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2024-12-31谢文凯
摘要: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顺应课程改革趋势,发挥教学评价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本文立足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立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评价目标与原则,从多层面探究教学评价实施策略,确保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做到聚焦学情、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
关键词:体育" 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实施策略
在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中,体育学科基于“健康第一”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愈发突出体育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但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笔者发现体育教学评价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将科学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作为重要课题,展开深入探究,从而推动体育课程的教学。
一、关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评价目的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学习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等。教师应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以达到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
(二)评价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目标的制订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两者需要做到相互对应。目前,体育教学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教学评价目标的制订也需要从这三个层面出发,但要突出不同年段在目标上的差异,以保证评价目标符合客观实际,避免盲目评价。以水平一和水平二中的二年级与三年级为例,二年级运动参与领域评价目标为学生体验并知道简单的体育动作,三年级则为了解并运用体能发展的基础知识和练习方法。
(三)评价意义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应结合新课程理念重新探讨教学评价的指导原则。因此,基于“健康第一”理念进行教学评价时,应遵循发展性原则,评价学习过程,关注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系统评价;遵循多向性原则,基于多视角、多元化语言展开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其在评价中获得鼓励与自信;遵循“教会、勤练、常赛”原则,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其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习惯。
二、关于体育课程的评价方法
多元化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是学习评价的设计者,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用更好的评价方式反馈学生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评价结果反馈方式可以是教师的鼓励、肢体动作、语言、文字报告等。
(一)运动能力的评价方法
运动能力的评价主要运用师生互评、比赛、优生展示等评价手段,运用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评价结果呈现学习成绩。对于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采用考试的办法,如测试100米跑、立定跳远的远度等。对运用所学体育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评价方式一般是观察、展示或比赛,如在水平四(七年级)“跨越式跳高:过杆与落地”一课中,笔者采用观察法评价学生动作技术进步程度,运用展示、比赛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动作技术掌握情况。
(二)健康行为的评价方法
健康行为的评价主要采用观察、同伴评价等,采用相对性评价计量方法,采用定性评价的评价结果呈现方式。评价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一般采用问卷调查、考试、同伴评价;评价学生对所学健康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一般采用书面考试、实际考核;评价学生运用所学健康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采用观察、同伴评价;评价学生情绪调控与环境适应能力一般采用观察法等;评价学生健康意识与行为习惯一般采用问卷调查、同伴评价等。例如,在水平二(四年级)“防止运动伤害”一课中,笔者运用观察、实际操作等评价手段评价学生处理扭伤的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创设学生脚踝扭伤的情境,观察学生的处理过程,来评价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体育品德的评价方法
体育品德素养的评价主要采用观察、同伴评价、展示与比赛等评价手段,采用相对性的评价计量方法,采用定性评价的评价结果呈现方式。评价学生在学练赛中表现出的体育精神一般采用观察、同伴评价;评价学生在学练中表现出的体育道德一般采用同伴评价、展示或比赛;评价学生在学练中表现出的体育品格一般采用观察。例如,水平四(七年级)“跨越式跳高:过杆与落地”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观察、同伴评价、展示或比赛等评价手段,评价学生在学练中是否体现出顽强拼搏、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等体育精神,是否遵守体育规则,对于跳高的规则是否学习到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竞争观念。
三、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具体实施策略
(一)以生为本,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评价
目前,体育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目标、要求设计了诸多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开展系统的教学评价有着重要参考意义。但教师应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仅考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要结合地区经济、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情展开评价。因此,教师要在评价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以教学实际情况为基础,渐进式推进教学评价。
