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如何以数字化方式给养读者
2024-12-25陈昆杰
伴随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信息科技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升,信息化及数字化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图书是人类心灵的食粮。在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作为储备精神食粮的“知识粮仓”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强化数字化创建,确保持续不断地给养读者的精神需求。
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精神发展史;一个民族的阅读深度、广度等,往往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显化。阅读能使人广学、博闻、明理。阅读对于个人进步、社会发展及国家构建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作为储备知识的粮仓,对促进经济社会进展,构建美好社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新媒介科技的萌发与演化、互联网资讯科技的蓬勃发展下,建立数字化的公共图书馆已是时代进程的必然趋势。数字公共图书馆相较于传统公共图书馆,可以让资源充分实现共享,为读者获取精神食粮提供极大便利。
数字化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1.数字化发展的意义
数字公共图书馆是互联网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便捷,带有信息化和高科技特征的公共图书馆。目前数字公共图书馆大多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共享内容资源。这样既便于读者检索和阅读各种类型的图书,又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资料汇集到数据库内,在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及准确性的同时,让图书馆管理者从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但是,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以及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也在持续发生变革。公共图书馆应该与时俱进,加快数字化创建,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及时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助力知识资源的公平与共享,推动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2.数字化发展的优势
满足信息储存、数字化收藏需求。在人们文化需求日益复杂、多元化的情况下,数字公共图书馆应时代需求而生。它通过网络信息科技,把数量巨大而繁杂的图书信息和相关数据资源分类集成,并按实际需求以不同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最后予以集合和归类。这使公共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收藏、保存、分析、利用数字资源的作用,推进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进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既适应社会公众多样化的知识获取需求,也促进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健康发展,展现出现代公共图书馆资讯储存与典藏数字化的特点,满足人们日益复杂化及多元化的需求。
满足资源共享需求。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持续发展与变革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是必然发展方向。数字公共图书馆的构建具有明显优越性。第一个优点是能将不同类型的信息予以共享。与公共图书馆常规化的信息传播模式相比,数字公共图书馆实现了对资源与知识最大限度的共享。在数据技术加持下,公共图书馆的书籍信息可以分门别类储存在特定的数据库内,用户通过网络准确、及时地检索到所需的内容资源。该特点充分体现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优势,能够更好地担负起为科研工作者、院校师生提供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双重任务。可见,建设实施资源共享体系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创建也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和趋势。
数字化发展面临四大问题
问题一:缺乏对数字公共图书馆的投入
传统公共图书馆要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每年都要采购、更新图书期刊资源。一方面,印刷、纸张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助推纸质书报刊价格升高,导致部分公共图书馆经费短缺,严重制约数字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创建。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对创建数字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还缺乏系统认识,对数字化创建缺乏政策指导与经费倾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图书馆发展,影响了传统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创建。
问题二:数字化意识不足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地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目前,仍有一些图书馆工作者对公共图书馆现阶段数字化建设的任务与意义认识不足。这势必会导致当地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对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情况了解不足,同时也为其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和推广等的判断带来负面影响。同样,若当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对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也会导致其对数字公共图书馆的构建与发展缺乏足够的关注。数字化意识不足,将会阻碍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与知识交流分享平台的巨大作用,制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及完善。
问题三:缺少数字化专业人才
一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从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建设情况来看,数字公共图书馆面临缺乏精通数字化建设知识技能的人才这一重大难题。一是行业管理机关和公共图书馆未认识到专业人才在建设数字公共图书馆中的必要性,导致创建不能实现预期效果;二是由于缺乏对数字化建设相关职位职责的认知,导致数字化岗位的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创建,也影响了地方文化与经济的进步及发展。
问题四:对数字数据的使用有误,且存在片面性
“网络+技术”应用于公共图书馆的初期,无论图书馆管理者还是普通馆员都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对数字技术和数字信息的认识和使用存在局限、误解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因为其还未能深入了解新兴技术的应用逻辑,对新技术应用以及传统纸质资源数字化等方面存在理解偏差。这也阻碍了数字化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全面推广实施,导致目前数字公共图书馆建设还未能与网络技术进行充分、有效、全面的结合,对建设图书馆数字化机制和推动图书馆长远发展不利。
增强数字发展意识,赋能数字化建设
1.重视数字化建设,加强资源投资
提高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注。数字化是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要加强数字化科技在图书馆管理和建设方面的应用与普及,利用多种渠道宣传数字图书馆,从社会层面引导更多公众关注和使用。
认识到数字数据是构建数字化的核心和基础。数字化数据对馆藏资源全面数字化创建的质量和效果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必须强化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构建,例如,对现有的音像、文献、图书等实体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与管理,快速丰富馆内数字化资源的数量及内容类型;推动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破地域制约,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更广泛的数字信息服务。
加强数字化、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将聘用培养一批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素养的专业人才纳入数字化建设规划中,夯实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
加强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在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变革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实践数字技术,充分利用数字信息资源,图书馆才能在数字资源挖掘、数字化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稳步前行,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资源和服务水平。
2.明确需求和定位,推进服务升级
结合区域特色、读者需求以及图书馆现有资源,明确数字图书馆阶段性定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建设措施。
加快完成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型,使数字化服务与新的媒介条件相匹配,推进数字化程度不断升级。
借助数字科技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范畴,为广大读者群体尤其是网络使用者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体验。以数字化技术提升服务效能及水平,实现读者需求与功能服务的精准配置和快速响应,为读者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应把数字资源、实体馆藏、公共教育、参考咨询、社会互动等多类型功能有机结合,建立一个面向最广泛读者群体,具有互动、开放特性的信息资源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动数字文化的传播与分享,让读者能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得高质量内容资源。
3.主动吸纳专业人员
引入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是数字公共图书馆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往传统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档案手段确保信息准确完整,并将其归类保管;根据到馆读者阅读需求提供面对面的说明和服务,凭人工数据记录检索到相关书报刊。现阶段的数字公共图书馆,要在创建过程中就吸引数字化、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不断优化管理效率、提升数据资源利用率、优化读者体验,更好地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可持续性。以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为例,他们对繁杂庞大的数据资源实施分类管理,将其储存在数据库中,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资源管理效率,促进数字化管理水平提升;且专业人员具有的开发、设计、维护数智化功能的能力,可以根据不同类型读者的使用需求,精准、及时地提供相应的数字化服务。
4.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和数据处理信息平台
“互联网+技术”可实现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数字信息化构建,共享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数据处理体系的搭建,将公共图书馆打造成为共享服务中心。共享服务中心不但能为读者提供数字化内容资源,同时也是将数字信息建设系统用于发展公共图书馆的有益实践。这一举措有助于实现数字公共图书馆一体化信息域的建立,也是实现公共图书馆总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5.发挥数字资源优势,推动公共图书馆发展创新
现阶段,国内众多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已具备较为完备、数量较多的数字资源。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对于读者而言,节省了获取知识内容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同时为知识的分享与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大众读者获取知识的方式。为此,在新时代下全面开展数字化应用,最大化发挥数字资源优势,是实现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创造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共图书馆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认识到这一点,持续不断地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水平,让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功能更加优质、高效。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工作仍存在不足,同时,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仍有巨大需求和广阔前景。对此,有关部门也应根据公共图书馆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协调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好地促进公共图书馆完成数字化积累,满足大众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上海市静安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