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视角下甘肃省报废机动车回收再利用研究
2024-12-31潘宗友王昇
关键词:循环经济;甘肃省;报废机动车;回收;再利用
0引言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中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以废旧物资回收为基础的资源循环型产业模式,从而促进我国的国家能源和资源安全。针对报废车辆,可采用有效检测技术手段,对报废机动车的各零部件进行检测,区分可用件、可再加工回用件和报废件。可用件通过技术检测,其尺寸参数、力学性能等完全满足技术要求,可以直接回收使用;可再加工回用件通过再加工或技术修复等,以满足尺寸和力学性能等技术要求,再重新流入零配件市场,实现再利用。
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该通知提出,加大汽车报废补贴力度,由原来的1万元提高到2万元;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由1万元提高到2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贴由7000元提高到1.5万元[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24年上半年报废汽车回收总量达277.8万辆,同比增长了27.6%。在报废旧车补贴相关政策实施后,报废汽车回收量同比增加了55.6%,6月更是同比增长了72.9%。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对报废汽车回和二手车交易,都起到了激励效果。
1国外报废机动车回收再利用现状
发达国家普遍施行网络化管理、机械化流水线式拆解,报废机动车的回收再利用率已经很高。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国回收报废机动车的钢铁、有色金属等的再利用率可以高达95.0%以上,玻璃、塑料和橡胶等原材料回收利用率也达到50.0%以上。
德国制定的《旧车回收法》规定,德国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和认证机构机动车工业协会ARGE负责,其中政府主要起监管作用,认证机构主要负责对拆解机动车的企业进行审查发放营业执照并定期检查或抽查机动车拆解企业是否符合规定条件[2]。德国建立全国报废机动车回收网络,由一批具有资质的企业从事机动车回收拆解作业,并对报废机动车的发动机、车桥、轮胎、变速器、蓄电池、保险杠和安全装置等进行分类全过程处理,从而保证机动车回收拆解利用率更高、更环保。
美国制定的《未来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指南》对汽车回收再利用率和材料再利用率设定了基本目标[2]。美国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主要由一些大型汽车制造厂加盟的汽车拆解中心,如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等联合成立了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报废汽车的拆解技术工艺、检测关键技术和再加工制造等技术工艺,以提高报废汽车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率。
日本则由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主要负责管理指导报废机动车的回收与拆解,日本主要通过废旧机动车的回收、分解、金属切片加工的“三段式”来完成的。日本信息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对报废机动车数量以及每辆车的回收再利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管理,从而杜绝报废机动车回收再利用过程中各环节的不规范处理,及建立起日本报废机动车电子清单管理制度。日本报废机动车的回用件和翻新件有至少45.0%销售到汽车维修或钣金工厂,在回用件和翻新件整个市场中占据达到65.0%的份额[3](图1)。
整体而言,发达国家报废机动车的回收再利用率均较高,各大汽车制造商都把报废汽车的回收和再利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完善报废汽车的拆解、检验等关键技术、手段和工艺,提高报废汽车的回收再利用率,降低汽车制造的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2国内报废机动车回收再利用现状
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40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3.45亿辆,预计2024年我国报废机动车数量将接近2000万辆。因此,每年都有大量机动车需要报废拆解,且随着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报废期临近,新能源汽车也将进入报废周期,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潜力巨大,需求旺盛。
报废机动车已进入快速报废淘汰周期,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进入供需两旺阶段,从而造成大量新兴企业进军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为规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行业、符合环保要求,2019年12月我国发布了《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2020年8月发布了GB22128—2019《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4]。随后各省商务厅联合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发布了各省《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资质认定工作指导手册》,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的建设、运营管理及资质认定等提出具体标准。截至2024年7月,按照新的国家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全国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企业已超过1300家。个别地区的快速申报与增加,致使部分地区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发展趋势,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哄抬回收价格,恶意竞争等问题出现。
据有关部门及行业统计,我国报废机动车的去向主要四个方面:第一是通过正规拆解企业回收销户并拆解的,占比约为35.0%~38.0%;第二是通过一些非法的“地下”渠道,把部分一线城市车况较好的车辆,经过各种方式流向到边远地区,占比约为15.0%;三是在社会沉寂的所谓僵尸车及自留用车等,占比约为10.0%;四是通过“地下”渠道流向一些非法拆解点或企业,占比约为33.0%[5]。
按照新的国标资质认定要求,我国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现在已有1300多家,但整个报废机动车拆解行业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那就是以粗拆为主,精拆比例较低。从报废机动车材料构成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报废的燃油车普遍车龄较长,导致报废机动车“五大总成”很难再利用或再制造,废旧钢铁成为报废机动车最大收入来源,从而造成该产业行业附加产值过低。而汽车可用零部件在发达国家的再制造再利用率约为35.0%,我国则仅有10.0%左右,严重过低,发展潜力巨大。