例如,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资源丰富时,评价应覆盖体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核心素养下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还要结合学科的发展、改革进度展开综合性评价。但在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差时,需要重点考虑体育资源实际情况,评价中以基础性内容为主,如体能发展、生长发育、运动协调性、参与体育活动意愿等,并随着学科的建设,逐步完善评价指标。教学评价的理想状态是,评价维度多元、目标完善、指标健全,以学生体能评价、技能评价为基础,通过评价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良好心理品质,进而发展其高阶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顺利且和谐进行人际交往、合作,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
(二)多元评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检验教学效果,二是诊断教学问题,三是提供反馈信息。传统以理论或技能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评价,仅能达到检验教学效果的目的。而诊断教学问题与提供反馈信息目的的实现均需要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个性化表现,与学生展开深入沟通。因此,教学评价不应仅关注结果,应走向开放,从活动过程出发,对学生的行为、态度、情绪等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且客观地判断、评估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
例如,在水平一的“篮球运球”教学中,笔者为了锻炼学生单手、双手拍球与换手拍球能力,组织“拍球接力”活动,分组后每组依次接力,往返10米,其间拍球不得出现掉球的情况,否则需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用时最少的小组获胜。由于初学阶段学生控球能力弱,在活动中不乏出现失误现象。因此,教学评价不应是关注小组是否取得第一、用时多少,而应是评价活动中学生是否积极投入,面对困难时的克服自我表现、积极与同伴协作时的表现。即使最终只能有一个小组获胜,但活动期间学生的表现均是可圈可点的,更多的是培养了学生对于篮球运动项目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评价是覆盖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与综合体验,结果并非评价的终极目的。而开放的评价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且深入的了解,系统地评价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并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运动经验,使其有更良好的成功体验。
(三)主体多元,家校共评促发展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在追求全面性的过程中,应将评价视域跳出课堂,提倡更多主体参与到评价中,基于不同专业视角做出评价、给出建议,使评价维度更加多元,从而在评价扩容叠加效应的支持下,引导课堂教学进行科学改革,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在“广播操”教学后,以视频方式将学生做操情况记录下来,发送给家长、其他教师;制作广播操学练综合性评价表(见表1),利用便捷的线上渠道邀请家长与其他教师参与评价。
通过综合性评价表,既可以从学生广播操动作完成质量、节奏、身体姿态等方面进行专业性的点评,也实现家校联合,从心理、社会适应等层面做出更深入、更全面的评价。此外,通过综合性评价,配合激励机制,如率先获得100朵小红花的学习小组可以兑换奖励,尤其是在低年段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四)实时评价,时刻关注学生课堂表现
体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主要差异在于,课堂通常设置在室外,学生在学习与锻炼中身体处于运动状态,易发生更多特殊情况,如摔倒、人际冲突等。这需要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互动生成,快速发现问题与需要肯定的现象,采取实时性评价,快速完成反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自由的体育课堂中有着愉快的体验,从而更热爱体育。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由于动作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弹跳不足、胆子小、协调性差,在初期学习中掌握动作的难度较高,这使部分学生课堂表现不积极。笔者在了解到情况后,立即给予学生心理疏导以及针对性指导,鼓励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感受战胜挑战时的满足感与自豪感。首先,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跨越式跳高”完整动作,使学生理解完成动作的要点在于助跑、起跳、腾空、落地;为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其次,将动作分层,指导学生练习,在每个动作练习标准后,组合动作,连贯地完成“跨越式跳高”。最后,引导学生参与小组练习活动,其间教师应一直站在学生正前方,当学生不自信或害怕时,通过微笑、眼神、简单的肢体动作给予学生鼓励,使其战胜困难,真正掌握动作。
(五)聚焦学情,基于个体差异分层评价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在公平、开放、客观的评价体系下反馈学生情况。因此,教师应开展分层评价,将每名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或每个小组看作独立的个体,对比个体的“曾经”与“现在”,发现其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发展,让其感受到自身始终在进步,继而积极主动发展个性与优势,不断产生学习动力。
例如,“蛙跳”教学有助于学生发展下肢肌肉、关节、韧带等身体素质,提高其弹跳力。但有些学生天生协调能力差,跳跃中常因手脚无法协调而身体失去平衡;有些学生天生体能素质差,跳跃中因疲惫无法保证动作标准。为此,教学中不宜以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对于协调能力差的学生,能够在身体平衡下标准地完成动作,即使动作慢也是一种进步;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最初完成10个动作,到后期连续完成20个动作,即可算作进步。而对于体能素质优异的学生来讲,学习目标更高,不仅需要标准掌握动作,也要逐步提高练习强度,从而评价标准也更高。同时,在教学中进行了“青蛙过河接力赛”,笔者观察活动中每个小组层次不同学生的表现,适时地给予学生表扬,引导学生在体能允许情况下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分层评价,既做到科学、客观评价,有效激励,也真正做到了解学生差异、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实现“以生为本”,发展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意识,进而提高体育课堂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面对当前体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评价也应有新的思考,应结合“健康第一”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原则,指导课堂教学评价客观、开放、多元、实时、分层进行,完善评价内容,使评价覆盖核心素养,切实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靖雯.洛阳市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2.
[2]刘贤.SOFIT在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家长,2022(20):1012.
[3]姚佳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反思与重建[J].体育风尚,2022(7):128130.
[4]黄霞治.新课程理念观照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J].新教师,2022(5):8788.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