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24-12-31孙旭东李杨陈娟朱兵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园林专业作为传统农学专业,在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新农科建设的整体部署,更是对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园林专业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文以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为例,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所面临的不足,探究针对新农科背景下的园林专业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举措,旨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新农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输送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农科建设;乡村振兴;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120-04
Abstract: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major historical ta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s a traditional agronomy maj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talents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erv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by taking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servic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vide tal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2019年,“安吉共识”的发布对新农科建设做出了整体部署[1],要求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的“三条路径”,加快创建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高标准建设农林“金专”“金课”。在新农科的背景下,园林专业作为培养农林人才的排头兵,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农科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乡村振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均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乡村振兴战略贯穿于园林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是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必须将乡村振兴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将专业教育与国家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结合,是服务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要的政治任务[3]。
目前,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较少,这不利于满足为乡村振兴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国家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初步凝练并形成园林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并通过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不断加以运用、更新和完善,最终形成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地方高校园林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同类高校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和涉农高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1" 园林专业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现状
园林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农学专业,培养从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三农”建设等方向的人才[4]。现在的园林工作者继承了老一辈园林人吃苦肯干、发奋图强的优良品质,而新农科的建设,是要在发扬老一辈的精神基础上,适用新时期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国家和区域发展培养优秀的接班人。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时期国家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此,园林专业要从人才培养的全方面着手,以新农科建设为基础,培养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应用型人才[5]。
园林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要切实符合国家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需求,符合园林行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当前,园林专业面临很大的机遇与挑战,新农科背景下的园林专业如何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绵阳师范学院(简称“我校”)的园林专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是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开设课程涵盖园林植物应用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方向,主要培养从事园林植物繁育、养护管理与应用、城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授农学学位。在国家大力推行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结合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要求,面向新农村,对接农业创新发展,围绕绵阳市“一山一水一城”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园林专业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园林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难。学生对本专业认知不深、认同感不高,尤其对于非农林类高校的园林专业,专业建设方面无法获得学校相关政策的倾斜。加之部分教师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在利用一些新手段、新技术方面没有及时跟进,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惰性,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6];同时,由于园林专业的专业课程需要较高的理论基础,一些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之间衔接有一定的滞后,不够深入,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链脱节,加之学生的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精力不足,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畅,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7]。
2.1" 乡村振兴与园林专业匹配不够,教学特色不突出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注农业农村这类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时提出的战略,而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一直致力于城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所开设的一些核心课程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和园林景观设计等,主要针对城镇景观中的植物及其配置,对广大乡村地区的特点未能有机结合,教学案例主要是城镇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养护为主,与乡村振兴战略所扎根的农村地区匹配度不高,这导致园林专业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时,会有一些生硬,不够生动具体。
2.2" 乡村振兴课程思政挖掘不深入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门门课程有思政”的要求下,我们要将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到园林专业内容中来[8]。目前,我校园林专业对课程思政点挖掘还不够深,一些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还仅仅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没有充分挖掘园林专业内容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同时,园林专业课程思政的形式也不丰富,尤其是对于乡村振兴元素的深度挖掘与整合,课程思政点不够丰富和生动,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2.3" 乡村振兴与产教研协同育人融合不够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学校和农林企业之间通过教育教学、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整合双方资源,促进园林专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一种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9]。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与合作企业资源共享,共建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协同育人,探索产教研协同育人模式。由于园林专业现有课程体系特点,产教研协同育人模式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有所欠缺,尤其是利用课程实践见习来践行乡村振兴做得不够。
3" 园林专业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改革
绵阳师范学园林专业一直紧跟国家发展的脚步,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积极开展新农科建设,力求培养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必须将乡村振兴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引导,培养出实践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实践,这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师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高的要求,而如何在保证专业教育要求的前提下,满足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是园林专业当下的重要政治任务。
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园林专业主要从以下举措进行了改革。
3.1" 开展乡村振兴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教学课堂是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地方,然而目前的教学课堂最大的短板就是缺少实践,学生缺少机会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关联起来。因此,我们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参考教育部专业标准及办学规范,梳理并制定特色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采取项目教学、竞赛激励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园林专业相关专业课程,融入乡村振兴基础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多途径探索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立德树人”“生态文明”理念的同时,将“乡村振兴”融入园林专业的教育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表1)。
3.2" 融入乡村振兴课程思政特色内容
开展乡村振兴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要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到园林学科专业课程中。要加强教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理解,定期开展政治学习,将乡村振兴作为政治学习的内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同时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将课程思政内容完美地融合进入专业知识中,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对乡村振兴产生情感共鸣。乡村振兴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需要结合园林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要利用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生动案例,使乡村振兴不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进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生活中(表2)。
3.3" 打造“校企”“校地”协同育人平台
要开展乡村振兴服务实践,需要建立与基层的紧密联系。我们加强已有的川西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高校工程中心、四川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等科研、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通过社会服务项目开展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同时,积极与优秀企业和地方开展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开展实验实践教学。园林专业与太乙仙山植物园、绵阳市农业局等企事业单位以共建实验室、共建实习基地和共同开展科普活动等方式进行项目合作,将乡村振兴的核心融合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另外,紧密结合“四川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专业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同时利用学科竞赛的平台,将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各类专业学科竞赛结合起来(表3)。
4" 下阶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计划
一直以来,园林专业紧紧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落实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使命,依据新农科发展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2.0计划,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服务西部区域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
下一阶段,园林专业要继续坚持育人为本,服务地方的理念,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并反哺教学,深入推进基于乡村振兴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加强与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切实提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内培外引,加大学术梯队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方向双师双能型教师,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另外,园林专业要继续推进专业和课程思政,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全方位适应国家和区域乡村振兴建设需求,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对标一流课程建设要求,结合乡村振兴建设需求,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优质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5" 结束语
新农科背景下,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深度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当前园林专业的发展趋势。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进入社会,全方位接受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教育,培养学生对“三农”的热爱,投身于我国“三农”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同时,通过专业教育,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真正成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907/t2019070 2_388628.html.
[2] 解胜男,李赫.新时代推进新农科建设的挑战、路径与思考[J].智慧农业导刊,2023,3(7):43-46.
[3] 曾巧云,龙新宪,林庆祺,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环境土壤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3,9(14):172-176.
[4] 李德会,何平,王理效,等.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园林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8):98-102.
[5] 陈娟,梁明霞,李德会,等.园林专业生态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2,40(2):67-69.
[6] 朱宇林,林谕彤,朱俊华,等.新农科背景下新型园林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讨——以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4):132-135,140.
[7] 卢会翔,张建奎.新农科背景下实践育人的价值、困境与出路——以西南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3,9(21):141-144.
[8]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9] 李斌.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2):1-3.
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应用型品牌课程(Mnu-JY230091);绵阳师范学院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Mnu-JY210170);绵阳师范学院应用型品牌专业(Mnu-JY230087)
第一作者简介:孙旭东(1989-),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生态。
*通信作者:李杨(1989-),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植物遗传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