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回溯、问题反思.路径选择

2024-12-26高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知识体系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史;学校体育史学:学校体育思想;知识体系

学校体育史属于学校体育的分支,是以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总结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经验,揭示其发展规律,预示其发展方向,为当今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服务的一门基础科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完善学校体育知识体系,提升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学校体育史研究作为基础科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鉴于学校体育学从体育理论中分化出来仅30余年,学校体育史的学科体系尚未成熟和独立,学界的关注度尚显不足。因此,我国有关学校体育史研究的相关内容大都呈现在学校体育学、体育史和教育史等相关著作(教材)及有关学术论文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校体育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分化与发展,学校体育史研究也逐步得到丰富与深化。不少专家学者的学校体育史专著陆续出版,使得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得以初步创立并持续发展至今。伴随着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课程教学和组织机构的发展,当前学校体育史学术共同体对该知识体系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讨论,呈现出研究主题多样、研究领域发散、研究内容广而不全的特点。

基于此,本文结合课程教学、组织机构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对学校体育史现有的知识体系脉络进行梳理,基于学问、科学到学科发展的研究逻辑,以1994年我国第一部学校体育史专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问世为标志,参考学校体育、体育史以及教育史等相关文献,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回溯学校体育史的研究历程,聚焦其现实问题,审思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发展路径,从而构建独有的知识体系,形成研究范式,助推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和学校体育史学话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达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发展规律、预示未来发展方向之效,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引领。

1我国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回溯

1.1萌生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建立基础

1.1.1近现代体育教育中的学校体育史我国学校体育史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紧密联系。古代学校教育重视德育智育而对体育关注不够,以至于学校体育的相关记载不多。直至清朝末年,伴随着教育近代化,体操才开始在学校中出现。由于教会学校与基督教青年会对体育理论研究的关注,这一时期虽然还没有明确的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但在教学中关于“兵学”、体育发展概况等内容为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前期基础。

1896年前后,时任上海青年会总干事麦克乐编撰体育教科书,创办《体育季刊》杂志,为近代体育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媒介。而真正把体操列为学校课程的标志则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制定,其把体操列为学校课程之一。次年,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颁布,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随后近代学校体育蓬勃发展,1905年起出现兴办新学堂的高潮,体育课程教学开始以“兵式体操”为主要内容,此时高等学堂开始了“兵学”课程中“战史”的教学,这可以被称为学校体育史的最初形式。

此后,官办学堂、个人或团体办学堂大量涌现,体育专门专修课都涉及体育发展概况的内容。1905-1907年间分别成立的江苏两级师范学堂体操专修科、四川体育专门学堂和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体操专修科等官办学堂在课程设置上均增设了体育理论科,包括体育发展概况的内容。1908年,徐一冰在上海创立我国第一所体育专门学校,使得“战史”等体育理论科目的设置走上系统化的教育道路。但这一期间尚未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学校,直到1912年蔡元培以教育部名义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改各类学堂名称为学校,并要求高等小学以上的学校都要重视“兵式体操”。至此,学校体育的研究与教学肇始,学校体育史也在近现代教育家、体育家的关注中开始了萌生之路。开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研究先河以及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是恽代英在1917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学校体育之研究》。此时,古代希腊、罗马及近代欧美体育史等被列入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的教学内容,郭希汾先生于1919年编著的《中国体育史》被作为参考文献。1944年,张伯苓为纪念南开学校创校40周年,再次强调“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体育精神。我国近代教育家、体育家对学校体育研究的关注,不仅为学校体育史研究的萌生提供了丰厚土壤,也是学校体育史深化发展的基石。

1.1.2当代学校体育中的学校体育史当代学校体育组织机构的建立,课程教学、学术研究的发展对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支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体育专门学校陆续建立。北京、上海、沈阳、天津、武汉、西安、成都、广州等专业体育院校都增设了体育史课程。“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学校体育理论相关研究遭遇重创,体育理论的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工作得以全面恢复。1981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理论学会在成都召开体育科学研究论文报告会,促进了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同年,《学校体育》杂志正式创刊发行,这本联合主办方为教育部和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承办方为北京体育学院(现为北京体育大学)的期刊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宣传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由国家体委设立的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设立的体育文史资料编委会,经由中国体育史学会与人民体育出版社定期出版的《体育文史》《体育史料》等刊物,刊登了多篇学校体育史研究相关成果,如1987年顾渊彦在《体育文史》发表的《日本战后学校体育史综述》等。这类期刊的创办为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萌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学校体育史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

