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对剥夺感对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4-12-31谢清彬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7期
关键词:成就动机希望

关键词:相对剥夺感;核心自我评价;希望;成就动机

中图分类号:B848;G444

DOI:10.19 504/j.cnki.issn1671-5365.2024.07.11

贫困大学生一直是高校关注的重要群体,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内在动力是改善其心理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然而,贫困大学生具有高敏感性、低乐群性、低自尊等心理特征[1],易产生负面情绪、人际冲突及自卑感等问题,这为提升贫困大学生内在动力带来一系列的挑战。成就动机是一种内部驱动力,是指个体认为所做事情是有价值和有意义,在面对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有强烈获得成功的愿望,并竭尽所能完成目标[2]。当个体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时,对获得成功有强烈的渴望,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完成目标。以往研究发现,成就动机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成就动机不仅能改善大学生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降低网络依赖,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3-4],而且提升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促进学习学业发展[5]。以往研究表明,积极人格特质、自我评价、自我概念等个体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的主要方面[6-8]。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和发展受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从以往研究发现,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主要侧重于人格特质、自我概念等个体心理特征,也有部分考察同伴、宿舍、家庭(家庭教育、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微系统和中系统的作用。然而,很少关注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感知作用也就是宏观系统对成就动机的影响。相对剥夺感作为一种反映宏观系统的社会心理因素,其所引发的情绪体验会影响个体行为[9]。此外,根据过往文献发现,一方面针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成就动机研究很少,另一方面虽然有研究发现贫困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显著高于非贫困生,但对哪些因素会影响或如何影响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的研究非常缺乏。因此,本研究拟以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探讨相对剥夺感对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提升贫困大学生内在动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一、相对剥夺感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相对剥夺感是指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当个体认为自身处于不利地位或不如别人时会体验到愤怒、不满等消极情绪[10]。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具有与优秀他人相比并确定自身能力和观点的动机,当感到自身处境不利或不如别人,容易诱发情绪消极负面影响。以往研究表明,相对剥夺感会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一是有研究指出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对剥夺感会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感、表现出更糟糕的抑郁状态甚至有强烈的自杀意念。相对剥夺感显著正向预测贫困大学生人际敏感性,即贫困大学生认为自身处于不利地位时,对他人的评价更加敏感,从而造成人际紧张[11]。二是有研究发现相对剥夺感正向显著预测大学生攻击性行为。高相对剥夺感的大学生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愤怒情绪,易将消极情绪付诸行动。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上,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得十分明显,同时还削弱了大学生的利他行为[12]。相对剥夺感也会造成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社交恐惧等回避行为问题[13]。另外,有研究显示相对剥夺感是社会比较的结果,社会比较能直接影响成就动机[14]。据此,推测相对剥夺感会影响成就动机。为此,提出假设(H1)。

H1:相对剥夺感显著负向预测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

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一种宽泛的人格结构,是一种整体层面的自我评价,侧重于评估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程度[15]。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一个良好的预测变量,不仅能改善大学生抑郁、焦虑和自杀意念等不良情绪与行为,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等社会性发展能力[16]。已有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可以显著影响成就动机[7]。自我验证理论认为,为了增强自身控制感,个体始终坚持外在反馈与内在自我概念之间的一致性,有助于加强先前的自我概念[17]。高核心自我评价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能力有较高的评估,愿意追求更高难度的任务,体现了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以此维持其积极的自我概念。低核心自我评价个体的自我概念较消极,对任务目标缺乏动力,倾向于回避失败或选择保护性的目标,导致成就动机水平较低。有研究显示相对剥夺感显著负向影响核心自我评价[18]。一方面,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在进行上行比较时,当发现自身处于不利位置,会产生低自我价值和消极的自我评价。高相对剥夺感的大学生会自以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则产生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反之,个体的自我评价水平会更高。另一方面,高相对剥夺感的大学生群体更易获得一系列不良的消极情绪,长时间处于消极情绪会增强学生无助感,对学生自我评价起到消极作用。据此提出假设(H2)。

