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阅读记忆

2024-12-25陈泰湧

现代阅读 2024年24期

如果要探讨我的阅读经历,父亲是我当之无愧的领路人。他对我的阅读指导始于我四岁时送给我的第一本连环画《熊家婆》,止于我高考后,在地摊上买给我的一套盗版书。

四岁之前我是敞养在外婆家的,那是一个乡镇,爬树、摸鱼、玩泥巴就是我童年生活的全部。后来父母所在的工厂里新设了幼儿园,“该牵牛鼻子了”,就因为这句话,我被陌生的爸爸妈妈接回到了百多公里外的城里。回城的过程就是一个被骗的过程,我好心地送爸爸妈妈去车站,然后就被众人齐心协力、连哄带骗地弄上了客车,车一开我才知道上当了,撒泼打滚地要下车找外公外婆。但自小我就是个识时务的人,见反抗无效,也就老实了,只不过对眼前陌生的“叔叔”和“阿姨”心里是充满敌意的,我知道,他们是我快乐童年的终结者。

进城之后,爸爸妈妈立即兑现了承诺,带我去餐馆里吃“好吃的”,还买了一支冰棍给我。后来读书读得多了,每当看到“食不甘味”“寝食难安”这些词,我就会回想起那一刻。我非常想念我的外婆。

对于一个在乡镇长大的孩子,进了城才发现城市对我的诱惑是非常大的。这里有如林的高楼大厦,有永远步履匆匆的行人,还有当时并不多见的小汽车。以前在外婆家只能看到会喷烟圈、打喷嚏的拖拉机和呼啸而过的长鼻子“解放车”、大脑壳“东风车”,以及每天两个班次、浑身长满窗玻璃的大客车。

最吸引我的还是城里的书店,那是我从未见到过的。书店和镇上的供销社差不多,但是更高级,我不用踮着脚、扒着柜台去看里面的商品,大大的玻璃柜台里分了几层,最下面两层整整齐齐地排放着花花绿绿的小人书,我蹲在地上都能看见它们。于是我就一直蹲着,蜷缩着身体,眼巴巴地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封面图画,那可真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呀。这个时候,无论爸爸妈妈再怎么拉扯和哄劝,也无法把蹲着的我拉起来。

我不识字,但有一本小人书的封面上有一个“熊家婆”。虽是第一次看见它的样子,但“熊家婆”的形象我是非常熟悉的。外婆每晚都要讲“熊家婆”的故事哄我睡觉。她的故事不多,翻来覆去就是这一个,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外婆究竟有没有将这个故事讲完整,因为我总是在听到最精彩的地方就直往被窝里面钻,捂着耳朵闭上了眼睛。

这应该就是爸爸妈妈设的计,欲擒故纵,让我对书有了贪婪之心。

后来父亲买下了这本小人书,这也是我拥有的第一本书。晚上父亲翻开书,指着图画,给我讲书上的故事。房间不大,三个人,有灯,我的心里有了家。

父亲在家的时间很少,他常年驻外工作,一般一个月会回来一次,每次回家带给我的礼物除了吃的、穿的和玩的,更多的还是书。因为拥有丰富的图书库存,我在某些时刻就会成为工厂家属区“最靓的崽”,因为我总是能讲出很多有趣的故事,身后总会跟着一群“粉丝”。我讲故事时不会一口气讲完,讲到最精彩的时候就戛然而止,看我的那些“粉丝”里谁说话最甜、最肉麻,我就把书借给他。

很快我就发现,原来我住的城市只是比外婆家的乡镇高级一点点,和大城市相比还是差得太远。教会我这个道理的是小学校门外的一个书摊老板。他在条凳上搁了两块大大的木板,木板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小人书,地上还放了一些小板凳,花两分钱就可以看一本。我的零花钱基本上都是贡献给他了,因为我有的书他这里没有,他也有很多我家里没有的书。小伙伴们可以头碰头地凑在一起看,老板看上去总是懒洋洋地打着瞌睡,但他总会在你刚翻到最后一页时,就突然醒过来,伸出手要把书收回去,他会允许你在他的手里把最后一页读完,但你不能再看一遍,想再看,就又要给钱。

新出的小人书看一次需要三分钱,特别热门的小人书,例如《少林寺》《精武门》《人猿泰山》等,要五分钱才能看一次。而我手里的那些由父亲从成都、重庆等城市带回来的新书逗得书摊老板眼馋得不得了,要我卖给他,还许诺可以让我长期免费看他书摊上的书。我不会同意的,因为老板会把一本好看的书拆成两本,自己画一个封面,变作上下两册。不爱惜书的人我是不会理睬的,况且,我更愿意享受小伙伴们簇拥在我身后说着甜言蜜语的感觉。

当然,我也通过每本书上不同的售书章认识了很多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新华书店的售书章最有意思,有一个长长的解放碑,这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想象。高考时,我也填上了坐落在这座城市的大学,甚至在其后的某一段时间里,我还当上了解放碑附近一家民营书店的常务副总经理。那时候,书店里的书可以任由读者翻阅,但是渐渐地来书店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更多的人直接在手机上读书,或者通过手机下单买书。

我无比怀念赖在玻璃柜台前渴望拥有第一本书的那个时代,怀念和书摊老板斗智斗勇的那个时代,甚至还怀念起在地摊上买劣质盗版书籍的时代。

在我考上大学,即将离开生活了十多年的小城之时,在车站,父亲往我的行李中塞进了几本书,《论成长》《论失败》《论强者》,封面噱头十足、色泽黯淡无光,随意一翻,满手的纸粉和黑墨。这是我们在路过车站外的一个地摊时,他为我买的书,这也是父亲在我成长道路上送给我的最后一套书。

此后我不管是颠沛流离,还是春风得意地在各个城市中辗转奔波时,这几本书始终在我的行囊中。几十年过去了,我从未认真翻看过这几本书,也从未想过丢弃。疲惫时我会把它们翻出来,看看封面,就足以让我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