各类学校体育教材中的“学校体育发展概况”章节可视为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前身。从学校体育的第一本教材至今,不同教材中都介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983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全国各体育院校试用的《学校体育学》,其第一章第一节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将学校体育发展概况划分为两个时期。这本著作的出版不仅标志着学校体育学学科的确立与发展,也是学校体育史前身“学校体育发展概况”在学校体育学中的重要体现。1990年,曲宗湖等人编著《学校体育学》,在1983年版本基础之上将新中国成立前的学校体育史划分为古代与近代两个部分,第一章第一小节主要介绍了古代、近代学校体育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自学校体育学确立起,学校体育史就成为开篇章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学校体育学的发展,各版本《学校体育学》教材中开始设置独立章节来介绍学校体育发展概况,历史时期划分更为细化,研究范围涉及古今中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如周登嵩主编教材(2004年版)在第一章从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等方面阐释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沈建华、陈融主编教材(2010年版)在第一章介绍了世界学校体育和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杨文轩、张细谦、邓星华主编教材(2016年版)在第二章介绍了国外学校体育和我国学校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唐炎、刘昕主编教材(2020年版)在第一章介绍了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萌芽、近现代学校体育的起步、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在各版本学校体育学教材中,作为学校体育史前身的学校体育发展概况都是其开篇的重要章节,尽管学校体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划分仍较为笼统,但前期的大量研究奠定了学校体育史在学校体育学中的基础地位,也为学校体育史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此外,“大学校史”和城市史也介绍了学校体育史的发展,并尝试从学科的视角进行阐释。郝光安主编的《北京大学体育史》(2008年版)以体育课程建设为主线,介绍了自京师大学堂时期起的北京大学的体育课程发展史。曹守和主编的《浙江体育史》(2014年版)介绍了晚清时期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浙江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变化等。由此,以社会发展阶段为划分依据的学校体育发展概况逐渐细化,这些成果为日后学校体育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教育近现代化、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体育学术组织的推动、相关期刊平台的发展,学校体育学的形成,大学体育校史和城市体育史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现代教育家、体育学者以及学校体育专家的努力,促进了“学校体育发展概况”的丰富,也为学校体育史的初步确立与知识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1.2起步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初步创立

一般而言,学科建立的标志以代表性著作为主。我国学校体育史的第一本代表性著作出版较晚,直至1994年,由苏竞存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学校体育史著作《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问世。这本著作标志着学校体育史领域从学校体育学和体育史中分化出来,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虽然名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但作者开宗明义,介绍书中包含了中国古代、近代的学校体育发展情况,可视为中国学校体育史的开山之作。正如苏竞存所言,“在讲近代学校体育史的时候,最好介绍我国古代的学校体育情况,有助于了解近代学校体育中一些问题的根源”。2000年,第一本以《学校体育史》为名的代表作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晋裕等开篇指出,“该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课题成果”。该著作客观叙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间学校体育卫生发展的主要历程和基本规律,以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体育史著作的相继出版.标志着学校体育史从学校体育学中分化出来并初步建立。

伴随着学校体育史代表性著作的陆续出版,以及学校体育发展历程研究对学校体育史课程化的促进,学校体育史教材也陆续出版。1995年上海体育学院钟瑞秋编撰了选修课内部教材《学校体育史》,这本教材经由陈安槐等学科领域内专家教授的审阅后编写而成,并被作为“学校体育学”的配套教材,综合了讲座和选修课的教学笔记和讲稿,将学校体育史分为中外古代、近代、现代学校体育发展史3个部分,为学校体育史课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选修课程教材《学校体育发展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著者毛振明以近代中外学校体育史实为主线,贯穿中西、以古论今,将从古至今的学校体育发展史分为4个时段两大部分,融会贯通了古今中外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这本教材第一次将古今中外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校体育史紧密联结起来,可视为第一部学校体育史通史。至此,学校体育史代表性著作的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成果的展现、学校体育史选修课的设立与选修教材的出版标志着学校体育史的初步建立。此后,学校体育发展史的相关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新中国70年学校体育发展演变与历史经验》等。上述相关研究成果对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3发展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形成

目前学校体育史还不能称为一门成熟的学问,为了说明学校体育史的发展情况,本文主要介绍学校体育史的相关研究。作为学校体育史学科建设的基础,学校体育史的相关研究不在少数,研究内容较为集中,研究体量初具规模。以2008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选编》的发布作为时间节点,综合以往成果,该领域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划归为学校体育思想史、学校体育政策史、学校体育发展史、学校体育课程史及学校体育教材史5个部分,主要聚焦于学校体育思想史、学校体育制度史两大体系。其中,学校体育制度史包含学校体育政策史和学校体育内容史,学校体育内容史又包含学校体育课程史和学校体育教材史,学校体育史相关研究主要以通史与专门史为表现形式。

