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4-12-31王芮王鹏雁

乡村科技 2024年12期
关键词: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乡村振兴

摘 要:传统村落作为特殊的农村形态,传承着农业文化的宝贵财富。以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为案例,研究花楸村的发展现状,探索花楸村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进程。资金短缺、村民参与度不高、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不平衡等困境仍阻碍着花楸村村落文化保护发展的进程。通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改革创新等五大途径,推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2-1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2.002

0 引言

乡村是与城镇相互依存的地域综合体。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导致大量传统村落逐渐被新型农村替代,传统村落文化随之消失,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发展带来新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工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入挖掘并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在此背景下,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让传统村落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1 乡村振兴战略下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之一。我国传统村落文化承载了太多不朽的精神文明和民风民俗,对研究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传承、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风俗及促进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护建设好传统村落的文化环境有着时代的必然性。

村落是中国广大农民聚居的主要形式。保护发扬传统村落文化在调节村民关系、保持稳定的村落社会结构及维护村落生产生活秩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当代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与汇集地,必须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活态传承,让人们既能看见青山绿水,又能不忘乡愁[2]。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新贡献。

2 文献综述

20世纪60年代,《威尼斯宪章》的问世表明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迈入了崭新阶段[3]。JIN等[4]认为,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一项日益重要的挑战。TORREGGIANI[5]明确指出,保护村落文化的根本在于遵守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通过引导规划、市场化运作等手段来保护古城镇街区的文化。

20世纪末期,我国开始了传统村落文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张婧红[6]明确了乡村振兴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须加大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力度,在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做好平衡。龙慧[7]表示,乡村振兴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努力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刘蕊[8]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将传统和现代文化要素进行适当糅合是重构新型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一种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国外相关领域研究者着眼于村落文化资源与价值的利用,但与相关政策相结合的研究匮乏。而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者则侧重于乡村振兴视角,研究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鉴于此,笔者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以花楸村为例,开展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探索更多切实有效的实施路径。

3 成都市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文化保护发展现状

花楸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乐镇,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从2012年起,花楸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2021年,花楸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花楸村又被列为首批四川传统村落名录。

3.1 生态文化

花楸村是邛崃市著名的生态村,其树木葱郁,绿化率高达80%以上。花楸村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色优美的竹林、“天下第一圃”茶园、御茶坊、以光绪亲赐“皇恩宠锡”御匾的李家大院为代表的清代古民居群、唐代摩崖石刻岩鹰寺、祭天台及官田溶洞等,大多都保留着花楸村的原始特色风貌,蕴藏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3.2 建筑文化

花楸村建筑大部分为清代建筑,结构精美独特,彰显了川西古民居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占地面积高达13 000多m2的李家大院,其为典型的单檐悬山式木结构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在2007年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家大院也是别有风味的古建筑之一,为四合院形式,外立面带外挑楼廊,于2019年被评为省级保护历史建筑。

3.3 民俗文化

3.3.1 茶文化

清朝康熙年间,花楸山茶就作为贡品被康熙皇帝高度赞赏,并为茶园亲赐“天下第一圃”的牌匾,花楸村也因此获得了“贡茶之乡”的美誉。至今,花楸村已有50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花楸贡茶手工制作技艺是在平乐古镇一带流传了上千年的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目前主要产品有花楸贡茶、花楸御竹、花楸御露等。2008年,花楸贡茶手工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3.3.2 竹文化

在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中花楸村诞生了独特、丰富的竹文化。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的瓷胎竹编是平乐传统的地方手工作品,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花楸村村民仍保留着用竹筒打酒喝的习俗,以及用竹绳把青菜悬挂在墙边的传统晾晒形式。同时,山石之上的竹林也为邛崃造纸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3.3.3 纸文化

花楸村是古时著名的造纸之地,“成都草纸半平乐,平乐草纸半花楸”就足以体现当时的盛况。现如今,平乐镇境内还能找到多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宋代造纸遗址,平乐古法造纸技艺也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花楸村村民在造纸过程中创造出了传统音乐项目“竹麻号子”,并于2008年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文化保护发展与资金短缺相矛盾

由于财政经费的紧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只能停留在抢救性的修缮层面。有限的专项经费只能用于保存文化遗产,若想进一步进行创新性发展,还远远不够。由于资金短缺、年久失修,花楸村内特色建筑类的李家大院、徐家大院和杨家大院整体较为破旧,保存状态均为一般,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花楸村曾对社会投资机构寄予厚望,但投资者并未做出投资决策。

4.2 “空心化”问题严重,村民参与度不高

稳定的人口结构是传承传统村落风俗习惯的基础,但村落人口的流失却是当下传统村落面临的普遍问题。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村落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出现“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9]。对于仍留在花楸村生活的老人、小孩来说,从事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是不现实的。总体来说,村民参与度不高。

