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绘心,情韵绘境
2024-12-25李璐琳
导 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杰作《琵琶行》以其生动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传颂千年。在诗中,琵琶声丰富多变,悠扬动人,对音乐的描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琵琶行》的启发下,我们可以探索音乐描写的更多可能,用文字捕捉音乐的灵魂,让音乐之美在笔尖流淌。
技法精析
《琵琶行》向读者展现了高超的音乐描写艺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四个音乐描绘手法:第一,发挥联想,用以往熟悉的声音来譬喻要描绘的声音;第二,想象画面,揣摩音乐中蕴含的情绪;第三,打通感官之间的表达,尝试用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来表达音乐;第四,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通过听众的感受烘托音乐效果、丰富想象空间。
积极联想,用比喻描摹声音
音乐是无形的艺术,它通过声音触动人心。美妙的音乐打开人的想象空间。巧妙地运用比喻,可以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象的形象,使读者能够通过视觉联想感受音乐的美。
《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将琵琶的大弦声音比作急雨、小弦声音比作私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声音的高低、强弱,还传达了乐曲的急促与细腻。悠扬多变的琵琶声在白居易的比喻中变得真实可感:“间关莺语花底滑”,可闻其婉转流利;“银瓶乍破水浆迸”,可闻其激越响亮;“铁骑突出刀枪鸣”,可闻其雄壮气势……白居易的比喻不仅仅是简单的形象转换,还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幽远的意境。例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清脆悦耳,还传达出一种高雅、纯洁的美感。
在学习音乐描写时,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手法,通过积极的联想,用比喻来描摹声音,让读者在心中构建起音乐的形象。
想象画面,揣摩乐中的情感
音乐不仅是声音的组合,还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聆听动人的音乐,揣摩音乐背后的情感,方能让音乐的情感流淌于文字中。
《琵琶行》中,白居易通过想象画面,将音乐与情感紧密联系起来。诗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不仅描绘出琵琶声的婉转与低沉,还暗示了演奏者内心的哀愁与无奈。“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的“无声”并非真的没有声音,而是指音乐所传达的深沉情感超越了声音本身。
在学习音乐描写时,我们可以通过想象画面,努力捕捉音乐与情感的共鸣,将音乐与人物的情感状态相结合,使音乐描写更加生动和感人。
运用通感,打通感官出新意
通感是一种将不同感官的感觉相互转换的修辞手法,它能够打破感官的界限,创造出新颖的表达效果。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运用通感,将听觉与视觉、触觉等感官相互连通、交融,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将琵琶声与银瓶破裂、铁骑冲锋的声音相联系,不仅增强了音乐描写的冲击力,还让读者在听觉之外,感受到了视觉和触觉的震撼。又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这里由琵琶弦的冷清和清脆联想到冰泉一般的清澈、冷冽,打通了听觉与触觉,形容琵琶弦音发出的涩滞感—可能是因为演奏者情绪的激动或者技巧的高超—使得弦音显得不那么流畅,有一种刻意的停顿和控制,让人能够感受到琵琶弦的质感和音色。
通感在《琵琶行》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音乐描写的感染力,还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在学习音乐描写时,我们应该尝试将不同的感官感觉相互转换,创造出新颖的、多维度的音乐描写。
侧面描写,辅以听众的感受
音乐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音乐本身,还体现在听众的反应上。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可以更细致地展现音乐场景,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琵琶行》中,白居易通过侧面描写展现了听众对音乐的感受。如“主人忘归客不发”写出众人第一次听到音乐的瞬间,虽是一句略写,但已经从侧面把琵琶声的优美动人展现出来,其感染力和吸引力略见一斑;又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听众的沉默和江心的秋月,用无声的画面描绘出巨大的震撼和沉浸感,间接表达了乐曲美妙动听、感人至深;再如“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展现出伴随着声声琵琶,琵琶女诉说着悲惨身世,让在座的听众深深触动,悲从中来。
在学习音乐描写时,我们可以辅以听众的感受,通过他们的表情、动作、反应等侧面描写,增强音乐描写的感染力。
写作启示
