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发展人才的路径探索
2024-12-31唐迪赵卫东胡捷李臻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绿色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农业领域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时期,为了实现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必须注重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这离不开人才作支撑。研究认为,涉农高职院校应当聚焦培育主体,根据人才培养三级目标体系,明确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目标,推进绿色发展文化机制、绿色发展教研机制和绿色发展管理机制,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教学始终。引导广大师生关注农业、关心农业、投身农业,通过具体实践实现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践行,培养具有绿色发展思维、能力、治理水平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关键词:涉农高职院校;绿色发展;人才培养;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144-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ints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green development, which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demand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present, China's agricultural field is in a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quality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which can not be supported by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griculture-related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main body, define the training goal of green development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three-level goal system of talent training,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mechanism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mechanism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is rooted in teaching all the time. We are supposed to guid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like to focus on agriculture, care about agriculture, devote themselves to agriculture, realize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through concrete practice,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talents with green developm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governance level.
Keywords: agriculture-related vocational colleges; green development; talent train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1],2016年我国首次公布各省绿色发展指数并在当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农业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绿色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绿色发展,既是新时代的主题,也是新时代的命题。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职业,对绿色人才、绿色技能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也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及能力培养提出新的挑战。
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教学始终,培养出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发展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是涉农高职院校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决心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责任担当[3]。面对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要求[4],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奔腾而至的新浪潮,面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严峻挑战。涉农高职院校必须融入绿色发展理念,为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治理和乡村文化建设、保证人民群众营养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人才支撑。
1" 现状、成效、做法与现存问题
1.1" 现状与成效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提倡发展一种“可负担的经济”,提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全面衡量环境的容量,并在他撰写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中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5]。绿色经济概念的提出促进环境政策的推出,主要借用绿色经济的名义为环境保护问题发声,开始出现从污染的末端治理环境中注入绿色生产的思想理念,提倡通过提高清洁技术来达到环保目的。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也称为地球峰会,围绕农业、生物多样性、健康等方面全面审议了《21世纪议程》执行情况,强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要求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都实施“为了可持续未来的学习”,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导的国际社会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发布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等系列宣言,开展了以此推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实践的发展[6]。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职业教育培养绿色技能人才,在国际社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教育思潮推动下,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成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趋势[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21—2023年中期战略和2022—2029年长期战略,均以合作、优化、优先和适应为原则,促进绿色职业教育加强建设。欧美一些大学先后启动了“绿色教育”计划,一些国际知名大学率先尝试“绿色教育”,如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耶鲁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等,在政策和实践层面都形成了丰富的绿色技能开发制度与模式[8]。德国主要通过增加和更新培训职业来推动职业教育的绿色化,尤其是推出了绿色双元制培训职业[9]。新加坡绿色职业教育主要采用“3E模式”——Engaging(全面渗透)、Enriching(全面丰富)、Embracing(全面参与)[7]。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10]认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航,交融生“绿”,现代高等教育也应办成绿色的、科学的、人文的。王大中院士[11]认为,绿色教育就是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教育和科研实验全过程中,是全方位育人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教育部职教所刘育锋主任致力于开发绿色教育教学资源,探索绿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认为通过绿色技能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际职教的发展趋势。余清臣[12]认为,绿色教育根本目标是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就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终影响的是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的长远发展。