4.3 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不平衡

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村落与村落之间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不平衡。最典型的是位于平乐古镇文化旅游核心区的禹王社区,常住人口8 555人,党员204人,人均经济收入为6 780元。2022年12月,禹王社区被确定为第四批四川省绿色社区,2023年又被评为成都市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整个社区管理有序、治安良好;而花楸村距成都市区有100多km,离平乐集镇区也有14 km,是平乐镇最远的行政村,常住人口仅1 680人。前者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较大的人口规模、较多的游客数量和较为丰富的经济来源,其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均优于后者。二是不同的文化遗产之间保护发展不平衡。瓷胎竹编目前有2位省级传承代表性传承人,5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个传习基地,2个传承基地学校,1个传习所,1个非遗体验基地;竹麻号子和平乐古法造纸都只有1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个非遗体验基地;花楸贡茶手工制作技艺非遗项目更是既没有代表性传承人,也没有各类传习基地[10]。

4.4 产业融合过程中资源利用率低

花楸村的文旅、康养资源优势尚未得到整合开发,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对现有资源的统筹规划缺乏科学化考量,资源间没有实现相互连通,造成资源利用率低。同时,花楸村的文旅康养产业融合项目非常匮乏,产品竞争力难以提升。现有文旅融合项目,如开辟非遗人文游学线路、推出特色研学产品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备,受众人群有限,难以满足人们的综合性、个性化需求,经济效益不明显。

4.5 宣传方式有限,知名度有待提高

花楸村的对外宣传渠道有限,主要通过部分媒体的宣传报道和网站推广等形式。去花楸村游玩的大多为周边居民,外地游客较少。另外,目前公众对于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程度相对较低,这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导向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公众了解、参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的渠道较少,主动参与意识较薄弱。

5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

5.1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尤其是资金支持。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一章第四条提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遵循的五项原则,第一项便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除增加财政专项拨款、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外,政府还应积极探索资金投入与管理长效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助力村落文化活态传承。

5.2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提升村民的文化认知度与认同感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做好传统村落文化的永续保护和发展,必须保证传统村落原住民在村落文化保护发展工作中的话语权,有效激发内生动力。要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加强村民自身的知识素养,提高村民对古村落文化的认知程度,激发他们对当地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外,唤醒传统村落内部活力,吸引并长久留住居民,是实现传统村落文化有效传承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基础上,彻底扭转当地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真正解决乡村青壮年的就业难题。

5.3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编制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

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应遵循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顺应村落的发展规律,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花楸村为例,目前虽然已有《平乐镇花楸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平乐古镇相关部门也制定了《花楸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但二者均不是针对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对切实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促进作用有限。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应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要尊重村落的发展规律,注重地域特色,正视文化差异,分别从村落发展态势、历史文化底蕴、现有资源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更要深入挖掘其文化遗产内涵,为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做充分准备。

5.4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推进产业适度融合

产业兴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路径。基于“生产、生活、生态”需求,从“吃、住、游、养” 角度构建传统村落生态农业与旅游综合产业链。在“吃” 的方面,优先选择当地出产的各类原生态食材,共同构建地方特色美食基地或田园美食体验坊等。在“住”的方面,要增加民宿的数量,提高其建设质量,充分利用村内的闲置房,将其改造成特色化体验的精品民宿,同时也能增加村民收入。在“游”的方面,围绕周围原始生态农业,让旅游者体验原住民的生活实际[11],如参与茶叶采摘、竹工艺品编制等。在“养”的方面,以花楸村为例,要充分利用花楸山风景区,设置竹林瑜伽、步道,并提供冥想、呼吸训练、音乐疗愈等康养项目。在此基础上,通过“当地政府—传统村落—企业—专业团队”多方联动,整合原生态农业与旅游、康养产业链,实现资源盘活、产业融合,让村民也能享受到开发成果带来的红利。在此过程中,要强化利益联接,引导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资金、房屋等多种方式入股,以推动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因此,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切勿过度开发。

5.5 坚持改革创新,丰富宣传渠道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街巷和特色建筑风貌进行数字化记录,建立数据库,保证村落的历史风貌得以保存。同时,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利用微博、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构建古村落文化传媒矩阵,定期、分类、分批展示传统村落特色文化。此外,充分利用古村落的区位优势,加强其和周边旅游景点的联动宣传,并积极参与政府和旅游部门开展的宣传推广会,形成宣传规模效应,有效提升宣传效果。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汇集游客的游玩体验,以此作为真实有效的宣传材料,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6 结束语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发展工作是乡村振兴的铸魂之举,既要积极推进产业兴农政策,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又要防止过度商业性开发,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要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陈修岭.基于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2):110-116.

[2]褚洪敏.乡村振兴战略下沂蒙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J].沂蒙干部学院学报,2022(1):122-128.

[3]FEILDEN B M.Introduction to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europe.[J].Durability of building materials,1988(5):239-266.

[4]JIN Y ,LIN H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Economy,2022,5(3).

[5]TORREGGIANI O.Cultural Tourism in Keny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5,8(21):355-361.

[6]张婧红.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乡村论丛,2023(2):90-97.

[7]龙慧.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黑龙江粮食,2021(9):68-69,72.

[8]刘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空间重构[J].农村实用技术,2020(2):188-189.

[9]刘军民,庄袁俊琦.传统村落文化脱域与保护传承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1):6-9.

[10]刘卫珍.成都地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以六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J].四川戏剧,2023(8):140-144.

[11]唐娇,刘怿,寻轶.基于文化寻绎的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广东从化份田古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20):59-61,79.

猜你喜欢

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古镇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符号挖掘与运用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研究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