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科创板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促进作用
2024-12-31潘甜瑗
摘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推动国有企业的现代化转型,拓展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和增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内容[1]。本文通过论述科创板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出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遇到的问题,并指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与建议,更好地借力科创板解决普通股权交易的限制,增强国有企业的科技属性和创新能力,助其建立并完善现代化管理制度,推动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科创板;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DOI:10.12433/zgkjtz.20242324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中,国有企业作为经济支柱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发展混合所有制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旨在让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扬长避短、相融合作。随着改革的试行与深入,不可否认,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不少国有企业和非公资本都有疑虑,国有企业担心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担心国有资产流失;非公资本担心没有话语权。
一、科创板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概述
(一)科创板
设立科创板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企业、高成长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在中国境内融资上市[2]。科创板,全称科技创新板,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近年来的新设板块,科创板专注于服务具有核心技术、行业领先、良好发展前景和市场认可度的科技创新企业。其具有注册制发行、灵活的上市条件、更加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的特点,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渠道。科创板不仅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促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市场化和法制化进程。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科创板还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增强了资本市场的活力和吸引力,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创板引入了注册制改革,强调信息披露质量监管,缩短企业上市时间。该板块采用定向发行机制,服务符合条件的高成长性企业,并满足投资者对高风险、高回报的需求。科创板的发行条件更具包容性,放宽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要求,注重企业的成长潜力。此外,科创板还强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定只有符合条件的投资者才能参与交易,以降低投资风险。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种经济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环,其意义深远且重大。首先,改革有助于显著提升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可借鉴和学习民营企业的灵活经营机制和高效管理模式,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其次,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国有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非国有资本的加入,不仅为国有企业带来了资金上的支持,还通过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增强了国有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资本运作灵活性,有助于其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把握发展机遇。
再次,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在混合所有制下,企业的治理结构将更加规范、透明和高效。不同所有制资本的相互制衡和监督,有助于防止内部人控制,保障股东权益,推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从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还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国有企业能够加速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改革能够激发市场活力。混合所有制改革打破了所有制界限,促进了不同所有制资本之间的融合和竞争,形成了更加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市场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三、科创板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促进作用
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的一大创新举措,为优质企业提供了更为便捷、灵活的融资渠道。科创板实行注册制改革,简化了企业上市的程序和要求,降低了上市门槛。国有企业可通过科创板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伐。科创板的设立,也推动了企业改革思路的转变,鼓励其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持续探索,从而增强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3]。
总体而言,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平台,为促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注入了新动能,推动了其转型升级和改革发展。
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遇到的问题
(一)普通股权交易带来限制
在传统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部分员工持股和社会资本投资受到限制,导致普通股权交易难以有效实施和顺利展开,从而影响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度。另外,一些限制员工持股和社会资本投资的隐性规定,也使内部的资源配置受到一定限制,错失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吸引社会资本的机会[4]。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难以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入,也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新意识。同时,限制股权流通,也使得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股权结构僵化、流动性不足等问题,阻碍了其治理的灵活性和市场化程度。
(二)科技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在突破产业瓶颈、科研难题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然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局势日趋复杂严峻,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坚持国家战略性需求导向,围绕事关国家安全、产业核心竞争力、民生改善的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体系性突破,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核心技术攻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协同创新。但在实践中,国有企业创新更多的是单打独斗,强强联合、协同创新力度还不够,这也是制约其创新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资本进退难以把握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面临着资本进退难以把握的压力。非公有制资本投资进入以后,担心自己没有话语权、担心信息不公开、担心企业不分红等,若是再解决不了退出问题,引资很难。同时,国有企业需要考虑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担心影响国有控股地位,担心利益输送。国有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各有顾虑,如何依法合规地解决资本进退问题,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四)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其决策机制和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影响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董事会的独立性不足,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5]。另外,部分企业的管理制度还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流程不高效等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影响了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这些局限性不利于国有企业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也制约了改革的实质进展。
五、科创板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与建议
(一)设立表决差异,发挥核心员工作用
科创板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平台,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设立表决差异的方式,在内部实现同股不同表决权的机制,即可赋予核心员工更大的话语权,激励其更积极地参与企业治理和经营决策。通过设立特别表决权的方式,使持有少量股份的核心员工,在企业事务决策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从而推动企业向着稳健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也可以保证其在制定重大决策时不丢失国有控股地位,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例如:某知名国有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过程中,巧妙设计了表决差异机制,确保关键技术人员和管理团队能够持有一定比例的特别投票权,使得核心员工在企业重大决策中拥有话语权,不仅激发了核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还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还有利于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水平,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完善与加速,为其注入更多活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倒逼拟上市国有企业注重科技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国有企业创新应注重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同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6]。通过这些举措,企业不仅能够符合科创板上市要求,更能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促进资本深度融合,解决资本流动和退出问题
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入非公有制资本,可实现国有企业间的深度合作,或者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解决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困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同时,也为非公有制资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促进了非公有资本的健康发展和壮大。
国有企业在制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资本流动和退出的问题,建立完善的上市流通机制,确保所有操作都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通过科创板平台促进各类资本的深度融合,以股权流转、增持减持、发行可转债等方式解决问题。各方股东均遵循市场原则,平等自愿,股权可以市场化交易和退出,股东按照占股比例依法管理企业,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企业利润也按照股份分配[7]。
(四)全面实施公开透明、平等互利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要在科创板发行上市,需要按照发行上市的要求,接受保荐机构的辅导和证券交易所的审查和监管。发行上市企业应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会计工作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信息披露公允、规范,同时强调发行人等的申报责任和保荐机构“看门人”责任,通过发行上市倒逼企业改革,通过制度压实各方责任,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质量。
同时,管理者应重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制度改革,应建立多元化管理模式,融合各方意见、优化决策过程,并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升级。同时,要着重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设置,确保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开透明,建立一个有效制衡、平等保护的治理结构,维护国有企业和全体股东的共同利益,防止国有资本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同时也要避免国有资产被侵占,最终使各所有制资本同等受益,实现多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民进国退”,而是“国民共进”“合作共赢”。
六、结语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意义重大。面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总的来看,国有企业应在内部机制、体制设置上多下功夫,巧借科创板等外部手段工具,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规范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博.混改背景下国企 “A拆A”的效应评价[D].兰州大学,2023.
[2]彭婧怡.江航装备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路径及效果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23.
[3]孙姗姗.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及效果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3.
[4]郑豪.混改背景下的国企分拆上市案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23.
[5]汪媛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及效果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2.
[6]汪子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双层股权结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1.
[7]吴础华.浅论科创板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促进作用[J].科技经济市场,2020,(08):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