1.3.1学校体育思想史的表现形式学校体育思想史的表现形式多样,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育思想史著作、学校体育思想史课题及学校体育思想史相关的研究论文之中。虽然至今尚无专门的学校体育思想史著作,但2008年出版的《当代中国体育思想史》涵盖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校体育思想的内容。2011年,刘昕在《现代国外教学思想与我国体育教学》一书中介绍了国外现代主流教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同年,田国祥、李斌、康彪的《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以体育课程和学校体育思想为主线,介绍了自晚清、民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学校体育制度、体育教学思想等主要内容。这本著作第一次以“课程和思想”为主线,系统梳理了1903年至今的学校体育课程与思想的演变逻辑。此外,2012-2019年间先后有5项以学校体育思想史为主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012年毛振明的“30年来中国学校体育重要理论问题研究”(重点项目);2012年邵伟德的“近代以来国外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一般项目);2013年彭泽平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思想演变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研究”(一般项目);2017年王华倬的“中外学校体育思想史整理与研究”(重大项目);2019年高鹏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体育教育理论发展与前瞻研究”(青年项目),确立了学校体育思想史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立足之地。

学校体育思想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与国外研究两方面。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史研究集中在近现代时期,如《新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综述》等。国外学校体育思想史的研究时期相对较早,《古希腊到欧洲中世纪体育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启示》等研究成果对充实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发挥了作用。整体来看,近几年学校体育思想史研究蓬勃发展,研究成果丰硕。这些成果聚焦于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史和国外学校体育思想史两个部分,以断代史和人物史为主,表现形式以学校体育思想的专门史为主。

1.3.2学校体育制度史的内容结构学校体育制度史一般包括学校体育政策史与学校体育内容史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政策史一直受到教育相关部门的重视。2008年教育部体卫艺司编订了囊括新中国成立至2008年学校体育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的《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选编》,足以证明其重要程度。有关学校体育政策史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及期刊论文中,以中国与国外学校体育政策史为主。其中,国内学校体育政策史研究以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等几个阶段为主,如《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研究》《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及对新时代需求的回应》等;国外学校体育政策史研究则如《近30年来英国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等。简而言之,学校体育政策史研究体系已初具雏形,研究成果主要以断代史和国别史为主。

学校体育内容史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课程史及教材史两部分。首先,学校体育课程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是我国第一部体育课程历史研究的专著,开拓了体育课程史研究新领域;《中国现当代体育课程问题史论》着重梳理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主要包括中国体育课程概念、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评价几个方面;《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嬗变与展望》等多篇期刊论文也对学校体育课程史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其次,学校体育教材史作为学校体育内容史的一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占春等的《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体育卷)》(2010年版)、王华倬的《历史与现实:我国体育教材建设探究》(2017年版)等学校体育教材史著作陆续出版,为促进其理论研究与知识体系构建起到了奠基作用。简而言之,学校体育内容史以断代史、国别史为主,表现形式主要为学校体育专门史。

2学科视角:我国学校体育史研究中的问题反思

2.1学校体育史的研究对象分界模糊

从学科视角出发,学校体育史的研究对象应是学校体育发展历史,其隶属于学校体育学和体育史的交叉领域。鉴于学校体育史尚处于前科学时期,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因而学校体育史研究对象的界定还不够明晰,至今对于“学校体育史究竟是研究什么的科学”等问题的认识相对模糊。虽然目前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学校体育史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历程,但对于“学校体育自身发展历程”边界的界定也不甚清晰。“学校体育自身发展历程究竟包含哪几个阶段”“学校体育自身发展历程与体育发展历程的界限划分到底依据什么”等问题仍旧悬而未决。至今,学术共同体对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概念的认识广而不专、各抒己见,导致学界对学校体育史研究对象边界的认识难以达成学术共识,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元问题上存在分歧。

学校体育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史发展历程的学问。学校体育史学的研究有利于在认识学校体育历史的基础和前提下,更为深入地明晰各个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史的书写、解读和重构的发展历程。当前学校体育史学研究非常薄弱,基于学科融合的学校体育史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这与学校体育史学科边界模糊密切相关,同时反映出学校体育史知识碎片化并有待进一步体系化的现实。由于学校体育史的概念不清晰,存在着史学知识体系不成熟等问题,导致难以清晰界定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具体内容,使得研究停留在其发展脉络的经验性总结而难以上升到史学理论研究的层次,以至于学校体育史研究仍旧处于前科学时期的基础研究阶段。

