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用典评述
2024-12-25钱聪吴凤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文章中屡屡引经据典,运用经典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生动传神的典故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比如“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想;“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的外交智慧;“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无私情怀;“爱人利物之谓仁”的仁治之道,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平易近人,彰显“四个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于2022年6月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自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指示、贺信等109篇。以该卷用典学习为切入点,有助于实现中华文化的固本培元和寻根铸魂。在阅读学习本书的过程中,若读者受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所限,对书中所用典故的历史背景缺乏认知,就会对其现实意义把握不准,恐将影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理解。通过统计、分析、评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运用的典故,深入挖掘经典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用典统计
引用经典来源丰富。根据对书中注释进行统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用典共计112次,引用《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管子》《韩非子》《晋书》《荀子》《论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中外著作69种。在这69种著作中,有31种被收录到《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引用经部经典4种,皆出自儒家“十三经”;引用史部经典5种,除《贞观政要》和《晏子春秋》外,都是正史类;引用子部经典16种,涵盖儒家、法家、兵家、道家等主要学说;引用集部经典6种,囊括楚辞、诗文评、词曲等。可见习近平用典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为会通古事今情赋予新思想。
引用经典类型鲜明。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进行统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用典集中在B哲学、宗教类35处,I文学类21处,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类20处,D政治、法律类16处,
K历史、地理类11处。在22个基本大类的下位类中,该书用典集中在B2中国哲学类33处,I2中国文学类20处,A4毛泽东著作类15处,D2中国共产党类11处,K2中国史类11处。习近平用典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融入了中国哲学的精华,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气象。
引用经典主题突出。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用典关键字提取会发现,“人”字出现22次,“国”字出现20次,“民”字出现15次,“法”字出现12次,“治”字出现10次,“党”字出现7次。
结合关键字语境,习近平用典集中反映了民本、治国、法治、党建四个主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用典分析
经典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持久的内生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的用典选材广泛,含蓄典雅,高度凝练,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隐含着历史走向与理论思想的聚合。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征的经典被引用次数在书中位居前列,《邓小平文选》被引用9次,《毛泽东文集》被引用6次,《毛泽东选集》被引用6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向胜利的法宝。2020年9月17日,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选集》中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借以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人民的需求,顺应人民的意愿,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二是史书经典。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以古为镜,经世致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引用史部经典5种,共计8次。如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史记》中的“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晋书》中的“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用以说明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贞观政要》和《晏子春秋》虽非“正史”,亦是谈治国理政的经典,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借鉴意义。例如,2021年1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晏子春秋》“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一句,意为谋划时要考虑我们的奋斗目标,做事时要顺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诗词经典。中国经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引用诗词9次,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展现的浩荡胸怀,到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所表达的崇高革命信念;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到范梈的“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所期许的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这些采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内政外交场合多次引用经典诗句,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四是诸子百家经典。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引用诸子百家作品多达30次,在书中所引经典中占比接近三成。引用的子部经典《庄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分别是道家、墨家、法家、兵家思想代表作,这些经典对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例如,法家思想对当代法治国家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更强调人的行为规范,“法与时转则治”“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法家思想为依法治国提供借鉴观点,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历史经验,为创新社会基层管理制度提供深度思考。经统计,书中对法家思想引用共计9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用典评述
主题一:民本。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例证1:坚持人民至上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引用《三国志》“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同舟共济、团结一心,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根本的就是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予以坚持和
贯彻。
主题二:治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历史思维鉴得失,以辩证思维解矛盾,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以开放思维拓视野,这些新思想新理论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础,体现了运筹帷幄的大局观、大智慧。
例证2:全国脱贫攻坚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引用《史记》中的“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思想一直贯穿我国的治国方略。从儒家的“足食”“富而后教”到法家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孙中山的“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切渴望。大道至简,治国之道的根本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也坚定地告诉我们:“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民富”是“国强”的基础,百姓富有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
主题三:法治。要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法治是最可靠的保证,也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全面依法治国,完善法治实践,塑造法治信仰,能够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例证3: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21年10月13日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引用《贞观政要》:“法者,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2021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有助于推动我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我国政治文明水平。“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良好的法治环境,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推动我们国家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
主题四:党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例证4: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
2021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引用《忠经》:“不私,而天下自公。”用以说明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无私无畏。引用《荀子》中的“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用以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为赞誉所诱惑,不因诽谤而恐惧,善于检视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不会因为赞誉或诽谤而迷失自我。这些经典为武装全党、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提供参考和佐证。古人的执政智慧与人民情怀、赤子之心的交融,浸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散发着人文思想、人文情怀和人文理念的勃勃生机,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引用经典来源丰富,类型鲜明,主题突出。在四个主题中,民本是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建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四个主题内在逻辑严谨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的人民之问。习近平用典体现其坚定的政治信仰、真挚的人民情怀、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也体现共产党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自信。
(钱聪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河套学院副教授;吴凤鸣系中国索引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