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时代,如何进行深阅读?

2024-12-25韩浩月

现代阅读 2024年24期

碎片化时代进展到当下,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产生了,那就是短视频。很大程度上,“短视频”成为碎片化时代的代名词,因为短视频比其他碎片化应用如微博、朋友圈等占据了用户更多的时间。在越来越多的人感觉遇到阅读障碍,无法进行深度阅读时,他们通常会将原因“归罪”于短视频身上。那么,短视频是深阅读的敌人吗?在短视频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进行深阅读?

可以不关心短视频,但一定要了解深阅读

碎片化时代与深阅读之间有何关系?虽然这个话题一直有人在谈,却也常谈常新——变的是谈论的角度,不变的是话题背后隐藏的焦虑与担忧。唯有去除这种令人浮躁的情绪,才有助于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将深阅读行为带入到本真的状态中去。

短视频以无可阻挡的态势,占领了海量用户的手机,包括老人、小孩在内的广大人群无法抵抗其影响。短视频形成了巨大的产业,有大量的创作与生产者,以短视频为“武器”进驻公众娱乐生活的中心地带,衍生了诸多的商业行为。有报告称当前中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常为151分钟,成为电视机销量持续下降的主因之一。短视频还成功实现了出海,海外用户对于源于中国创作模式生产出来的短视频也“上头”不已。

在关注短视频的同时,如果也关注出版业,则会发现当前纸书出版状况令人担忧:中金易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一季度纸质图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以来纸书销量明显下降,第一季度新书销售码洋同比降幅为42.90%。在纸书阅读方面,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书阅读时间为每天23.38分钟,仅为同期国民日均手机使用时间的1/5左右。“短视频正在‘摧毁’阅读”的论调,得到不少人的认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称“每次刷完了都会批评自己”,代表了不少短视频用户的想法。不想刷,又戒不掉,短视频让人快乐又烦恼,但可不可以将纸书销量与阅读量的下降“归罪”于短视频身上?这是个复杂却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对于出版行业从业者与纸书阅读推广者来说,树立一个对立面,把短视频当成深阅读的敌人,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实用观点。如果造一个假想敌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话,那么很多事情将会变得很简单。事实上,即便没有短视频,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社交媒体、直播等,都曾被当成过深阅读的敌人。在不同阶段,大家觉得书本被打开得少了,正是这些新载体、新平台、新玩意捣的鬼。时代在发展,谁又能阻挡得住新事物的出现?短视频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给深阅读的进行制造了障碍,但将主要原因推到短视频身上,还是有逃避现实、不愿面对自身问题的嫌疑。

可以不关心短视频,但一定要了解深阅读。纸书出版在漫长的过去,一直与图书有着深度的联系,所以想到深阅读,人们本能地会想到经典、名著、人文社科、思想哲学等依靠纸张来传播的大部头。有关深阅读的画面想象与动作姿态,也多是与青灯黄卷、手不释卷等相关。但随着网络化、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时代的不断融合与升级,深阅读被逐步从纸张载体上剥离是不争的事实:古籍的数字化,方便了存储、查询、使用,优质电子书也可以做到排版精美、极少错别字地呈现于多种数字阅读平台。现在人们所说的字纸情结,更多指的是喜欢纸质出版层层把关带来的权威、严谨、美观,而当数字化也可以不断接近这些标准时,过去有关“深阅读与网络、数字无关”的认知,已经不攻自破,直白一点说,就是深阅读与受众选择的内容有关,与平台、载体关系不大。

深阅读需要“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无论是纸书阅读还是视频阅读,都需要通过视觉摄入。处理这些经过眼睛摄入的文字或画面,则需要通过大脑与心灵的综合、分辨、过滤、加工。最终得到营养与否,取决于读者的选择能力、感受与理解能力。在长视频方面,观众已经接受了电影这一媒介形式所带来的震撼,时长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也能够达到揭示生活、剖析复杂事件、解读人心、启迪智慧的效果,欣赏电影佳作毫无疑问也是一种深阅读。而短视频暂时受限于篇幅,没法达到长视频的思考深度与表达多元,但优质短视频也一样可以起到敲门砖、推窗者的作用,如果在短的基础上,可以不断进化,短视频仍然可以在当下成为主要阅读媒介的基础上,为未来阅读提供更多可能性,也成为深阅读的一个组成部分。

短视频与深阅读的区别,载体与介质是一方面,形式与内容是一方面,但两者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被动阅读与主动阅读的区别。人们刷到的短视频,多是被动阅读,因为虽然知道下一条短视频大概是自己喜欢的,却无法确定它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用拇指划走与否,取决于头脑刹那间的决定;而深阅读的发生,多是主动行为,人们要去选择阅读对象,在阅读开始之前,就已经作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预览内容简介,听取别人建议,作好时间与精力上的准备等。被动一些,总是舒适的,而主动一些,则要有点挑战与付出精神。

短视频是基于人的心理需求开发出来的内容形式,它在迎合受众方面,与长视频、通俗读物等内容并无本质区别。短视频的成瘾性,与深阅读的成瘾性,在很大层面是一致的——真正领略过深阅读所带来的收获感与满足感的人对此会有同感。那为何看短视频的人多,进行深阅读的人少?这与深阅读的天然属性有关——深阅读是有门槛的,入门是费力的,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读者是要克服惰性的。深阅读历来如此,自然也不会因为短视频的出现而产生变化。所以,短视频与深阅读之间并非竞争关系,受众的选择,远比所谓两者之间的竞争更重要。