H2:核心自我评价在相对剥夺感与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希望是指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对所设定目标有积极的内在动力和相应的策略,最终完成目标任务[19]285-305。希望是认知和情感的整合,高希望的个体具有明确目标,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完成任务。已有研究证实,希望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希望不仅可以改善消极情绪,缓解身心痛苦以及增强生命意义感,而且可以提升个体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20]。有研究表明,希望对成就动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个体希望水平越高,成就动机水平越高[21]。高希望个体具有积极的内在动力,有步骤地向目标前进,这有助于增强个体成就动机水平。而当处于低希望时,个体缺乏实现目标的动力和策略,则降低成就动机水平。也有研究显示,消极情感可以显著的负向预测大学生希望[22],即大学生消极情感会负面影响希望水平。据此,推测相对剥夺感对希望有预测作用。这主要原因,一是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消极情绪是由于认知失调造成的。相对剥夺感是社会比较的结果,个体在比较中因不合理的认知引发个体产生消极情绪,进而负面影响个体行为。另一方面,希望理论认为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障碍”会使个体产生消极情绪,并导致个体对目标实现的能动性降低[23]。相对剥夺感是一种“障碍”,造成个体目标策略不足和降低目标信念,导致希望水平下降。据此提出假设(H3)。

H3:希望在相对剥夺感与成就动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有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可以显著地预测希望[16],这说明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具有高希望水平。核心自我评价主要反映出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总体评价。高核心自我评价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和行为有较高的积极评价,提升了大学生希望水平,使大学生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和斗志。反之,低核心自我评价的大学生总认为自己不够好,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调节消极情绪,逐渐对生活目标失去希望。此外,高相对剥夺感的个体引发的消极情绪和消极自我认知,会对个体的目标信念和内在动力产生消极影响,这将造成个体希望水平下降。因此,个体害怕高难度的任务,倾向于选择简单的目标任务,致使个体成就动机水平下降。然而,大学生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则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追求成功的动力和策略,这有助于削弱相对剥夺感的负面影响,增强了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据此提出假设(H4)。

H4: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在相对剥夺对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拟构建核心自我评价、希望在相对剥夺感与成就动机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以此揭示相对剥夺感如何影响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并探讨贫困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的链式中介效应。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贫困大学生认定是依据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及在校学生的生活平均消费情况,参照厦门市集美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结合学院、辅导员和学生代表的意见进行综合认定。本研究以方便抽样的形式,从福建省厦门市某所本科高校选取1 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属于贫困生问卷为350份,剔除无效贫困生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为326 份,问卷有效率为93.14%。其中男生217 人(66.56%),女生109 人(33.44%);一般困难222 人(68.10%),特别困难104 人(31.90%);被试年龄在17—24 岁之间(M = 19.70岁,SD = 1.59岁)。

(二)研究工具

(1)成就动机量表

采用叶仁敏翻译TGjesme等人编制的成就动机量表[2],该量表由30道题目组成,以Likert4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至“4=完全符合”),包含了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维度,主要测量个体成就动机水平。成就动机得分为追求成功得分减去避免失败得分,分值越高,表示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03,两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93、0.922。

(2)相对剥夺感问卷

使用李珊珊等人编制的大学生相对剥夺感问卷[24]。该问卷由10道题项组成,按Likert7点计分“( 1=非常不好”至“7=非常好”),主要测量个体相对剥夺感水平。总分为10 道题项之和,得分越低,说明贫困大学生相对剥夺感越低。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00。

(3)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采用杜建政等人修订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25]。该量表由10道题项组成,是单一维度,以Likert5点计分方式(“1=完全不同意”至“5=完全同意”),主要测量个体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得分越高,说明贫困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5。

(4)希望量表

使用Snyder等人编制的希望量表[23]。该量表由12道题项组成,以Likert4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至“4=完全符合”),包含了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两个维度,主要测量个体希望水平。除掉4道干扰题项,余下8道题项之和为希望总分。得分越高,表示贫困大学生希望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5,两个维度的α 系数分别为0.782、0.795。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 23.0软件进行有关数据整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回归分析和探索性分析。采用PROCESS 3.3程序中的模型6检验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的链式中介作用,以偏差校对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水平。