2.2学校体育史的研究方法依附其他学科

从现阶段来看,学校体育史研究多借鉴教育史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断代史、人物史、国别史等是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断代史主要是对学校体育史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阶段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的研究,但断代史对于一门有待成熟的学科而言并非完全适用。毕竟学校体育学确立至今也不过30余年,在较短的时间跨度内,纵向上切割学校体育史发展的历史时期会影响其发展演变的连贯性。人物史相比较而言更适合学校体育史的研究,但人物史在学校体育史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也未出现学校体育代表人物史的集中研究成果,这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成熟和学科体系的形成。国别史是学校体育史研究较为普遍的方法,但中外学校体育史研究至今尚未明确外国分界范围,外国学校体育史研究大多聚焦于具有普遍意义的北欧国家、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还较少兼顾到中欧和南欧国家、韩国等对中国学校体育史而言具有一定借鉴和学习意义的国家和地区,国别史外文译注史料也较为稀缺,在这一点上需借鉴体育史的研究。202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世界体育史丛书》,其中涉及了部分学校体育史的内容,可作为学校体育史研究的参考。

现阶段学校体育史研究方法仍旧以传统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主。虽然对处于发展阶段的学校体育史来说,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系统梳理学校体育史的内部史和外部史;但是,借鉴社会史、后现代史、全球史等新史学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尚未得到普遍的运用,使得学校体育史学研究在方法上表现出既依附又单一的现实。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学校体育的相关研究难以从自身的发展特性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有效的学校体育史相关研究。因此,相关研究应多关注学校体育史的实践问题解决方式,逐步抽离问题本身,结合当前的知识体系特色,形成“双向互通”的研究模式,从而促进学校体育史研究方法的革新与发展。

2.3学校体育史的理论体系特色不鲜明

学校体育史理论体系与体育史理论体系既相互交叉又相互独立,学校体育史既是体育史研究中的一部分,又与传统的体育运动史相辅相成,导致学校体育史理论体系因附庸其他学科而缺少自身的特色。其原因有三:一是学校体育史的理论体系缺乏哲学基础性研究,学校体育史哲学层面的“元认识”“元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其研究内容还没有涉及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范畴,学校体育史的概念、构成要素、谱系整合等问题还未成为该领域的核心,尚处于“史料梳理”而非“史学思考”阶段。二是对唯物史观的认识与运用还有待深化,对学校体育史学研究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的概括与总结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学校体育史研究过程中对主体(人)、客体(历史事实)、中介(历史资料)之间关系的处理,如何以史料为中介,在社会与学科实践基础上实现能动性的统一等问题,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由于学校体育史方法论体系还远未形成,难以科学化、专门化地运用适合于本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式进行系统化研究,也是其理论体系特色不鲜明的原因之一。

虽然现阶段学校体育史的理论体系可以从学校体育思想史与学校体育制度史两个层面构建理论体系,但是这样的体系划分也不是基于“学校体育的历史”而言的分类,而是从历史学与教育史学层面的总结与归纳,这与学校体育史没有完全从体育史与学校体育学中分化出来,独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有关。若要建立体系独立、层次分明、类别多样的学校体育史系统,从而促进学校体育史的专业化发展,应逐渐走出借鉴与依附的桎梏,从学校体育自身历史的研究对象出发,明确学校体育史的历史事实与历史资料的关系,形成具有学校体育特色的研究范式,从而促进知识体系从“描述性”学问向“专业化”学科发展。

3学科视角:我国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研究的路径选择

3.1理论建设:构建学校体育史学科知识体系

目前,学校体育史的知识体系梳理主要是基于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归纳,若一直停留在描述性质的理论体系构建层面,则会导致学校体育史呈现出研究的抽象片面性、僵化性等问题。运用学科视角来构建学校体育史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助于该研究领域的深化发展。一般而言,学科包含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知识体系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中之重,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对学校体育史学的深入研究。学校体育史是一门研究学校体育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学校体育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学校体育客观存在的历史。学校体育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学校体育历史的认识、记录与转述的综合活动。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性与系统性则是对人类社会学校体育的历史、现实、未来整体的认识与深刻思考,即学校体育史学不仅是历史本身,同时也是历史规律的总结。明晰学校体育史学的本质是一门实证科学,有利于明晰学校体育史研究对象的分界,有助于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前期大量理论基础研究的支撑。学校体育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借鉴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与视角,从多元学科的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发展中的动力因素,这是推进学校体育史研究在量变的基础上实现质变的重要方面。从哲学、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中引入适合于学校体育史的研究视角,融入学校体育史的研究中,为理论基础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尤其在倡导“体教融合”的今天,教育学与体育学学科理论的深层次融合将为学校体育史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2范式融合:形成学校体育史独有的研究范式

