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4-12-18杜海芳 郭栋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耕文明在中华大地延续千百年的重要支撑。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确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文化战略中地位的上升,二十四节气也收获了越来越多来自教育界的关注。虽然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农耕仍是民生之本,与农耕关联的文化仍是现代人不能摒弃的重要文化财富。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出现在很多关联学科中,尤其是语文学科,语文新教材在编写时引入了包含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元素的文章和诗词,为二十四节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围绕二十四节气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介绍了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可行性,探究了二十四节气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按时间顺序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这能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也能象征气温的变化,还能反映降水量的变化和物候现象、农事活动等。站在文化传承、课程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视角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二十四节气就有着三层意义,一是能助推传统文化的传承,二是能助力相关课文的教学,三是能促进学生视野的拓宽。
(一)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载体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涉及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建筑、伦理、农耕等,也包含很多不同类型的产物,包括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建筑实物、理论和历法等,每一种不同的文化产物都可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站在这一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载体,教师可以从对二十四节气的介绍,延伸出对农耕文化的介绍,再借着以二十四节气和农耕文化为锚点的文化教育来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能为相关课文的教学补充背景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涉及二十四节气,但不是所有的课文中都对二十四节气做了详细的介绍。二十四节气元素在大部分课文中都只存在于背景,很多涉及二十四节气的课文均描绘了季节变迁、气候变化、物候变化或写到了农业活动,学生如果没有对二十四节气建立起基本的认识,在阅读到课文中相关表述时就很难理解其深意。从这一角度出发,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体现在能为相关课文的教学补充背景上,教师可以先介绍与课文关联的节气知识,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三)能为学生视野的拓宽定位方向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学生身上的学业负担相对较小,教师在教给学生课程知识和技能时,还有余力拓展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语文这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承担着完善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的教育任务。从这一角度出发,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二十四节气的意义还体现在能为学生视野的拓宽定位方向,二十四节气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农耕活动与自然变化,二十四节气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能有效拓展学生对社会生活和自然规律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二十四节气的可行性
语文是我国学生的母语学科,以汉语和汉字为载体,在教给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教学生为人处世和带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所以,语文学科也是一门兼具工具属性和文化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在建构学生认知和塑造学生人格、三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语用、思维和审美四个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二十四节气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材中包含着许多的二十四节气元素,二是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拓宽学生视野的要求,三是社会对教师提出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要求。
(一)教材中包含许多二十四节气元素
教材是专为教学编写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虽然不能全照着教材上讲,但是也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要参考。教材中有的元素必然会在课堂上出现,教材中含量高的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次数也会增多。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二十四节气的可行性,反映在教材上。以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几乎每一本教材中都包含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内容,要么是课文和古诗,要么是口语、写作和综合实践的主题,而这些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教材内容,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二十四节气奠定基础。
(二)课标要求教师全面拓宽学生视野
新课标将课堂上的教学指向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个性成长、全面发展的促进,也向教师提出了要求,即在教学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完善学生的认知和拓宽学生的视野。新课标要求教师将学生培养成为会读书、会思考、对社会和自然建立了客观认识,又拥有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的人。所以教师需要为课堂教学设计更丰富和多元的教学内容,二十四节气是这种“丰富”和“多元”的组成部分,教师能在应用二十四节气开展教学时,强化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并借此来实现对学生视野的拓宽。
(三)社会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传承的根基,能产出文化、保护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国家与民族往往有着更强的生命力。生活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且认同自身文化的人能因文化而凝聚,而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人也能在面对外来文化侵略时生出反抗和反驳的底气,在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后,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更关注文化,我国如今就处在一个强调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发展阶段。从这一点出发,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应用好二十四节气。合理应用二十四节气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要求。