三、研究结果

(一)多重共线性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以回归分析的方式检验多重共线性问题,结果发现所有预测变量的容差范围在0.74~0.86之间,均超过0.1,方差膨胀因子值(VIF)范围在1.16~1.35之间,均未超过10临界值。这说明容差和方差膨胀因子值均在合理范围内,本研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通过从设置反向题目、匿名测试及不同计分方式等方面控制共同方法偏差。此外,还以Harman单因子法的方式检验共同方法偏差,即将成就动机量表、相对剥夺感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希望量表的所用题项作为外显变量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13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6.77%,未超过40%的界限标准,这说明本研究未存在严重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性

为了了解相对剥夺感、核心自我评价、希望及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对四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及变量间相关矩阵分析。结果发现(见表1),相对剥夺感与核心自我评价、希望和成就动机呈显著负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希望、成就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希望与成就动机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各变量间具有密切关系,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

(三)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的中介作用使用

PROCESS 3.3程序中的模型6验证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在相对剥夺感对成就动机影响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另外,已有研究发现性别和年龄会对相对剥夺感、成就动机、核心自我评价等产生影响[7],因此本研究将性别和年龄作为控制变量。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相对剥夺感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成就动机(β = -0.29,t = -5.36,p lt; 0.001)。将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加入回归方程后,相对剥夺感均对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 = -0.47,t = -9.28,p lt;0.001;β = -0.20,t = -3.39,p lt; 0.001);核心自我评价显著正向预测希望(β = 0.25,t = 4.39,p lt;0.001)和成就动机(β = 0.38,t = 6.92,p lt; 0.001);希望显著正向预测成就动机(β = 0.22,t = 4.33,p lt; 0.001),此时相对剥夺感未能显著预测成就动机(β = -0.04,t = -0.75,p lt; 0.05)。这说明贫困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在相对剥夺感影响成就动机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为进一步验证链式中介效应是否具有显著性,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进行检验,重复抽取5 000 次,计算95% Bootstrap 置信区间。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见表3、图1),核心自我评价、希望以及核心自我评价与希望的链式中介效应95% 置信区间分别为[-0.25,-0.11]、[-0.10,-0.002]和[-0.06,-0.01],置信区间都没有包含0,这说明三条路径的中介效应都达到显著性水平。三条显著的中介路径具体如下:(1)相对剥夺感→核心自我评价→成就动机(; 2)相对剥夺感→希望→成就动机的间接效应值为(; 3)相对剥夺感→核心自我评价→希望→成就动机。总效应为-0.29,总的中介效应值为-0.25,三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18、-0.04 和-0.03,三个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分别为62.07%、13.79%和10.35%。

四、讨论

(一)相对剥夺感对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

研究发现,相对剥夺感与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呈显著负相关,相对剥夺感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成就动机,验证了研究假设1。经典相对剥夺感理论认为相对剥夺感是社会比较的结果之一。在进行上行比较时,如果贫困大学生发现在很多方面处于劣势,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形成较消极的自我概念[14]。这使得贫困大学生做事自信心不足,出现退缩、回避行为,尽量回避困难的目标任务,表现出避免失败倾向,最终导致成就动机水平下降。高相对剥夺感的个体倾向于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果贫困大学生感知到高水平相对剥夺感,其不满、气愤等消极情绪的程度也会更高。一方面,自我损耗理论认为持续的消极情绪会引起个体较高的自我损耗,而自我损耗会产生消极行为[9]。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其无助感和无能感会不断增强,进而持续损耗内在动力,降低自我调控能力,甚至出现回避、退缩行为。这使得贫困大学生选择相对简单的目标任务,追求成功的动力变弱,从而导致其成就动机水平降低。另一方面,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体情绪与行为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贫困大学生感知到相对剥夺感,会出现不满、气愤。这些不良情绪使贫困大学生出现做事退缩、被动等不适应性的行为方式,进一步制约其内部驱动力,从而使贫困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力变小,成就动机水平降低。反之,贫困大学生追求成功动力不足会加重相对剥夺感的负面影响,使贫困大学生总觉得不如他人,激发更加消极的情绪体验,进一步降低其成就动机水平,形成恶性循环。