1.2" 主要做法
欧美高校的典型做法是有机整合涉及绿色发展教育的各方面,畅通院校、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渠道,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绿色发展教育这一核心要素,开设了许多可持续绿色专业和学位课程,使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融于各学科课程体系,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建设方案。我国教育部门通过开发绿色技能专业以及专业方向相关项目,以试点方式促进专业课程升级,吸引了国内众多职业院校的新能源、绿色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群参与项目建设,推动专业融合绿色发展理念。清华大学率先提出了绿色大学计划,组织成立了绿色教育协会,以人文、绿色、开放、智慧为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思想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实施了“绿色大学示范工程”建设,以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为核心,构建了“三绿工程”项目,为广大学校开展绿色发展理念教育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了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学术平台,并成立了专门机构“大学绿色教育办公室”,面向全校开设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社会学等选修课。通过这个平台以多学科交叉学习的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的学术思想得到有效沟通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则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高等教育机构实体,该机构将教育、培训、科研等多部门统筹协调项目运作的功能集于一身。实际上,我国不少高校在多年办学历程中以项目、规划、方案为抓手,开展了大量绿色技能培养的教育教学相关活动,目前的一些做法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对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绿色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需求,现行的专业设置和以专业为单位的单科性人才培养和服务模式更需要涉农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1.3" 存在问题与发展障碍
现阶段对于绿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技术技能领域,研究的角度侧重单方面研究,将绿色发展融入高职教育全过程的研究较少,教育领域研究具有滞后性,目前学术上尚未形成系统的、全方位的绿色人才培养体系。大部分只是理论阐释,或者仅在相关研究中简单提及。学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社会所需人才脱节较为明显。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3]。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好同质化严重、服务产业能力不强、人才培养满意度不高等问题。绿色发展需要绿色人才作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为涉农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发挥优势、打造特色、找准高质量发展突破口指明了方向。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我国高职院校绿色发展研究更多的是对国际经验的引借,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境下对涉农高职院校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已有研究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有了一定程度的触及,但内在理论的自洽性、逻辑性并不严密,且稍显宏观。在绿色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培养内容缺失、培养方式较单一、培养制度体系欠完善等问题。因此涉农高职院校需要聚焦培育主体,根据人才培养三级目标体系明确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目标,推进绿色发展管理机制、绿色发展教研机制和绿色发展文化机制,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教学始终,从而为推进绿色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1.3.1" 欠缺乡土情怀,专业与就业脱轨
乡土情怀是指对家乡或土地的热爱之情,是建设家乡服务乡村的内在动力和强烈愿望。乡土情怀促使广大毕业生重返家乡建设家乡服务乡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据问卷调查显示,37.2%的应届毕业生选择留在一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60.5%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沿海发达城市工作,2.3%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回乡创业或考乡镇事业编制。涉农高职院校中的城市生源学生对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缺少认识,在选择就业时不会考虑相关工作,而农村生源学生受传统“勤奋读书出人头地”“脱离落后农村”“进城发财,争当城里人”等思想影响,从事与专业相关农业农村工作的意愿较小。学生的择业观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村相关一线工作。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如何吸引学生涉农、爱农,发自内心产生对乡村振兴事业的热爱,培养深厚的农业农村乡土情怀,是所有涉农院校和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3.2" 课程扁平单一,千篇一律
尽管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以及部分高职院校通过主动或被动的项目实施进行专业升级,推动了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但从整体来看,高等职业院校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受到普通本科院校影响,趋同化较严重,现阶段本质上实施的还是较为传统的学科教育。在项目化教学中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但所针对的职业岗位已几经调整或被淘汰,导致专业与实际情况的隔离。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培养,在实践中既要聚焦主题又要实际实用。对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专业内涵建设和科研服务能力仍然是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重点领域。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的布局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学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升级。在科研服务方面,应用技术研发中的专业协同和跨界融合不够,应用集成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科研服务与教学的结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3.3" 校企合作机制缺乏活力,偏离初衷
校企合作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效结合的一种育人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较多地集中在高职院校。涉农高职院校大多通过订单培养、非遗大师学徒制、实训基地建设等,探索出了一条农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虽然,部分涉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逐步加深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入校外导师、大师传承的导师培养制度,但由于企业参与度相对较低,实践时间通常较短,涉农企业通常利润小容错率低实践条件艰苦,大部分学生在课业压力和功利性下,缺乏主观实践意愿。且校企合作以对学生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大部分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在以利润求生存为主的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缺少与之配套的惠企政策措施。因此,校企合作缺乏实际上的有力践行,在实践中多以参观式的见习、实习为主,导致学生自身水平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与初衷相悖。如何通过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来弥补学校在相关方面的不足,涉农高职院校仍需艰辛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2" 发展思路、路径优化与保障举措