三、二十四节气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上古农耕文明产物,古人在对天象的观察和气候、物候规律的记录中形成了时令的概念,并结合农耕的需要制定了能反映季节变迁、气候变化或物候变化的节气,从春秋发展到秦汉,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于公元前104年被纳入《太初历》,用于指导黄河流域的农事活动。我国古代长期都处于农耕时代,二十四节气与人民的生活联系紧密,这让二十四节气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实用和最“接地气”的组成部分,也让二十四节气成了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曲、赋时绕不开的主题,所以很多故事中都涉及二十四节气元素。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用两种方式来推进二十四节气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一种是用二十四节气做辅助来优化古诗教学,另一种是用古诗教学做辅助来传播二十四节气。
(一)以二十四节气为辅助,优化古诗教学
1.对照二十四节气之景解构诗中意象。
以景寄情是古诗中一种十分常见的抒情手法,很多诗人在写作时都会选用一些与主题关联的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修饰和串联来构建诗词的意境,并将想要表达的情感都融入意象构建的意境,以达到造景和抒情的双重目的。因此,在以二十四节气为辅助的诗词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对照二十四节气之景来解构诗中的意象。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暮江吟》为例,《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写景佳作,诗中的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明确点出了作者所描绘的时节,即农历的九月初三,而九月初三正对应着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所以教师就可以结合对照寒露之景来解构诗中所描绘的秋夜美景。在二十四节气中,寒露的排位是十七,在秋季的六个节气中,寒露的排位是第五,所以寒露之景也是晚秋之景,秋本萧瑟,晚秋的萧瑟之意更浓。《暮江吟》中,作者通过对夕阳、江水、露珠和新月这四个意象的刻画描绘出了一幅“夕阳在江面落下,新月于天边升起”的暮江秋景,明明写的是秋将去时的萧瑟,但柔和的语言表达却带给人一种莫名的亲切、安闲之感,正如寒露,虽然带来了秋的尾巴,但是也带来了艳丽的红叶和黄花。对照寒露之景,学生也能更明了作者寄情之景的独特之美。
2.对照二十四节气之意解构诗中情感。
对古诗的教学,既要着眼意象和意境,又要关注情感与抱负,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诗句、构建意境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未尽的抱负,由景向情逐步深入的探究是学生理解古诗的正确逻辑。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以二十四节气为辅助开展古诗教学时,还要对照二十四节气之意解构诗中的情感。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雪梅》为例,《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诗作,梅花和雪花是这首诗中的两个主要意象,开篇的“梅雪争春未肯降”就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初春时梅花与雪花的相互竞争,后一句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则是诗人对“梅雪之争”的盖棺定论。在这首诗中,梅与雪争的虽然是“春色之象征”,但在二十四节气中对应的却是冬季的小雪和大雪节气,雪是冬天的象征,虽然并非所有地方的冬季都会下雪,但下雪这件事是冬天到来的标志之一。小雪和大雪在冬季的六个节气中排位二、三,小雪后天气越来越冷,大雪后大部分地方都将披上银装,雪覆盖在大地上,白成了大地最主要的颜色,直至冬末春初之时,梅花悄然在枝头开放。结合二十四节气文化,教师可以从雪的标志性和象征性出发解构诗中情感,以带领学生体会诗人对雪中梅的喜爱和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
(二)以古诗教学为辅助,传播二十四节气
1.开展主题诗词教学,丰富学生认识。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古诗中与节气相关的古诗数量较少,但古人留下的与节气相关的古诗有很多,几乎每一个节气都有那么一两首,而古人在诗中隐藏的节气元素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节气文化。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以古诗教学为辅助传播二十四节气时,可以联系课内外的古诗词来开展主题诗词教学,以丰富学生认识。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三首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为例,这三首古诗与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霜降、夏至、立秋、处暑等节气相关,所以教师可以筛选一些课文的古诗来开展有关秋分、霜降、夏至、立秋、处暑的主题诗词教学。其中,与秋分相关的古诗可以选用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和陆游的《秋分后顿凄冷有感》,与霜降相关的古诗可以选用元稹的《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和黄庭坚的《谪居黔南十首·其二》,与夏至相关的可以选用苏辙的《夏至后得雨》和杨万里的《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立秋可以选用孟浩然的《初秋》和白居易的《立秋日登乐游原》,处暑可以选用白居易的《早秋曲江感怀》和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2.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深化学生感知。
在古代,人们的农耕需要遵循二十四节气的历法规律,不识字的农民也需要准确无误的记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顺序,而为了方便记忆,古人就根据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编写了一些有趣又方便记忆的节气歌。小学语文教师在以古诗教学为辅助传播二十四节气时,还可以结合这些节气歌来开展综合实践教学,以深化学生感知。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以“二十四节气时的习俗”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活动中,教师要依照教学其他古诗时解读诗句的逻辑来解读《传统廿四节气歌》,以帮助学生完成对前半首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拆分。等到学生基本了解了二十四节气有哪些和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后,教师可以继续按照教学故事的方式来教学,更细致地说明了各节气表征的《表征节气歌》,帮助学生建构对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认识,像是立春时阳气转盛,气温回升,雨水时降雨量增加,河流沿岸的积雪也开始融化,惊蛰时冬眠的动物被春雷惊醒,以乌鸦为代表的鸟类开始活动,以及春分时昼夜各占一天的一半,地表水蒸发速度加快,地面干燥。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中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指导了无数次的农耕实践,它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但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和科技化发展,年轻人的工作从农业生产转向工业生产,能准确说出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对应哪个日期和哪种农业活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也面临着脱离年轻人群体的断层威胁。因此,在国家的带头和社会的呼应下,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逐渐被落实到基础教育中,以古诗为载体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教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深入地探索二十四节气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以推进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注:本文系2024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开发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小学生读写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4-LCZX-03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