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AI赋能,打造智慧出版新生态

2024-12-25郎朗

现代阅读 2024年23期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当前环境下,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越来越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正使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步步深入。

在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号召下,以AI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变革浪潮,为出版行业带来全新的机遇。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以“AI赋能下的出版未来”为主题的2024出版与技术创新大会(PubTech Conference)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国内外学者、出版人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人士,共享融合发展新成果、共研出版新业态、共话发展新趋势、共探AI赋能下的出版行业革新。

传统出版格局正在深刻快速改变

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出版行业正以更开放、更积极的态度与新技术快速响应、耦合联动。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纪臣强调,出版赓续文脉、润泽人心,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出版人的使命。

在信息获取、知识生产、学术出版、教育出版、大众出版等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AI)正在深刻快速地改变传统出版格局。大会举办方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图公司)总经理林丽颖在大会致辞中谈道,出版业通过不断融合和技术创新实现自我发展,以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来服务社会进步,激发创新创造。中图公司以连接出版上下游的中盘商和沟通中外桥梁的双重身份,在学术场景应用、跨境数据交易、智能阅读、AI知识服务等领域与不同类型的伙伴加强合作。她介绍,数据、技术、科研范式不断叠加带来出版边界的扩大,出版与技术创新大会的举办为出版业的开放合作搭建桥梁、提供平台、创造机会。

大会深度聚焦全球出版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努力为行业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科学院院士、开放科学促进联合体理事长何满潮指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颠覆性的科技创新范式,为学术研究和出版行业带来新的变革和机遇。出版是文化生产和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在AI技术的加持下,将加快推动社会知识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着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出版在人工智能推动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拓展。

智能服务将是未来出版重要形态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赵东岩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人工智能可以提升出版全流程效率,成为出版和技术服务的工具,而基于对话和人工智能的内容服务将是未来出版物的重要形态。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团队开发的民法专业知识大模型,正在积极实践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AI和IP关联密切,以AI赋能知识产权出版,同时用知识产权赋能AI发展,建立AI和IP双向赋能的新生态。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新民从AI赋能知识产权出版与服务角度,分享出版社近年的实践成果和应用场景。从数据积累、信息加工到知识挖掘,再到释放智慧,该社构建全产业链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技术到产业化落地。

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围绕“AI赋能未来知识服务新模式”,分享了有400年出版和知识服务经验的爱思唯尔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加强质量管控、维护科研诚信、提升科研人员效率、创新科研模式的实践,强调AI正在给知识服务带来爆发式增长。

上海数据交易所总经理汤奇峰在专题报告中强调学术数据作为科技创新核心资源的重要意义,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出版创新与应用落地方面的关键作用。该所在数据空间存储、数据权属确认和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以技术创新实现数据跨组织流通及成果共享。

AI让阅读更便捷、智能和高效。华为云阅读从产业链应用角度,以技术赋能艺术,通过声、光、色、效的提升,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华为终端云阅读业务部部长毛魁介绍,华为云阅读依托鸿蒙新一代操作系统将完成端和端的无缝衔接,实现多设备、多场景的跨端续读。

优秀案例开启数智出版新篇章

大会围绕数智增强、价值探索、生态演进、谋新求变四大方面向全球征集案例,并遴选出4个优秀成果案例。

中图公司旗下中图科信数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图科信)推出的“思瓜LUFFA AI”是为图书馆及科研人员提供定制化服务的智能助手。由其发展出的知识管理体系可接入科研学者私域知识,实现私域知识问答,打造有序知识体系,释放无限思考潜能,成为科研人员应用AI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与中图科信共启AI生成式写书计划“智笔计划Artificial Pen Project”,将为中科院何满潮团队出版《岩石动力学研究进展》,推动前沿科技在出版印刷业的应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的落地。

学术诚信预审稿平台24hreview由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发起,提供科研诚信数字化平台化解决方案,降低科研监管成本,为科研诚信筑起防火墙。

为给母语非英语的科研人员的学术写作提供支持,提升其科研效率,MPS集团发布了科研写作AI助手Curie。该AI助手在编辑、翻译和语言质量评分等环节,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安全地准备和改进作品以供发表。

这4个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引领性的产品是出版技术探索与实践的硕果,以AI筑底座,开启了数智出版新篇章。

不断丰富学术出版应用场景

2023年9月,《学术出版中AIGC使用边界指南》发布,对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用于学术出版的规范进行了界定。

在此背景下,对生成式内容的边界以及人工智能在学术出版中的应用场景,各领域学者各抒己见。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于各出版流程并持续发挥作用,为人类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明确AI与撰写者的分工,能让技术更好地为高质量学术出版服务。

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窦天芳预测,未来生成式AI具有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图书馆需要强化自然语言搜索、跨语言阅读以及优化界面等服务,以提升用户体验。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出版部董事总经理Arend Küster认为,AI生成文本已广泛用于撰写文献综述等写作场景,在专家评审和编辑决策环节要重点关注AI使用边际与科研诚信问题。

中图科信首席科学家张鹤从写作主体、学习方式、写作方式三方面论证AI未来作为作者的可能性。他认为,从读者和出版商的角度出发,AI创作提供了高质量内容;从编辑角度看,大语言模型对编辑效率提升具有显著帮助。

数据跨境流通具有巨大增值空间

数据跨境流动正重塑国家贸易新形态,重构国际经贸新规则。学术数据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发挥着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学术数据跨境流通促进了国际间的研究合作,加速了知识传播。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出版为学科专业特色的高校,北京印刷学院在推动学术数据发展中持续发力。副院长陈丹介绍,学校积极发挥出版类高校研发能力,培养学生数据素养,推动学术数据开发利用。她认为,学术数据外延内涵的扩大深刻影响出版业,高质量、高价值的数据资源和数据服务,将带来出版商业模式的变革。

德古意特 — 博睿出版公司首席商务官本·阿什克罗夫特认为,随着技术迭代更新,跨境数据流通过程将变得更加动态透明,合规成本、技术成本、传播成也将进一步降低。

数据在跨境流动中面临机遇与挑战,具有巨大增值空间,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表示,实时化、个性化的动态学术数据为实现数据价值、变现资源、业务增值带来更多可能性。

学术数据跨境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化产品和多样化服务,对数据及数据交易安全提出更高要求。谈及学术数据跨境流动在推动科研进程、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中图公司数字发展中心主任刘新颢说,要从数据安全与业务发展角度形成突破,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数据流通及数据价值的实现,已在各行各业引起广泛关注,其中高质量学术数据的流通交易对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尤其重要。上海数据交易所、中图公司、武汉大学数据出版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学术数据跨境流通交易政策与实践对策研究报告》,对学术数据流通以及行业发展形成重要参考。

在人工智能视域下,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创新构建了学术数据传播新形式,建立全流程、全周期的智慧学术出版生态新体系,不断激发新技术、新发展、新思想和新成果,打造更具生命力的融合发展新生态,才刚刚开始。

[作者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