行文献查新奠定基础。

2.4" 改善课程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有些高校在贯彻思政教学理念时多以理论考试的卷面分数作为考评依据,往往忽略了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实践报告、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学术论文、团队协作情况和师生交流情况等。其中师生交流主要是任课教师在课后不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课程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分析学生进行课程思政前后的变化,多关心鼓励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融入思政元素而调整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将学生交流过程中的态度纳入过程性考核中,因此,可以将考试占比调整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6∶4,期末考试可以案例分析题的形式有机融合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让学生作答,体现学生是否具有思政意识,作为期末考评的重要指标,综合分析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性。

2.5" 全过程指导形成育人连续性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建立多渠道思政教育平台,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和独立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乐趣,由我校园艺专业各方向教师牵头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园艺嘉年华,将蔬菜、果树、花卉以及园艺产品加工的各类成果做成不同的艺术品进行展示和供全校师生免费品尝,活动的举办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蔬菜的种植热情和创新能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情,从根本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凯里学院园艺专业还为学生提供各类实践育人平台,从大一进校开始就实行“双导师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简称“大创”)和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可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导师,老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大创”项目的全过程、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以及毕业论文全过程[7],导师亲力亲为指导,将行为世范润物细无声地融进每位学生心中,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实验的失败与成功磨炼了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团队教师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平台,与黔东南州多家蔬菜公司签订校外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以及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和就业环境,形成了“校内专业老师、企业导师”合作培养模式,全面落实“产教融合”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实践应用型专业人才发挥凯里学院园艺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形成“产学研”基地,同时“校企合作”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的瓶颈问题,发挥科研优势,带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化解企业生产难题,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同时强化了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自信和专业自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出学生的工匠精神,构建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协同育人的连续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育人机制。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背景下实施课程思政必须全面渗透到“全员”——教学团队成员提高自身素养、学生参与多元化思政平台,“全方位”——立足课程深挖思政元素,改善教学模式和课堂评价体系,“全过程”——“园艺嘉年华”“双导师制”以及“校企合作”培养出服务地方应用型技能人才,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长效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 罗馨.“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20.

[2] 朱明涛,余俊,曾永贤.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园艺,2022,45(19):194-195,198.

[3] 曾婷.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教师,2023(3):39-41.

[4] 王玉书,高美玲,付学鹏,等.“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现代园艺,2021,44(23):168-169.

[5] 杜兴臣.基于OBE理念下思政融入涉农专业课程的实施路径——以“花卉栽培技术”课程为例[J].现代园艺,2023,46(19):161-163.

[6] 缪旻珉,张治平,陈学好,等.“蔬菜栽培学”课程SPOC教学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11):35-40.

[7] 钟少兰,陈婕.“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实践教学探析[J].秦智,2023(6):76-78.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2023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3279);2020年度凯里学院线下一流课程课题(xx202002);2021年度凯里学院校级思政课题(KCSZ2021006);凯里学院2023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JG202321);大健康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项目(SZSFZX202202)

第一作者简介:钟程(1985-),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蔬菜遗传育种。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元素三全育人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