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2024-12-31杨凤卿
摘要:小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当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加强知识的联系,建立有效的教学知识体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会因为设计的难度过低、过深,降低学生的兴趣。因此,本文详细探讨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以及实践措施,以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策略" 问题情境" 创设
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的学科,其注重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味地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会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可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地设计问题,借助问题加强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过程当中创设问题情境,对数学问题进行剖析,可以避免学生盲目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问题情境的内涵与创设原则
问题情境是基于某个特定问题进行相关的描述与概括。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基于学生的学习诉求,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及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当中,首先应当遵守目标性原则,即明确达成何种教学目标,考虑情境创设的方向,始终将教与学有效地融合,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入正例与反例,澄清数学概念的盲点。其次,教师要遵循开放性原则,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下进行学习。再次,教师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趣味性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快乐,遵循学生成长特点,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
其一,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创设问题情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其二,数学教师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创设问题情境,可在数学问题引导下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梳理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三,开展问题情境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加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四,问题情境教学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由于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的素质水平和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基于学生的兴趣,引入有价值的问题,对数学问题进行剖析,可避免学生盲目性学习。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分析能力,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可将文本内容与生活有效融合,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加强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培养过程当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生活中的素材,加强对生活元素的渗透,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观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度单位”时,为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各位同学,你的身高是多少?你同桌的身高是多少?你们的身高谁高谁低?身高相差多少……”学生开展“比一比”活动并进行激烈的讨论,之后对其身高数据进行记录。教师还可以引申提问:“同学们,我们班最高的同学是谁?其身高是多少呢?和你相比,比你高多少?”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可得出身高差。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生活中,与我们身高相近的物体有哪些?请举几个例子。”此类生活化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再如,教师还可借助“分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让学生思考哪些物体以“米”作单位、哪些物体以“分米”作单位。借助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学生很容易区分“分米”和“米”,进而区分“分米”“厘米”“毫米”,从而真正掌握长度单位。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活学活用,避免了教师教的时候会,一离开教师就容易混乱。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相结合的一大好处,就是既容易学习,也容易应用。
(二)创设游戏化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当中,还可以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遵从学生的天性,将数学知识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当中。
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分、秒”部分知识之后,可将学生划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并为其分别设置以下任务:一个小组绘制钟表,剩下五个小组根据第一个小组绘制的钟表竞猜绘制的时间,轮流开展竞赛活动,以保证每一组学生都能参与到此类竞赛游戏当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游戏化问题情境,开展“你画我猜”的数学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气氛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借助游戏化问题情境,将有趣的元素融入文本之中,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时、分、秒”,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再如,教师在教“位置”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在黑板上用“十”字来讲解东南西北和东北等方位,学生听起来会感觉非常枯燥,也会很糊涂。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围成一圈,圈中站两排相互垂直的学生,组成“十”,固定好方位之后,让学生猜猜哪个方位是东、哪个方位是南、哪个方位是西北等。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采用累分制的方式,让每个小组竞猜,最后得分最高者奖励几个小物品,得分最低者则表演节目。这样既传授了知识,也丰富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当中,要基于数学学科的特征,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之前,教师提供简要的数据,要求学生绘制“不规则四边形”并将其裁剪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绘制的多种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在面积求解过程中会涉及规则的图形,如长方形与正方形。你们还记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而生活当中会涉及不规则的图形,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同学们是否能够用已学的知识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求解呢?”在开放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利用所学的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究,加强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切割不规则的图形,将其切割成规则的正方形、长方形或者三角形,再依照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展开计算。教师要强化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形式,在开放性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构建趣味性课堂,加强学生的认识。此外,教师在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过程当中,可借助多媒体以动画演示的形式对不规则的图形面积进行求解,以直观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四)创设互动性问题情境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当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知识传授过程当中,要通过创设互动性问题情境,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应当重视师生交流,重视双向互动,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及时的引导,并且注重学生的反馈,以此调整教学进度。
例如,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可让学生提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教师在正式开始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哪些物体从前面和后面看都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加强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总结出立体图形观察角度的共性,并且就其共性进行交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该问题情境可加强学生的自主交流,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要避免抽象性的教学,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PPT或微课的形式播放学生喜爱的动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展开学习,加强学生的直观体会和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建立良好的认知,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意识到问题情境创设的价值,并遵循问题情境的原则,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游戏化情境、开放性情境与互动性情境,加强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将趣味性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基于多媒体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实践与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余五金.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8):195198.
[2]薛松.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措施[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36):7678.
[3]郑甘治.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J].教师,2022(15):3941.
[4]李志龙.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22,5(5):109110.
[5]张名彪.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7):6263.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