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汽车类技能大赛资源转化校本化的研究

2024-12-31景克郭长永

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技工院校校本课程

关键词:技工院校;汽车类技能大赛;校本课程;教学质量;产业融合

0引言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技工院校致力于培养这些高技能人才,而参加汽车类技能大赛有助于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满足行业需求,通过技能大赛,学校能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实用、更有前瞻性。汽车类技能大赛对提高技工院校校本课程质量、培养高技能汽车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技工院校汽车类技能大赛背景与现状

1.1技工院校的产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技工院校在当前汽车产业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1]。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技工院校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汽车行业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具体来说,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技工院校需要注重学生在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确保毕业生不仅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2]。

注重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向提升。在汽车产业迅速迭代和技术革新的环境中,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通过各种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以便在进入职场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需求。

适应产业需求的灵活性。技工院校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根据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例如,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工院校需要在课程中引入电动汽车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前沿内容,以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具有行业领先性。

强化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能够为技工院校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需求,企业也能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出更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见习岗位的建设,技工院校实现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技工院校在汽车产业中的产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且具有高度的实践性,通过多维度的教育和培养方案,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支持。这不仅提升了技工院校的教育水平,也为产业界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3]。

1.2汽车类技能大赛评价标准及其产教融合特点

汽车类技能大赛作为技工院校评估学生实操能力的重要平台,其评价标准不仅反映出学生的个体专业技能水平,还体现出当前产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汽车类技能大赛评价标准一般包括操作规范、故障诊断、问题解决效率,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操作规范方面,注重学生在执行具体任务时的精准度和流程规范性。故障诊断则评估学生在面对复杂汽车问题时的分析及解决能力,往往考察其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结合。问题解决效率主要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质量,是衡量其实践能力的关键标准。团队协作能力则体现了现代汽车产业对协作精神的要求,强调学生在团队环境中的沟通与协调技能。

在产教融合方面,汽车类技能大赛起到了桥梁作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相连。技能大赛中的项目往往由行业专家指导设定,直接反映出汽车维修、保养等环节的前沿技术和工艺,例如新能源车的诊断和维修、大数据在车辆维护中的应用等。技工院校通过参与这些大赛,可以有效更新和调整校本课程,使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保持高度一致。技能大赛还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机会,使其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中积累宝贵的经验,缩短了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时间。

通过技能大赛评价标准的设立和应用,技工院校能够明确培养目标,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全面的实践平台。汽车类技能大赛不仅是检验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2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1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理论基础

技能大赛作为技工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涵盖了教育理论、实践教学理论以及产教融合理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教育理论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社会情境中的主动建构知识,这一理论为技能大赛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教学理论是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理论支撑。它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技工院校通过参与技能大赛,不仅能通过比赛中的实际操作环节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还能将比赛中的最新技术和行业标准引入校本课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对真实工作情境的能力。

产教融合理论强调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和技术标准。技能大赛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其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有助于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更新,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

社会学习理论也为技能大赛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从中获得反馈的过程。技能大赛不仅是学生展示自身技能的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观摩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参与技能大赛,学生可以观察同伴和竞争对手的操作和技术,从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技能水平。这种相互学习和竞争的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校本课程中更主动地参与实践学习。

竞争理论也在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竞争理论指出,适度的竞争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技能大赛作为一种竞争性活动,通过设立竞赛目标和奖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提升技能水平。而这种竞争性元素若能顺利转化为校本课程,也能在日常教学中营造出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持续的学习热情[4]。

2.2国内外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实践经验

在全球范围内,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的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德国是职业教育的典范,其“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全球享有盛誉。德国的职业教育将技能大赛视为重要的评价与提升手段,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将技能大赛中的最新技术和工艺直接融入校本课程。这一做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与实用性。

日本的职业教育注重技能与知识并重。在技能大赛成果转化过程中,日本将大赛项目细分为具体的教学模块,并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和教辅资料[5]。日本职业学校还设有专门的“技能大师”指导学生,确保高标准的教学质量。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美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创新与实践相结合。技能大赛成果的转化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灵活设置上。美国职业院校通过与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将技能大赛中的先进技术和行业标准引入课堂。职业院校还利用大赛成果开发线上资源,推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改革,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实践。

国内方面,一些技工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技能大赛成果的转化。技工院校与本地企业合作,结合技能大赛项目,制定校本课程方案。通过引入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和授课,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一些院校还建立了“名师工作室”,由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3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措施与建议

3.1优化技能大赛评价标准以推动校本课程改革

现行的技能大赛评价标准主要侧重于比赛结果和选手的技艺水平,但在转化为校本课程内容时,应该将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扩展至选手的综合素质,包括但不限于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思维等。通过在技能大赛中引入这些综合素质的考核,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参赛选手的整体能力,为校本课程设置提供丰富的素材。

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应当关注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技术趋势。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电动化、智能化及网联化等新技术不断涌现。通过在技能大赛中纳入这些新技术的考核,并设置相关项目,可以有效引导技工院校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使其能够紧跟行业步伐,培养学生掌握前沿技术的能力。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竞争力。

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也是推动校本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技能大赛不仅应对选手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还应考虑选手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知识应用能力。这种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有助于全面了解和评估参赛选手的能力结构,并为技工院校提供具体的教学改进方向。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当成为一项重要原则,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

将评价标准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也是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技工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使评价标准更加贴近实际工作要求,为校本课程设置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技能大赛的评审,并依据其反馈意见调整评价标准,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而在校本课程中体现这些方面的要求。

应当建立一个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只有通过持续的优化和调整,才能确保技能大赛评价标准始终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并对课程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3.2促进院校企业和社会间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

院校、企业和社会间的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在技能大赛成果向校本课程转化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促进各方协作,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推动技工院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院校应积极寻求与知名汽车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共享企业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例如,企业可以提供最新的汽车技术和设备供学生实践使用,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定向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双方的共赢。

技工院校应积极争取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优化教育环境与设施。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可以为技能大赛提供组织支持、宣传推广和奖项设置,从而提高赛事的社会影响力和参与度,进一步促进校本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同培养模式,可以有效促进院校、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互利合作。例如,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实习和社会公益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升技能,确保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市场需求。

院校还可通过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担任兼职教师,丰富师资力量,将企业前沿技能和实战经验引入课堂。企业专家可以参与课程设计、教学指导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快掌握技术要领。

3.3政策层面的支持与推广立足校本面向产业推动产教融合

支持和推广校本化与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于构建系统性的政策体系,以保障技工院校有效转化技能大赛成果。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对技工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资金支持,通过专项经费和奖励机制激励院校进行创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建立政策引导下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立法或政策规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工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促进双向资源流动和共享。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规定,确保社会资源和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支持技能大赛成果的转化。实施严格的绩效评估和反馈机制,确保技工院校在政策支持下能够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政策层面的支持,推动技工院校在校本课程与实际产业需求之间实现深度融合,培养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高技能汽车人才。

4结束语

通过有效转化技能大赛成果,可以促进技工院校与企业、社会的紧密合作,推动汽车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由于案例数量有限,未来可以扩大案例范围,深入分析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探索技能大赛与其他行业比赛的共通性。所以,这项研究为技工院校的教育改革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技工院校校本课程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旅游经济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