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儿童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2024-12-25孟建学
在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儿童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提升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加强语言与思维、审美与文化、信息素养以及自我管理等多方面能力,这对儿童课外阅读提出了新要求。课外阅读作为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丰富儿童的知识储备,
还能促进其心智的成熟与个性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导向。在这一理念下,课外阅读不再仅仅是儿童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核心素养要求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还要发展辩证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此外,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如何有效地指导儿童进行课外阅读,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核心素养对阅读的要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对阅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通过阅读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阅读不仅是语言学习的手段,更是锻炼思维的途径,它促使个体在理解文字的同时,进行逻辑分析、辩证思考,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美与文化的熏陶也是阅读的重要目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世界。通过阅读,个体能够跨越时空界限,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底蕴。
信息素养的提升在阅读中同样不可或缺。正如盛琴凤《“我悦读我最美”——课程视野下儿童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文所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帮助个体学会筛选、整合信息,培养辩证思维,以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阅读还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它要求个体在阅读过程中规划时间、管理情绪、保持专注,这些习惯和能力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形成自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
课外阅读的方法及注意点
(一)阅读方法
1.三读法
在课外阅读中,采用“三读法”能够显著提升阅读效率与质量。浏览性的泛读适用于那些内容浅显、易于理解或阅读价值相对较低的书报刊。这种方法旨在快速捕捉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关键信息,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筛选出值得深入阅读的内容。
探求性的速读则针对有特定目的或任务的阅读场景。当读者需要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或搜集特定领域的知识时,速读便成了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它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迅速定位关键信息,略过无关紧要的细节,从而更快地达到阅读目的。
品味性的精读则是对那些名篇名著或其他文辞优美的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强调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品味,要求读者静心细读,仔细体会作品的立意构思,欣赏其中的妙词佳句。通过精读,读者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与文本进行互动,通过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做卡片以及再创作等方式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圈点勾画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方法,读者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上标记出重要的信息、关键词或自己的见解。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要点,还能够在复习时快速回忆起关键内容。
作批注是在文章旁边直接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种即时性的反馈有助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思考的状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批注也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方式,能够体现读者的独特见解和思考过程。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更为系统的阅读方法。通过摘抄、编提纲、写体会等方式,读者可以将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整理成文字,形成自己的知识库。孙运良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文指出,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巩固阅读成果,还能够提高读者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做卡片是一种便于携带和随时翻阅的记录方式。读者可以将名言警句、精彩片段等写在卡片上,分类存放,随时复习和欣赏。这种方法有助于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再创作则是对原文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的二次创作。这种创作活动不仅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一种积极的阅读策略。它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来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
概括内容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它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准确地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关键信息,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复述原文则是对文章内容的再现和重组,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同时锻炼读者的口语表达能力。
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重要任务。它要求读者能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分段分层则是对文章结构的细致分析,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通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读者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阅读要点
1.选择适合孩子的读物
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爱好来挑选合适的书籍。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富有故事性、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的儿童读物是不错的选择。这些书籍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同时,也应该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如科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读物。这些书籍能够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世界。王娟在《真阅读 留守之花在绽放——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提出,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读物,孩子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孩子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让他们能够专心阅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以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此外,还应该鼓励孩子每天都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养成定期阅读的习惯。通过定期阅读,孩子可以逐渐积累阅读经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同时,定期阅读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3.引导正确的阅读姿势和眼睛保护
在阅读过程中,正确的阅读姿势和眼睛保护同样重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孩子注意阅读时的坐姿和眼睛与书本的距离,避免长时间盯着书本造成眼睛疲劳。
正确的坐姿能够确保孩子的脊柱和视力得到保护。在孩子阅读时,应该引导他们保持背部挺直,双脚平放在地面上,眼睛与书本保持适当的距离。
此外,还应该让孩子定期休息眼睛,做一些眼保健操或远眺活动来放松眼部肌肉。
4.鼓励阅读后的思考和分享
阅读后的思考和分享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孩子在阅读后进行简单的复述和总结,帮助他们巩固阅读成果并激发思维能力。
同时,也应该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阅读感悟和体验。通过分享,孩子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提高表达能力。此外,分享还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热爱阅读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5.结合日常生活进行阅读
将阅读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是提高阅读兴趣和效果的有效方法。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鼓励孩子在家庭旅行时带上旅行书籍,让他们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
此外,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话题引导孩子选择相关的读物进行阅读。例如,在节日或纪念日时,可以选择与节日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在关注社会热点时,可以选择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进行阅读。张林亚《如何培养流动儿童课外阅读能力》一文写道,通过结合日常生活进行阅读,孩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并感受到阅读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儿童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外阅读,儿童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还能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认同感,并提高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为儿童提供合适的读物、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姿势,并鼓励阅读后的思考和分享。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课外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滩镇北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