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在高三复习中的实施策略
2024-12-31何淑君
摘要:传统的高三英语复习通常以词汇讲解和阅读练习为主,学生的学习内容较为碎片化。大单元整体教学围绕主题群,将高中所有教材中同一主题下的单元整合在一起,基于之前学习的内容,形成复习大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对主题意义形成更加宏观的大观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单元复习可划分为整体感知、内化建构、应用创新三个学习内化阶段,帮助学生围绕主题群,贯通教材单元,探究主题语境。
关键词:大单元" 英语教学" 整体教学" 复习策略
传统的高三英语复习课一般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接受的知识过于碎片化,不利于记忆,到高三后期就容易发现学生词汇、语法掌握情况不好,学生复习备课效率低;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大单元的整体教学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题意义,可能是提高高三英语复习备课效率的可行方法。本文基于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至选择性必修四共七册教材,共计21个单元,根据主题意义,打破教材单元界限,尝试整合成新的复习大单元,探讨高效复习策略。
一、高三复习阶段英语学科大单元的必要性
2023年高考落下帷幕,这是安徽省第一年使用全国卷,从考生反馈的情况来看,英语试卷瞎了最具有挑战性。以“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为引领的高考英语试卷对考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英语教学回归本源。对关键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越来越灵活、开放,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越发重要,在这种高考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碎片化、脱离语境教授知识点的高三复习教学可能已经不太适应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英语教学和考试。如何组织高三英语学科高效复习是新高考背景下亟须探讨的问题。
传统的高三英语复习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以做题为主,练习形式单一化
高三阶段的英语作业或练习基本是按照练习册或试卷上的听力题、阅读理解题和书面表达题对学生进行听力、阅读、作文等方面的练习。一轮复习的时间安排通常是课下或固定时间练习,课堂时间一部分讲解词汇、一部分处理习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下,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教师在复习中会带领学生分析语法结构在组织语篇中的作用,总结常见语篇类型的写作目的和结构特征,如记叙文目的是记叙事件,广告的目的是吸引消费者购买;新闻的结构特征是倒金字塔等,但由于不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记忆不牢固,效果不好。
(二)以单词为主,知识内容碎片化
词汇是英语教学的关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词汇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记忆,更要能够内化、理解并表达与各种主题群相关的信息和观点;高中阶段要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通过阅读扩大词汇量,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意义。经笔者小范围了解,目前高三一轮复习通常采取的策略是按照教材顺序,讲解重点词汇用法及派生;配套相应练习;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设计重点单词卷,或以听写的形式,检测学生单词掌握情况。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重点基本放在背诵单词上,一方面,高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单一的学习方法不容易让学生坚持;另一方面,单词容易遗忘,容易让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由于复习时间有限,教师往往不能够将所有重点内容都带学生复习到,复习内容的多少受限于课堂时间,而不能完全从内容的重要性角度考虑。且在高三后期,学习主动性较弱的学生对单词的掌握情况仍不理想。这种复习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在现在的高考考查方式中,取得的成绩和付出的努力不匹配。无论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的角度,以传统讲解单词的方式,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所取得的回报都不太匹配。这样的复习方式不符合发展学生的语音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新高考要求,甚至对成绩的提高作用也有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探索更高效的高三英语复习方法,改变传统的一轮复习方法,结合主题语境,提高词汇复习效率。
(三)以讲解为主,学习效率较低下
无论是一轮复习中词汇、语法复习,还是二轮复习中的专题复习,由于复习时间少、学习内容多,高三阶段很多教师未能分清复习课与新课之间的关系,一味地带领学生梳理词汇笔记、记忆语法条目,未能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课堂上的单一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法保证听课质量;记忆的词汇也无法立刻使得成绩提高,致使很多学生英语成绩不理想。尤其在今年出现了读后续写题型,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只是机械记住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但英语技能未得到提升,也没有获得联系语境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导致读不懂长难句,写不出正确的句子。
(四)以应试为主,核心素养关注不够
不少教师认为大单元、大概念是高一、高二教学中才涉及的概念,但从完成今年高考英语试卷的学生的反馈来看,传统的复习模式可能真的需要做一些调整和变化,才能提高复习备课效率,只关注词汇、语法知识,忽略对学生文化素养、语音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已经无法适应强调“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的高考了。例如,今年安徽使用的新课标Ⅱ卷中的应用文写作是给外教写邮件,说明随机分组练习口语的分组方式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是考生们熟悉的信件体。但这一写作情形使写作内容更加开放,加强对语言表达能力考查的同时,也增加了对英语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用自己的观点评判事件,创造性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英语大单元教学的内涵
大单元整体教学是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围绕主题语境,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和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分析单元教学内容,梳理与该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后,根据学生学情,调整教学顺序,建构一个由单元大主题统领、各语篇主题有关联、逻辑清晰的教学单元,在设计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提炼并拓展主题意义。英语的大单元教学是以三大主题语境统整教学内容,以“教学评一体化”活动实施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引导学生完成大概念的构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高三英语大单元复习的内涵及实施
本文以北师大版教材探究如何开展大单元整体复习。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在高一、高二授课过程中,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高中学段英语学科总体目标。高三复习时,应在充分了解教学各单元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打破教材单元顺序,将分散在教材不同册中同一主题群下的单元整合在一起,形成系统性、模块化的关于这一主题群的知识体系。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统整主题内容,激活相应主题下的复习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将课本中学到的内容知识、主题知识结构化,为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奠定语言基础,灵活应对新的语境。
(一)依据课标,研读主题,整合单元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划分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分别包含9项、16项和7项子主题群,通读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可将七册书,共计21个单元内容重新按照课标中的主题群整合、重构、划分成七个大单元复习主题(见表1)。
(二)围绕主题,整合内容,制订目标
高三复习阶段并非把内容重新上一遍,因此在复习阶段,需要教师梳理教材内容,将各单元中所包含的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整合到大单元中。同时还要整合与大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习题,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加强对这一主题系统性的了解和掌握。例如,在“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这一主题大单元中,需要整合选择性必修一U1 Relationships、选必四U10 Connections和选必四U11 Conflict and Compromise三个单元的语篇(见表2)。
