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小事
2024-12-25
语文讲师,青年作家,具有10年教学和15年写作经验,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多篇阅读量达10W+的文章,在《读者》《青年文摘》《做人与处世》等杂志发表作品累计十余万字,部分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阅读理解材料。
导 语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人,每一件细微的小事,都如同夜空中默默闪耀的星,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他们或许不引人注目,却蕴含着动人的情感或深刻的意义,他们是人性最真实的写照,也是生活中最温暖的慰藉。让我们一同走进文学殿堂,学习名作家们如何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让每一个平凡的瞬间焕发出不朽的光芒。
写作锦囊一
选材角度 — 于平凡中见不凡
在写作凡人小事时,选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很多人一写陌生人,就只能联想到环卫工人、军人警察、医护人员、快递员这些“撞车率”极高的人物和题材。人物形象写得既无细节又非常脸谱化,自然很难出彩。要想写好平凡人平凡事,关键在于从日常琐事中提炼出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素材。
我们先来看三组名家作品的素材片段: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杨绛《老王》
我童年的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
—迟子建《简朴生活回忆录·哑巴与春天》
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
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丁立梅《蔷薇几度花》
片段赏析
以上三位作家在选材上均独具匠心。杨绛选取了穷苦的三轮车夫老王,通过老王与作者的交往,展现了其善良与不幸。而迟子建则聚焦被边缘化的老哑巴,以他为窗口,透视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生命的顽强。丁立梅则更加关注身边的平凡人,她笔下卖灶糖的老人形象鲜明,极具地域特色。正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人,却用他的糖担子和旧铜锣敲出了生活的节奏与韵律,也敲响了读者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位作家都以小人物的视角,挖掘人性中的温暖与坚韧,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情感的共鸣。
选材建议
第一,关注弱势群体
选择那些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作为写作对象时,我们要细致观察他们的言行,用心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以旁观者视角见证温暖的故事,在温情与冷漠、关爱与偏见的对比冲突中,展现出宝贵的人性光辉。
第二,关注身边普通人
选择身边那些曾给予你帮助的平凡人。他们的一次举手之劳,一句善意的提醒,一次热情的帮助,都值得被记录。他们可以是和你住在同一个小区的邻居,可以是乘坐地铁时与你擦肩而过的乘客,还可以是网约车司机……
第三,关注富有地域特色的小人物
写带有地域特色的平凡人物,往往容易让读者眼前一亮,同时也能保证写作素材的独特性。
以小商贩为例,他可以是:
福建闽南地区“卖线面糊的老板”,
安徽芜湖“卖藕稀饭的奶奶”,
上海地区“卖葱油饼的爷叔”,
陕西西安“卖肉夹馍的阿姨”,
浙江台州“卖梅花糕的婆婆”,
……
写作锦囊二
细节刻画 — 细微之处见真情
细节可以使文章血肉丰满,也能烘托事件氛围,让读者充分感受人物情感。在凡人小事的写作中,要注重对细节的刻画,通过生动的语言、具体的动作、真实的心理描写等,让人物“立”起来。
我们先来看两组名家作品里的人物描写片段:
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双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向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儿子仰脸看我。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梁晓声《老妪》
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油条,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笸箩。
当年油是珍贵的,控油这一关就显得格外重要。
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事 — 翻动、捞起,但她的操作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
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来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檐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
在我当时的生活中,她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 — 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
—铁凝《来自陌生人的赞美》
片段赏析
梁晓声在《老妪》中,通过“袖着双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的神态描写,以及“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向我两毛钱”的动作细节,生动展现了老妪的贫寒与坚韧,她的诚信与执着在细微之处得以彰显。而铁凝在《来自陌生人的赞美》里,运用“手持一双长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油条”的动作刻画,搭配“低垂着眼睑”“纯净、专注的眼光”的神态描写,以及对她“新鲜的肤色” “栗色头发”的外貌描绘,细腻勾勒出一个勤劳纯朴、灵动美丽的年轻姑娘形象,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人物的温度与情感。两位作家巧妙融合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情感真挚动人。
写法建议
1.挑选一个或两个能够打动人心的场景,并对其展开细致的描写。
2.人物语言、动作要和人物形象匹配。
3.多重使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细节。
4.核心细节描写要能体现文章主旨。
写作锦囊三
结尾升华—小事之中寓深意
好的结尾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升华文章主题。在凡人小事的写作中,结尾不仅要给故事收束、对全文进行总结,还要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让其在感动之余领悟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
我们先来看两组名家写凡人小事作品中的结尾部分:
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这样,生命才会在磨砺中温暖而多姿,生活才会在坎坷中多情而美好。
—包利民《碎暖》
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些人,他们寻常得常常被我们忽略,可是这个世界,却因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善和暖,一点一点美好起来。现在走在大街上,我的眼睛,总是有意无意停在一些三轮车夫身上,是他,还是另一个他,在默默匀出自己的温暖,送给他人?他们的脸上,没有答案。他们一如既往,为生存奔波着,路过你身边时,还会殷殷地问:“要车啵?”转眼间,他们的身影,没入人群里。再走进人群,我的身前身后,总像流淌着一条温暖的河。
—丁立梅《那些温暖的……》
片段赏析
以上两个结尾都寓意深远。包利民以“暖”汇聚成爱的海洋,强调其在生命中不可或缺,由写凡人小事上升到生活哲学,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丁立梅则通过对三轮车夫善意与温暖的描绘,展现了劳动群体的质朴与美好,引人深思。两位作家以精练的语言,在结尾处巧妙升华主题,让读者在感动之余思索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余韵悠长。
结尾建议
在结尾处,可以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升华;可以结合生活体验和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也可以由个体升华到一个职业或者一个群体,从而拓展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注意结尾要简洁明了,避免叙述冗长、啰唆。
写作实践
请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仿写提示:
❶灵活参考名家作品中凡人小事的写作方法,取材于身边平凡人、平凡事。
❷综合使用前文总结的三大“写作锦囊”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