2.1" 构建绿色发展文化机制
新时代涉农高职院校使命更加崇高,任务更加艰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幸福中国,涉农高职院校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大有作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并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项主要内容。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必然方向。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涉农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党建和思政工作能力,深入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关注农业、关心农业、投身农业,要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业态,造就一批真正理解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技能、享受绿色生活,以兴农为己任具有绿色发展思维、能力、治理水平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2.2" 完善绿色发展教研机制
绿色发展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养包含绿色技术,但不止于绿色技术,绿色发展理念是绿色发展人才必须拥有的核心思维,是绿色发展人才的基本素养[14]。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农高职院校可以依据三级目标体系明确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绿色发展思维、能力、治理水平的人才,服务地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培养绿色发展人才必须优化课程设置,面向重点专业,制定专项培养计划,选拔基础好、有意愿的生源单独组班,以点带面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依托校企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推动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协同培养面向新产业、新业态的复合型、创新型绿色发展人才。按照“1+X”证书制度要求,完善选课制度,试行导师制度,满足多样化生源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试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实施方案,增设夏季短学期,集中安排专业实践、X证书培训考核、重修、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等。对接“国家学分银行”,探索校级学分银行和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结合试点,对取得证书者,进行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转换。引导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寻找绿色发展理念的渗透点,不断挖掘教材,关注绿色领域研究进展,主动从事绿色科研,促进绿色实用技术落地,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2.3" 健全绿色发展管理机制
聚焦培育主体,健全绿色发展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治理组织体系,以适应农业绿色发展专业集群化发展要求。按照管理集约化、扁平化原则,系统化推进内部管理机构改革。整合优化管理部门职能,强化部门协同和管理效能。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跨专业教学科研组织建设,促进专业协同和跨界融合。进一步优化二级学院设置,加强基层教学单位管理组织建设,加强教研室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发挥好其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章程在学校制度中具有统领地位,要培养绿色发展人才,涉农高职院校应将“绿色发展”写入章程中,在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入职培训、干部提拔任用考试过程中加强章程学习宣传,将绿色发展理念和要求落实到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
3" 结束语
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培育并选拔出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和能力的人才。涉农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主阵地,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应当积极履行这一历史使命。尽管我国绿色发展这一确切说法的提出时间滞后于国外,但时至今日,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刻融入各个领域,以此为基础诞生了新质生产力,并在教育领域得到提炼与升华由此反哺各行各业。对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发展,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及能力培养应夯实内涵创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以内涵质量为核心,宗旨是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更好地使学生具有不易替代性,使学生生存得好、生活得好并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良性循环。涉农高职院校如何培养满足绿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即新质生产力人才,匹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涉农高职院校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春明,丁思勇,何全文.基于绿色发展视野的高职特色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0(5):123-126.
[2] 黄志良.践行绿色发展 培育优质人才[N].新华日报,2023-4-25(013).
[3] 张蓓蓓,吴俊,曾建平,等.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下培育高质量应用化学专业人才路径探索[J].广东化工,2021,48(3):223+234.
[4] 钱文挥.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和三农发展[J].中国金融,2021(1):12-14.
[5] DAVID P, et al. 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 a Report[M].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1989:20-25.
[6] 李玉静.加快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6):1.
[7] 李玉静.绿色技能开发:背景、内涵及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5):11-17.
[8] 侯志奇,韩提文,侯维芝.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高职绿色教育体系[J].职教论坛,2016(33):33-37.
[9] 王启龙,石伟平,李君敏.哥本哈根进程后德国促进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6-70.
[10] 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8-24.
[11] 王大中.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研讨会主题报告节录——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J].环境教育,1998(3):5-7.
[12] 余清臣.绿色教育在中国:思想与行动[J].教育学报,2011,7(6):73-76.
[13] 习近平: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076968.
[14] 孙欢.新时代高校绿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2020(7):32-33.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2021SJA1491);江苏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课题(202305)
第一作者简介:唐迪(1991-),女,硕士,讲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职业教育。
*通信作者:赵卫东(1969-),女,高级农经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三农”知识更新、高素质农民培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