《琵琶行》以其精湛的音乐描写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我们可以从《琵琶行》中学到通过积极联想、想象画面、运用通感和侧面描写等将音乐的抽象美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美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听众的反应来增强音乐描写的感染力。这些技巧也适用于音乐评论、音乐教育等领域,对于提升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微写作
写作任务:描写一段你听音乐的场景,300字左右。
运用音乐描绘手法前: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我踏进了音乐厅的大门。
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兴奋的气息,人们的交谈声中夹杂着对即将开始的音乐会的憧憬。我找到了自己的座位,环顾四周,只见观众们都穿着正装,充满对音乐的敬意和期待。
灯光渐渐暗淡,舞台上的帷幕缓缓拉开,乐队成员陆续就座,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专注和激情。指挥家走上舞台,他的眼神坚定而充满力量,手中的指挥棒轻轻一挥,乐队便如同被唤醒的巨人,奏响了第一个音符。音乐如同潮水般涌来,时而温柔细腻,时而激昂澎湃,每一个音符都精准地击中我的心灵。我闭上眼睛,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旋律之中,感受着音乐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有音乐在空气中流转,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运用音乐描绘手法后: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兴奋的气息,人们的交谈声中夹杂着对即将开始的音乐会的憧憬。我找到了自己的座位,环顾四周,只见观众们都穿着正装,充满对音乐的敬意和期待。
灯光如同退潮的海水渐渐暗淡,舞台上的帷幕缓缓拉开,如同揭开了一幅神秘画卷的一角。乐队成员陆续就座,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专注和激情。指挥家走上舞台,他的眼神坚定而充满力量,手中的指挥棒轻轻一挥,乐队便如同被唤醒的巨人,奏响了第一个音符,那声音如同春雷在山谷中回荡。音乐如同潮水般涌来,时而如晨曦中露珠的轻吻温柔细腻;时而如风暴中海浪的怒吼激昂澎湃。每一个音符都如同精准的箭矢,射中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闭上眼睛,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旋律之中,感受着音乐如同画家的笔触,在我心灵的画布上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有音乐在空气中流转,如同香料般沁人心脾。
修改后的写作,通过联想、比喻、通感等手法,使声音的描摹更加生动形象。通过想象画面增强视觉感受,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厅内的氛围。
片段1: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唐]韩愈《听颖师弹琴》)
片段2:
他弹了起来,但弹琴只是一种说法,他是在炫技,在玩杂技。通过八十八个琴键可以做的所有事,他都可以做到,他手指的速度简直惊人,没有一个音符出错,脸上的肌肉纹丝不动。那不是一首乐曲,那是魔术,是高妙的魔法。那是一场奇迹,但现场并没有神,太神奇了。大家简直要疯掉了,都在叫喊、鼓掌。这样的场面,他们从来都没见过,舞厅里乱糟糟的,简直像在过新年。在混乱之中,我坐在一九〇〇对面,他满脸失望,也有一丝惊讶。
(节选自[意]亚历山德罗·巴里科《海上钢琴师》)
片段3:
似乎有人弹琴。令狐冲和仪琳对望了一眼,都是大感奇怪:“怎地这荒山野岭之中有人弹琴?”琴声不断传来,甚是优雅,过得片刻,有几下柔和的箫声夹入琴韵之中。七弦琴的琴音和平中正,夹着清幽的洞箫,更是动人,琴韵箫声似在一问一答,同时渐渐移近。令狐冲凑身过去,在仪琳耳边低声道:“这音乐来得古怪,只怕于我们不利,不论有什么事,你千万别出声。”仪琳点了点头,只听琴声渐渐高亢,箫声却慢慢低沉下去,但箫声低而不断,有如游丝随风飘荡,却连绵不绝,更增回肠荡气之意。
(节选自金庸《笑傲江湖》)
韩愈运用了多种形象的比喻来刻画音乐的变化,如“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将琴声比作儿女间的亲昵对话,形象地传达了音乐的柔和与细腻。接着“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则将琴声的激昂比作勇士冲向战场,展现了音乐的雄壮和激昂。“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和“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句,不仅描绘了音乐的飘逸和高扬,也传达了从宁静到激昂,再到孤独与高洁的丰富情感。韩愈通过自己的反应来强调音乐的感人力量,如“起坐在一旁”和“湿衣泪滂滂”描绘了诗人被音乐深深打动,以至于无法自持的情感状态。“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强烈感受,音乐如同冰火般刺激着诗人的心灵。
这段文字通过钢琴师一九〇〇的炫技演奏和观众的狂热反应,展现了他的钢琴技艺超越常规音乐的范畴,达到了近乎魔法的境界。描述中,一九〇〇的演奏不仅技巧高超,而且情感深沉,他的冷静与观众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他内心的孤独和对音乐的纯粹追求。
这是一段非常生动和富有诗意的音乐描写,它不仅描绘了音乐本身,还巧妙地融入了人物情感和环境氛围。这个片段通过令狐冲的警觉和对仪琳的叮嘱,展现了音乐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威胁,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