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升儿童语文综合能力

2024-12-25陈继猛

现代阅读 2024年24期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等教育(本文指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导向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深度和高度,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水平,从而为其优秀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等教育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主要是语言表达和沟通、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同时,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立足读写教学,融入文化教育,激发文化自信

1.文化教育助力汉字文化传承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初的语文学习中,识字与写字是基础与重点,教学关键点在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热情,以识字教学为载体,渗透汉字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树立起学好、写好汉字的目标。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简称语文教材,下同)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一课,以汉字故事为引,渗透了文化教育。课文介绍了“贝”字的甲骨文形态,讲述了古人会把贝壳当作钱币,所以“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这段历史,还列举了相关的例子,如“赚、赔、购、贫、货”。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能够发现汉字的产生与演变是有一定规律的,会觉得汉字不仅有趣,而且内涵十分深刻,从而感叹于汉字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围绕“贝”的故事进行拓展,发散性地介绍其他偏旁的规律与意义,如通过“王”的故事,介绍“王”字旁的汉字多与美玉有关,如“琼、璐、珏、琳、珠、玲”等;通过“月”的故事,介绍“月”字旁的汉字多与身体部位有关,如“脸、腰、胖、肩、背”等。在生字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汉字文化的涵养,对汉字的音、形、意和造字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能更好地建立起文化自信心和学好汉字的积极情感。

2.文化教育助力语言素养提升

语文阅读,为学生打开一扇欣赏中国语言之美的窗户。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文化教育,让学生对汉语的听、说、读、写产生兴趣?首先,可以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诵读中感受汉语艺术,建议选择儿歌、童谣、童话等浅显生动、富有童趣的作品。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能够品味和体会到汉语的音乐美、结构美、意境美与情感美。这类作品的语言讲究对仗与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好读且好记,体现了汉语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次,指导学生在古诗词朗读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设备营造出唯美的情境,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传递诗意语言的艺术魅力。

创设语言情境,组织语言活动,指导语言运用

1.在语言情境中有感情地朗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初等教育阶段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要求。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地读,但是很难在朗读中正确地表现文本的思想情感。只有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才能读出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和情感美,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以情境引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例如,以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为例,如何让学生读出期待、欣喜、热爱的情感?可以借助情境朗读来实现——“同学们,冰雪消融了,北风停歇了,漫长而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了。在严寒的冬天,你们可能会待在家中,很少出去自由玩耍,也很少和同伴放肆地做游戏。而现在,温暖的春风吹来了,暖暖的阳光温暖着大地,大家又可以冲出家门、奔向田野了。大家期待吗?请怀着激动、期待、兴奋的语气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语气和停顿。”教师通过创设朗读情境,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融入情感,读出韵味,读出语言之美。

2.在语言情境中积极表达与交流

一是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学会大胆、正确、得体地交流,重点在于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教师可以建立一定的语言交际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交际兴趣和主动性,不断积累语言感觉,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例如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课“一起做游戏”,在教学中就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平时课后都做哪些什么好玩的游戏?谁来说一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游戏,会迫不及待地向同伴、老师介绍,这就抓住了他们口语交际的兴趣点。接下来,可以继续引入本次口语交际课的主题——“如何邀请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呢?如果小伙伴不会做这个游戏,你该怎样向他们介绍玩法呢?”这样贴近生活的口语交际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大胆表达。

二是创设写话情境,让学生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初等教育阶段的书面表达以造句和写话为主,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在平时多积累阅读、生活中优美的词语、短语,在仿写、造句、写话中学会运用和迁移。例如,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字词句运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补充合适的形容词——蓝蓝的天空、暖暖的阳光、碧绿的田野、细长的柳条、青青的草坪等,进行有效的语言铺垫,引导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用书面表达描写春天的美丽。

设计有效问题,引导积极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教学是相对于抽象思维而言的,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倾听形成对事物的直觉与感性认识,从而学会以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写与表述。初等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文主要集中于儿歌、童谣、童话等儿童文学题材,需要学生联想和想象、借助形象思维来体会和感受作品的语言和情感。例如,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结合小鸡、小狗、小鸭、小马所“画”的画,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有谁知道小鸡的脚是什么形状的吗?小狗、小鸭、小马的呢?”指导学生通过对直观事物的想象和思考,形成对不同动物脚部特征的形象认知,联想到动物们在雪地里所“画”的画,就是它们各自的脚印。“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为什么在洞里睡着啦?还有哪些动物也无法参加?”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起对事物外在特征的表象认知,能够帮助他们以准确的语言来描写事物的形象特点。

重视审美教育,开展语文实践,驱动审美创造

1.在课文朗读欣赏中发展审美感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课文这个“最好的例子”,通过对课文精彩语句的有感情朗读和欣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美不美、美在哪里,感受语言运用与文字表达的艺术。以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为例,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前播放关于威尼斯美景的视频,在学生观看时引导他们说出对哪些画面印象深刻。学生通过对课文阅读以及对视频的赏析,能真切感受到威尼斯河道多、桥梁多、名胜多、岛屿多、小艇多的特点。教师再对威尼斯的特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精读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语言技巧。在布置读后感写作时,可以要求学生写出景色描写带来的感悟,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生动形象地展现异国风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语篇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学会用美的眼光分析事物,还能促进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技巧的提高。

2.在说话、写话实践中运用美的语言

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创造的落脚点在于创造,即进行美的语言创造与表现。教师可在说话和写话的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用美的词语、句子、修辞手法等提高语言的美感。例如,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商量”一课,让学生学习如何得体地、礼貌地跟别人商量,正确使用商量的语气说清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来让学生发现哪种语气更加礼貌、得体,能够达到商量的目的,比如学习使用“请、谢谢”等表示请求的词语,以及“可以吗、可不可以、好不好”等表示商量的语气,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体现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此外,在造句、写话中,应引导学生多开展仿写,灵活运用成语、叠词、诗句以及优美的句式等,增加句子的美感,提高语言表现力。例如,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的字词句运用,设置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一叙事句式的例子,以“照样子说句子”的方式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在说话和写话中增强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有序性。在这样的说话、写话实践中,学生学会运用美的语言进行表达,提高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初等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符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整合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还要不断优化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高质量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刘集镇施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