在系统梳理三个单元的语篇后,结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整理这些教材单元涉及的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音技能和学习策略,对语篇进行筛选,按照“认识身边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对生活的影响”“如何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单元主线,重点复习Teachers、So Close,Yet So Far、How Closely Connected Are We?和Living in A Community四个语篇,另外从外刊、练习册上选取同属“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的文章,提供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单元主题。这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实现英语的交际功能有着重要作用,体现了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统一。以大单元的形式,打破不同册教材间的单元顺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意义,引导学生意识到身边的人际交往及其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做人、做事的能力,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这个基础上,制订复习大单元的单元目标,这一大单元的复习目标如下。
1.自行复习三个单元语篇,获取、提炼自己身边重要的人际关系,归纳身边人的性格品质及优点。
2.对重点复习的四个语篇进行梳理,分析记叙文、说明文结构特征、语言特点及主题意义,以口头及书面形式叙述自己人际交往经历中解决冲突、化解矛盾的一件事。
3.通过群文阅读,多角度、多层次地列举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分析人际关系对自己生活的影响,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建议,在口语表达中体现自己的说话态度,分享自己在未来生活中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方式。
(三)设计教、学、评一体化活动
根据教学目标,制订有关各复习目标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形成“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这一单元的评价量表(见表3)。
根据单元目标和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设计教、学、评一体化课程,根据学生认知和教学内容内在逻辑,以单元为整体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校具体的课时安排加以调整。整个大单元复习划分为整体感知、内化建构、应用创新三个学习内化阶段,帮助学生围绕主题群,贯通教材单元,主动积极地在探究主题语境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复习课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低效复习模式。
以“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这一复习大单元为例,提出三个阶段的教、学、评一体化活动以供讨论。
第一阶段:整体感知。
学生通过自行复习三个单元语篇,通过梳理、获取信息,感知“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意义,积累与主题意义相关的主题词汇。
活动一:学生课前自主复习后,接受教师的引导。“Who will you get connected with in daily life?What personal traits does he/she have?What can you get from he/she?How do you feel during the time that you spent with he/she?”学生可以借助这些问题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注意身边的社交关系,提炼人物品质特点,感知社交意义。
活动二: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内容进行个人练习、合作展示,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教师结合学生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汇,完善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人际交往形式,关注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
活动三:学生在课堂上深入研读Teachers、So Close,Yet So Far、How Closely Connected Are We?和Living in A Community四个语篇,丰富话题语言积累,分析语篇类型、语篇结构和语篇目的,比较语言特点,总结主题意义,为记叙人际交往经历,形成自己观点做铺垫。
第二阶段:内化建构。
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和梳理后,大体了解了主题意义,需要将所了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梳理、内化和应用。在此过程中,实现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应用和听、说、读、看、写能力的综合提升。
活动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际交往经历,借助思维导图,以口头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描述解决冲突、化解人际矛盾的一件具体的事情。
活动二:引导学生参考选必一U1 Relationships中Viewing Workshop Remember to Say Thank You和选必四 U11 Conflict And Compromise中Lesson 2 Dealing with Conflict、Viewing Workshop Giving Opinions及从外刊、练习册上选取同属“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的相关文章。让学生从中梳理、获取信息,给活动一中学生所呈现的冲突及化解冲突的方法进行评论和提建议。设计本活动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提建议(U11 Lesson 2及Viewing Workshop主要教学目标);二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三是扩大学生阅读量,培养从阅读中获取和梳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内化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第三阶段:应用创新。
基于前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基本完成了对主题意义的建构,下一阶段要创设新情境,让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创新迁移,对大单元形成整体印象。
活动一:学生独立撰写演讲稿或观点短文《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分享,以达到听、说、读、看、写综合技能的发展,引导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能够意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并进行互相评价。
活动二:让学生自行制作“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复习清单,整理主题词汇、句式及提建议的相关语言表达。
结语
高三复习阶段进行大单元整体复习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梳理、整合、归纳主题意义,在群文阅读中探究主题意义,通过学生全身心参与的一系列英语活动,帮助学生认知、内化、迁移所学内容,针对传统的高三复习中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可能是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但对学习主动性较差,需要教师时时用听写等强制手段促进学习的学生来说,效果可能无法达到预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讨论。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高考评价体系解读2022[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9.
[2]李恺.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三英语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J].基础外语教育,2020,22(1):5260,110.
[3]杨琳.基于主题的大单元教学在高三英语复习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2023(9):11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蔡秀琴.浅析主题意义探究下的高三英语复习[J].校园英语,2021(45):7980.
[6]刘爱华.新高考背景下高三英语复习有效策略分析[J].高考,2022(30):1517.
[7]王蔷,周密,蔡铭珂.基于大观念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44(1):17.
[8]陈新忠,孔瑞,葛风芳.大单元视角下的高三英语整体复习实施策略[J].英语教师,2022,22(10):812.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