而随着现在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汽车的电池、电机、压缩机、线束和显示屏等零部件的回收价值会更高,汽车精细化拆解成为必要。但正规拆解企业在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建设和产业运营过程,又普遍存在建设投资成本占比过高、环保支出过高和税费过高的“三高”问题。因此,要在绿色环保下对报废机动车进行拆解、回收循环再利用,提高机动车的回收再利用率,增加产业行业附加值,形成区域优势,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报废机动车拆解集散中心,从而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提高报废机动车附加值和再利用率,推动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任务。
3甘肃省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行业现状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甘肃省机动车保有量约为660万辆,其中汽车达430万辆。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7月底,甘肃省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数约为75家,其中武威、白银、陇南等地区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过多。当地政府已发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产能过剩预警。而甘肃省地处大西北,经济、产业、科学技术和人员观念等都相对落后,导致甘肃省虽然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多,但这些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的规模不大、拆解能力不强,分布零散,多数为简单粗暴式拆解,回收再利用率较低,深度拆解回收利用率更低。
甘肃地区的甘南、临夏、陇南地区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受到当地环保、旅游及地域地形限制。陇南地区以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地形为主,县区内基本没有完全符合建设标准的工业园区用于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用地,且陇南地区的沟渠、河流密布于县城,建设用地相对狭小,造成该地区报废拆解企业建设规模小、建设不够规范。甘南和临夏地区主要是受限于旅游政策及环保问题,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思想认识、管理观念等,造成建设规模小且不够规范。
甘肃河西走廊的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和武威,以及白银、兰州、天水、庆阳、平凉和定西等地区,虽然地域相对开阔,特别是河西地区,建设用地标准等都符合建设规范用地,但其中还是有一部分建设不够规范,特别是危险品暂存间、拆解车间。此外,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陈旧,仍主要以机动车粗拆、废品原材料处理为主,精细化拆解严重不足,技术工艺陈旧,更不要说进行中期的二次加工、熔铸、生产可利用的工业原料等。这就造成甘肃省地区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普遍存在回收再用率较低,产业附加值较低,无法形成区域规模化、集约化和全产业链,无法做大做强企业。
4甘肃省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产业布局设想
4.1构建全产业链拆解集散中心
针对国家发展规划及甘肃省地区位置、区域地形特征和经济、科技发展现状等,可以依托兰州省会行政中心及其经济科技实力。规划以兰州为中心,建设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拆解集散中心,在兰州形成报废机动车拆解产业链循环升级,实现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与再利用产业链拉长、伸长、补强的产业循环经济。
以兰州的经济、科技实力为支撑,构建报废机动车拆解再利用整个产业链。着力构建以报废机动车拆解为产业中心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集回收、拆解、再制造、再利用及再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基地内各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共赢的统一整体,这样不仅有利于物流、制造、工艺、环保和营销,而且还会带来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增加就业,繁荣经济,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环保达标、产业链齐全,实现循环经济模式[6]。
4.2构建区域辐射拆解集散中心
针对河西走廊地区现有产业结构,如酒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石油玉门油田分公司、青海油田敦煌基地,金昌地区的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在酒泉地区建设区域辐射拆解集散中心。该报废机动车拆解集散中心主要辐射甘肃省河西走廊、新疆、内蒙古和青海等临近地区。依托河西走廊地区的大型企业和物流公司等,来保障该中心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量及其他废旧物资的回收再利用,形成区域的报废机动车拆解和废旧物资集散中心,从而形成具有区域规模化的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基地。
4.3政策和技术支持
为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下,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产业行业形成区域优势,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报废机动车拆解集散中心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需要省级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当地政府的土地政策和税收等政策应予以支持,在人财物及技术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实现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再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在政府指导下,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报废汽车拆解再利用产学研用基地。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技术能力和企业的经济实力,共同研究报废汽车的精细化拆解技术工艺,研究无损探伤检测汽车废旧零部件的性能的关键技术工艺,联合探索利用废旧汽车零部件开发设计汽车实训设备台架等,研究废旧零部件和废旧材料的再加工制造技术等,实现校企政行四合一的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研究中心。
5结束语
甘肃省地处大西北,经济、产业和技术等相对落后,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众多,但大部分都是规模小、设备陈旧、拆解工艺技术落后,简单粗拆为主,精拆细拆为辅,造成产业附加值较低,环保成本占比过大,甚至无法保证环保设施的长期有效运行,造成环境污染等环保问题。针对甘肃省的这种多而小、面宽而杂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形势,提出以兰州为产业链集散中心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以辐射全甘肃省。以酒泉为中心的区域辐射拆解集散中心,辐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新疆东南地区、内蒙古西北地区、青海东北地区等,从而形成区域优势,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集散中心和循环经济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