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
2016-10-20陈光磊
摘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数量的增长转变为质量的增长,减少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于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和谐相处”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循环经济;生态经济;集约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2
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从此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以10%的速度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的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0.5%。但是受到外部需求的减弱、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速进入下行通道,经济增速由两位数的增长减少至一位数的增长,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的叠加。201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以往较多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都是通过数量扩大加以解决,而经济增长一旦出现乏力,许多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便浮出水面。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制约着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政府重点从供给侧入手,在劳动力、资本、创新、制度等方面做文章,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结构性的改革,在资源环境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恰恰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得经济、社会、生态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由调节需求为主转向调节供给,减少政府干预,提升市场主体的效率,提高要素供给质量,增加市场供给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和谐相处”展开讨论。
近几十年来,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断引起了人们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思考。由提倡环境治理到注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再到坚持走循环经济、低碳、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和谐相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所在。
一、粗放型增长成因
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与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内在联系。[2]经济增长通过物质产品的增加来体现,实现物质产品的增加有两种途径:一是在现有的技术、管理水平的条件约束下,通过增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投入实现产出的增加。产出的增加更多地取决于要素数量的投入;二是提升现有技术、管理水平,投入少量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就会带来产出的增加。前者称之为粗放型经济增长,而后者则称之为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由于要素存在边际收益递减,因此,随着要素的投入数量增加,产出增加量出现递减。我国原有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型为主,依靠大量要素投入换取经济增长。要素的大量的增加使得自然资源、环境遭到过度开发,滥用,甚至破坏,换来的只是不断递减的产出水平。在集约经济增长中,由于技术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升,少量要素的投入,带来产出的增加,减少了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我国目前逐步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减少资源依赖,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我国形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两点:
1.粗放型产业结构自我循环发展。在一个区域处于经济发展初期,通过粗放型发展来获得经济增长,因此一个粗放型发展的产业最终形成,必然会有另一个或多个与之同等或更加粗放的产业与之配套。粗放型的产业同样会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以及制度配套。如此以来,循环往复,粗放型产业自成体系,最终形成路径依赖,对于资源依赖、消耗不断增大。
2.市场机制的缺失造成资源错配。[3]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过度干预市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以及供求机制在产业发展时期没有能够及时引入,造成市场缺位,使得在资源要素紧张的情况下,要素价格没有能够真实反映出其实际价值,形成价格扭曲,从而资源环境的边际效率逐渐降低。大量自然资源价值在被低估的情况下造成资源过度开发、滥用。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调节,管理,优胜略汰,鼓励创新,进行集约式发展。只有在此前提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上新台阶,经济才能走可持续化道路,才能发展循环经济。自从1998年循环经济的概念引入我国,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实践的热点。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到集约式增长再到循环经济可以说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它强调在现有自然资源条件之下,改变过去依靠大量要素投入的生产方式,实现资源再次利用,产品、服务再生产,使得经济发展可持续化。与此同时,这也是我国坚持循走循环经济道路的初衷。
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的早期就确立了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资源化(Recycling)的3R原则。减量化是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生活中的物质,更多地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再利用是指生产生活中尽对大限度地再利用资源,避免使其过早成为废弃物。资源化即把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多地减少废气物的存在。具体表现在在单个企业内部是小循环,在产业区实现中循环,在社会层面则是实现大循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消费的品味提高,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循环经济理论对其具有了指导实践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完全可以通过循环经济来体现,让生态、社会、经济集于一体。可以说,要求“生态规模上的足够、经济配置上的效率、社会分配上的公平”三个原则同时起作用。[4]因此,本文从生态规模、经济效率以及社会公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选择最佳生态规模。理论上,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然而生态经济学对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物质的数量规模可以无限扩大,对于自然资源依赖,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来替代自然资源。同时新古典经济学追求的是效率和公平。