(二)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的单独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相对剥夺感可以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一方面,贫困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可以在相对剥夺感影响成就动机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验证了研究假设2。这表明贫困大学生相对剥夺感会降低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进而削弱成就动机水平。自我图式理论认为自我图式影响个体加工外界信息的方式,消极自我图式对消极的内容更加敏感,进而影响个体后续行为反应。在上行比较中,消极图式放大贫困大学生不利处境的问题,他们易出现更加消极情绪、放大缺点甚至自我否认等情况,进而降低核心自我评价水平。面对目标任务时,低核心自我评价的贫困大学生倾向于回避失败,表现出缺乏追求成功的动力和远大的人生抱负,从而降低成就动机水平。此外,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具有从所属群体中获得心理需求的动力,所属群体地位的高低决定个体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如果贫困大学生认为自身所属贫困群体地位较低,会表现出较低自我效能感水平。低自我效能感使贫困大学生倾向于降低任务目标难度和回避失败,致使成就动机水平下降。所以,贫困生大学生相对剥夺感降低了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低估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进而回避困难的任务和目标,追求成功的动力下降。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在相对剥夺感影响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验证了研究假设3。这表明相对剥夺感通过希望间接的影响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贫困大学生与他人相比处于劣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消极情感状态对个体希望水平产生消极影响[22]。相对剥夺感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和消极认知降低贫困大学生的目标信念和内在动力,进而削弱其希望水平。低希望水平的贫困大学生主动降低任务难度,更倾向于回避失败,从而造成成就动机水平下降。高希望是个体重要能量资源,是个体面对应激源的“缓冲器”。但是相对剥夺感降低贫困大学生希望水平,贫困大学生缺乏更多改善消极情绪和改变认识失调的能量资源,进而表现出做事缺乏信心,畏怯较高难度任务,展现出较低的成就动机水平。

(三)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的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贫困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在相对剥夺感影响成就动机的过程中起完全链式中介作用,即相对剥夺感降低贫困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进而使希望水平下降,最终导致成就动机水平下降,这证实了研究假设4。一方面,资源保存理论认为贫困大学生会自动调动内在资源应对相对剥夺感的负面影响。由于丧失螺旋效应的加速,致使贫困大学生的内在资源不断损耗。核心自我评价(人格特质资源)和希望(能量资源)作为内在资源,共同影响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贫困大学生的内在资源处于不断损耗,造成核心自我评价的下降,希望水平也随之下降。贫困大学生持续处于负面情绪和认识失调的内耗中,内在资源不断消耗,易造成贫困大学生追求成功动力不足,进而导致成就动机水平下降。另一方面,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不同的社会比较方式会对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心理适应产生不同影响。贫困大学生与优秀学生比较处于劣势,可能出现不满和怨恨情绪,从而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水平越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越低[26],进而降低其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低核心自我评价的贫困大学生往往是过度的消极自我认识。消极自我认识促使贫困大学生消极执行目标策略,倾向于回避失败,追求简单的目标任务,最终导致成就动机水平下降。

结论

相对剥夺感、核心自我评价、希望和成就动机四个变量之间两两呈显著相关,并且相对剥夺感可以显著负向预测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在相对剥夺感与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具体为三条有显著的中介路径:一是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希望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核心自我评价和希望的链式中介作用。

【责任编辑:王露】

猜你喜欢

成就动机希望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成就动机对体育学习促进作用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前方有个叫“希望”的灯塔
试论中职教育要给学生以希望和自信
成就动机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本科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影响
“马不扬鞭自奋蹄”
心理学在小学信息课堂的应用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