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古建筑里的中国智慧
2024-12-25晏一鸣
古建筑可以上天入地?听说牡蛎能造桥?为什么北方的传统建筑颜色比较鲜艳,而南方的更为素雅?古代没有空调,夏天怎么降温?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一套与众不同的古建筑科普图书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古建筑里的中国智慧》从美、趣、材、防、和五个角度,以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为载体,为青少年讲述藏在古建筑中的智慧。书中没有烦琐的建筑名词,都是普通读者看得懂的语言;没有复杂的建筑图纸,都是青少年喜爱的超大幅手绘插图,真正做到通俗易懂。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穿越时空:去唐代,问问李白在悬空寺题下“壮观”二字时的心情;去元代,登上观星台数数天上的星星有多少;去明代,看看紫禁城是怎样建起来的。还可以游遍祖国大地:在西北村落的屋顶上跟小伙伴赛跑,在江南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间泛舟,在高原上遥望犹如来自童话世界的碉房。春天的南方拱桥、夏天的避暑山庄、秋天的黄鹤楼、冬天的八达岭长城……全都尽收眼底!
这套书的执笔人李华东是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申报预评估专家,师从古建大师梁思成的关门弟子郭黛姮。3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研究、保护、修复古建筑和古民居工作,并参与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下卷》手稿整理、21世纪建筑遗产评定等工作,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李华东把多年学术成果和研究心得深入浅出地写进书中,希望每一位青少年都能读懂古建筑中蕴藏的深远智慧,读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古建筑里的中国智慧》上市后受到广泛关注,收获众多权威媒体、专家学者好评。由此,“大国少年学古建—《古建筑里的中国智慧》百场分享活动”也应运而生。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携手全国各地图书馆、科技馆、中小学、文物保护单位,在北京、南京、成都、昆明、济南、深圳等地开展活动,线上线下累计触达百万人次,让青少年读者能有更多机会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小设计有大温暖
中国古代建筑的趣味,不仅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形式,更体现在那些藏着巧思和温暖的细节中。无论是宏伟的寺刹还是朴素的路亭,喧嚣的街道还是宁静的庭院,显赫的门楣还是灶房的角落,古人的匠心无处不在。
古人提倡的“仁爱”,从来不只是书本上的理念,更是生活中的行动。体现在建筑上,就是角角落落都有贴心的细节,比如在窄巷旁边的水沟上面,人们隔段距离就会放块“谦让石”。晚辈遇到长辈、空手的遇到负重的、闲逛的遇到急行的,就侧身站在这块石头上,让对方先过。你学过“拐弯抹角”这个词吗?它其实是由建筑术语演变来的。如果在村镇街巷的拐弯处盖房子,人们常常会把自家房子削个角、弄个弯。这样一来,迎亲的大花轿、出殡的寿木要通过窄窄的街巷时就方便多了。
诸如此类不起眼儿的小细节,都默默体现着古建筑对人的温暖关怀。
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
“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来春更葺东厢屋,纸阁芦帘著孟光。”
“石阶”“桂柱”“竹编墙”“纸阁”“芦帘”……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这首诗中,一处小小的草堂,就用到了好几种建筑材料。
只要是大自然里有的材料,中国人都能拿来盖房子,比如竹子、麦秆、稻草、芦苇、海藻、苔藓……甚至兽皮、贝壳、珊瑚也可以!比如东北的木刻楞房屋,其中用来堵塞木头与木头之间缝隙的,就是活的苔藓。随着苔藓生长,缝隙就会被渐渐填满了。
这样盖出来的房子,既源于自然,又融于自然哟!
你发现了吗?中国古建筑的魅力不仅在于美丽的外表,更在于那些藏在建筑背后的智慧。拐弯抹角、谦让石,这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智慧;大料小料都好用,这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智慧;在木屋上种苔藓,这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古建筑不止“盖房子”这么简单,里面蕴藏的是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智慧。《古建筑里的中国智慧》让读者读懂、学会藏在古建筑中的这些中国智慧,增强青少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作者单位:童趣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