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发展是从前科学到常规科学的过渡,这一过渡是以研究范式是否形成为标志。一个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范式,通常体现在经典著作及教科书中。但学校体育史的经典著作和教科书明显不足,相关研究主要以借鉴教育史、体育史、历史学的研究范式为主,还没有实现多元范式的融合。学校体育史学研究范式的形成虽任重道远,但主动关注研究范式建立、促进内在学术规范与价值体系建设是学校体育史学研究的使命所在。研究范式是学校体育史学科领域内一套行之有效并能为学科所广泛接受的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借鉴教育史学、体育史学的传统研究范式,融合历史学的新兴研究范式,在此基础上重构学校体育史自身独有的研究范式,是未来研究的焦点。

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校体育史研究范式而言,在未来应聚焦于两点:一是关注“学科史”的研究,即对学校体育史研究对象、内容或问题的研究。从学校体育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内在结构、功能和价值出发,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内容为基础,依据学校体育制度史与学校体育思想史知识体系的划分,全方位、多角度地阐明学校体育史学的内部构造与外部影响。具体而言,学校体育史学科史的研究应关注具体的学校体育事件,包括体育课程建设、中小学运动项目在学校里的发展历程等。二是关注“元研究”,即对学校体育史学方法论、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史学理论的研究,关注研究范式的形成与转换,在学科范式基础上构建学校体育思想史研究理论体系,将研究重点放到“学校体育史研究的研究”上,回归到学校体育史研究关于“证实”“证伪”的史学方法论上。具体而言,应转到学校体育思想史、学校体育政策史、学校体育发展史、学校体育课程史及学校体育教材史的史学方法论、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上,以此助力学校体育史独有的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3.3学科导向: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史学科与学术共同体

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仍处于初步创立并逐步发展的阶段,虽然现阶段学校体育史研究相关论文、著作和教材陆续刊发和出版,研究成果日趋丰富,但距离“学校体育史学”的深化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成为一门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不仅需要大量权威著作的支撑,还要有本研究领域的专门期刊和组织机构的大力支持。至今得到学界认可的权威性学校体育史著作还十分稀缺,与学校体育史学密切联系的学术刊物也尚未出现。但随着学校体育学的日渐成熟,今后在学术刊物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学校体育史学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学校体育学分会等为代表的学术组织机构中,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从事学校体育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应给予他们在更大学术平台上发声的机会,以促进学校体育史的学科建设。

一个学科的建设需要稳定的学术团体和学术梯队,需要自觉地发表相关学术著述,形成后备研究人才建设的储备库:但就学科发展而言,更需要专业期刊提供发表论文的阵地。学科的确立与成熟需要科学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的大力支持。这一学术群体中的学者们需要学术目标一致、学术素质过硬,专门从事本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并能够实现真正的学术自觉与学科自治。具体而言,对于尚处于前科学时期的学校体育史学研究而言,培养一批在学界关注学校体育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体系的专门化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在学术共同体内树立学校体育史研究的问题意识,通过各类学术研讨、学术交流等形式,形成学科领域内的方法论自觉,实现方法论自信,才能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4结语

学校体育史并非一门成熟的学科,回顾近代以来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萌生、初创与形成的发展历程,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都亟待完善。我国的学校体育史仍处于从一门学问、科学到学科的过渡阶段,如何彰显学校体育史学的学术意识,从宏观、中观、微观切人,书写学校体育史研究转向的演变逻辑等问题,都有待于未来研究的持续探索。前瞻学校体育史学科发展方向,不仅有助于学校体育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日趋成熟,也有利于学校体育史学话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上仅是笔者基于现有史料的一点思考,希冀日后学校体育史的相关研究更为丰富,论据更为翔实,也企盼这门年轻的学问能够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知识体系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地理教学中的知识体系整合
测绘工程专业规范的探讨研究
《飞机结构与系统》课程教学问题与改进措施
中学生逻辑思维培养模式之“小”题大做
小学英语教学经验点滴谈
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