如何让更多人重视深阅读、选择深阅读?这是个老话题。深阅读与时代特征、社会氛围、经济周期、价值观念等,都有着复杂而又微妙的联系,这些联系又互为表里,形成了一个系统性难题。这个系统性难题会困住大多数人,但也有不少人能够摆脱这个难题的巨大粘性,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路线。这实际上,也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它暗含着一个人对自身的认知与评价,对未来的一种向往,这种选择可能是出于本能,从表层看是含糊的,但从内里看,却有一种无形的坚定在。这份坚定,其实就是“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是个阅读新观点不断诞生的时代,“深阅读还能不能改变未来?”这样的疑问,此时如浮云一样飘在很多人心头。

要相信深阅读还能够改变未来

社交媒体、直播网站、短视频平台,愈加使人们的时间碎片化,而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等人工智能产品的齐齐登场,也让大家加速告别过去,阅读和学习的意义遭遇着史无前例的冲击与压力。当信息与知识可以通过技术形式打包分发给每个人的眼睛与大脑时,寒窗苦读抑或终身阅读,都在由厚重开始变得轻飘。

在新潮流的强大冲击下,人们开始在观念上作出让步,认为哪怕从短视频中能够获得有益的信息,也算是“深阅读”的一种。有人反对这一说法,但在这个时代,再坚持青灯黄卷、朝经暮史、潜精研思、皓首穷经,他们自己都难免觉得不对劲。

在阅读的变迁上,不是一眨眼就横跨几个时代,而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数年之前,在读书与看电影之间,很多人都认为读书更接近于深阅读,而看电影因为有饮料、爆米花、吃饭等行为的伴随,被认为注意力被稀释了。如果一个人在观影过程中,可以不吃东西不看手机不走神溜号,就会被认为具备深阅读能力。毕竟,专注两个小时的时间,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深阅读概念里,时间的长度,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时间的长度,又具体分为,读者投入的总计时长,还有文艺作品的自身篇幅,唯有两者的长度相加,才能够形成有深度的互动,带来有益的、长期的成长,把信息与知识,逐渐转化为文化与智慧。

与其说我们担忧深阅读的匮乏,不如说是我们害怕头脑中逐渐失去自我意识,沦为被机器掌控的“工具”。深阅读在积累文化与智慧的同时,也养成情感的丰富与细腻,这是生而为人主要可与机器、科技、智能所抗衡的东西,人的劳动与职位可以被智能取代,但人的感受与表达如果也被取代了,这确实令人难以接受。

因此,在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深阅读,是一个躲避不过去的话题。在体育比赛时,评论员常用到一个说法,“运动员阅读比赛的能力”。你看,足球运动员在踢球的时候,都需要“阅读比赛”,对全场,对敌我双方的人员跑动情况,对足球行进方向,对场上的瞬息万变等等,都要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一样考验心智,能够深阅读的运动员,总会掌控比赛,成为焦点。

而我们能不能像比赛中的运动员那样,既一目了然看到全局,又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决定了阅读的效率与层次。只有在有限的时间把握所获取的信息要点与知识精髓,并良好运用起来,深阅读才能在自己身上形成良性且开放的循环——那些在巨大变化中,可以找到深阅读方式方法的人,总还是能领先一步。

如同“相信未来”一样,相信“阅读改变未来”不仅是一种理想主义,更是一种信仰,贴近它的唯一方法,是在不拒绝新兴事物的同时,秉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新与旧,快与慢,长与短,这些矛盾之间的摩擦与碰撞不会停止,但置身其中的我们只要坚持深度感受和思考,就可以抓到火花,燃出智慧的篝火。

深阅读要敢于尝试那些“小众之书”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汇编》《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黄帝内经·上古天真:天真的力量》《颜氏家训》……这些出版物,出现在了地铁乘客读者的手上。这些书名罗列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崭新而陌生的阅读景象,当读者与网友的视线,被热门作家和流行图书的刷屏所吸引时,当超级畅销书引领出版与阅读潮流时,这些“小众之书”如小花小草聚集成了一片草原,使人目光无法穷尽。

这些年“阅读”这个概念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些冲击包括:强调对经典的重视,对文学书的推崇,对励志书的热爱,对漫画书的包容……主流阅读愈发呈现出一种热闹又纷乱的样貌,这何尝不是推导与引领的结果?舆论一方面热衷于看到读书的人变多,而现实却可能是另外一个结果,大众阅读的溃败,似无可阻挡。在此背景下,“小众之书”阅读所传达出来的那份安静与坚定,还原了深阅读的本来面目——阅读是一种自我驱动的行为,不为外界因素所影响,是人与书之间最纯粹的交流。

“小众之书”的阅读,或出于提升职业素养需要,或为了寻求精神深处共鸣,或是由于个人难以与他人分享的兴趣……这类阅读的最大特征是“专注度”,因为如果失去专注,这些书很难真正被读进去、被学习与吸收到。时下,人们总是难以在阅读时集中注意力,其实根本原因就是没法与书建立亲近的关联,不能将读书变成一种“成瘾”行为。在读者拿起一本书,没读几页就放下,转而去刷手机的时候,大众阅读到了一个需要转弯的时候。

在进行深阅读时。选择一些“小众之书”,或是可以解决阅读倦怠的一种办法。这些书可以是那些买来后就藏于书架不见天日的书,自己一直想读却觉得不可能读完的书,在阅读兴趣之外却能够真正弥补自己知识缺陷的书。往往是这些书,能够清除掉阅读之前的浮躁,让你在进入书本之后,领略到深阅读的滋味与魅力。当然,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也没有任何问题,但前提是要知道,单一类型或题材的书读多了,会成为一堵围墙,把自己堵在墙中。

在短视频时代,“小众之书”或许更能培养深阅读的趣味性和长期性,因为“小众之书”的阅读更讲究方式与方法。等到读者开始学会用方式方法去抵抗短视频带来的浮躁和焦虑时,那些阻碍深阅读习惯养成的因素,很快会不翼而飞。

(作者为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