而生态经济学强调自然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其目标也是强调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在选择效率和公平之外,生态也是我国现代化道路中所追寻的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人力资本成为了稀缺资源,人力资本是内生变量,自然资源是一种外生变量。然而在今天,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本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相反自然资源却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同时也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谓最佳生态规模是指较高人均财富,并在满足人们生活的情况下,将资源的消耗最小化。换句话说,资源环境的最大可承受能力与物质资源消耗量相等。实现最佳生态规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是生态效率的提升。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生产函数中,我们假定资源、技术一定的条件下,依靠劳动、资本的投入带来产出,资源、技术被看做是外生变量。但是在生态经济学中,将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统一看做内生变量。我们通过产出关于自然资源求导,得出自然生产率即生态效率。生态效率用经济总量与自然资源消耗之比。提高生态效率意味着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资源消耗越小,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生态条件约束下的公平。社会公平是指社会产出的分配,它不但注重产品在人与人之间的分配,还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分配。传统意义上,公平更多是将不平等程度减少到最小或一个可接受范围内。而生态经济学则强调在考虑产品分配的同时还要将生态规模纳入考虑范围。从全球范围来看,面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世界经济需要向减物质化方向发展。对于各国的不同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阶段,从社会公平角度来看,应有不同治理对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在没有超出环境资源可承受能力范围,人们基本生活也没有得到满足,合理的要素投入带来产出的增长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应在物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减轻废弃物对环境的压力。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民众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经济发展就要考虑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的增长,实现无增长的发展。因此,对于全球而言,应根据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别对待,才能实现社会公平。对于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区域而言,也应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
三、循环经济的三个发展阶段
依据生态经济效率提高,循环经济经历了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产品循环再利用以及功能经济三个阶段。
1.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主要是利用科技技术对于生产中的废旧物品回收,并将回收的废弃物再进行加工形成相应的资源,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使用范围主要是在单个企业、产业园区以及一定区域内。单个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产生的废弃物,利用回收技术,加工处理,形成再生资源,并加以利用,形成闭循环。产业园内可以将一个或多个企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其他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克服单个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
2.产品循环再利用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最大可能地采取多种方式代替过去一次性使用的做法,延长产品使用寿命,防止废弃物的产生和扩大,降低废弃物的流通速度,从而控制废气物的数量规模。根据使用后产品的具体状况,选择进入后续的回收环节或维修环节。假如产品已损坏,通过简单维修可继续使用则进入维修环节;若产品损坏不能通过维修得以继续使用则进入回收环节。回收后的产品通过企业的再加工、再利用达到产品循环利用的目的。
3.服务经济是指企业生产产品,并将该产品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建立服务系统,实现产品服务的循环利用。在这种模式下,产品的使用价值处于核心地位,人们不是看中的产品本身的交换价值,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如此以来,服务经济将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例如汽车企业对于汽车本身具有所有权,并提供汽车维护和保养。通过实施产品的功能服务,人们不再倾向于购买汽车,而是使用汽车企业提供的汽车租赁服务。发展汽车租赁服务降低企业生产的废弃物的数量,提高人们的获得的服务量。
上述三种方式,其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注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产品的循环注重产品寿命的延长,二者都在强调产权的交换、变更。服务经济则是在产权不存在变更的情况下,注重产品的销售到服务的理念,可以说是由省钱到赚钱的过程。
四、政策建议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鼓励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这些需要相应的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实现技术环节的废物循环利用,制度创新则是更多地从制度层面鼓励循环经济发展。
1.发展产品替代和结构性革新。技术创新一般可分为4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在过程中创新。一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更为高效、清洁的技术,提高其资源利用率。第二个过程是产品创新,用较少的要素投入,带来更多的产出。例如电脑到ipad或者智能手机,燃油驱动汽车到电池或清洁能源驱动汽车等等。第三阶段是产品替代,向公众提供相同的用途但不同的产品。普通铁路火车被高铁所替代等等。第四个阶段是系统性革新,实现从产品经济过渡到服务经济,不在局限于产品交换价值本身,更为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前两个阶段更多地属于技术环节的改进,后两个阶段则属于系统的革新,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今后发展目标要实现产品的替代以及发展服务经济,这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
2.从政府主导转向多方治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依靠政府推进,从而忽视了社会、市场的力量。虽然政府推动形成了一套发展循环经济的方案和规划,但由于一方作用有限,很难被社会和市场所接受。因此,需要从政府、社会、市场多方面入手,形成联动机制,推动制度建设。具体而言,政府层面根据实际建立法律规范,利用市场机制对其进行管理,利用社会中介等力量进行宣传,并推动民众积极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习大大老说的“供给侧改革”到底是啥意思?.2016.01.07.http://learning.sohu.com/20160107/n433837724.shtml.
[2]王金胜.经济“新常态”下以经济手段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的探讨[J].环境保护,2015:59.
[3]李志青.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看绿色发展[J].中国环境报,2016-01-07.
[4]诸大建.生态文明背景下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207.
作者简介:陈光磊(1973-),男,汉族,河南新野人,硕士,副教授,毕业院校: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生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