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2024-12-18汪红星
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是重要的文化财富,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既要发展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能力,又要关注其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等基本素质的提升。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属于重点教学内容,隶属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范畴,在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文言文教学应指向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优化文言文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和提升,达到学科育人的根本目的。
文章对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文言文教学对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其次指出具体的教学要求,最后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提出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旨在充分发挥文言文教学的作用,有效践行核心素养教育。
一、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重要性
(一)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文言文所对应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既拥有相同的根基,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同步积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知识,有利于提高其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夯实语言学习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语感
在中国语言体系中,文言文是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形式,其以更为精练的语言构成方式和具有韵律的语言表达方式为主要特色,能够为学生呈现更为丰富多样的语言内容,有助于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其语言素养。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其以特有的语调和词句凝聚了古人的优秀思想,展现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漫长的流传与发展过程中,文言文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言文教学能够引领学生探寻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传承优秀文化。
(四)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文言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在世界语言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能够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之中感受文字的美学,并且通过赏析和感悟,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审美体验,有利于发展其审美素养。
二、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要求
(一)理解代替记忆,实现综合运用
小学阶段,学生更倾向于了解和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文言文这类精炼且言语复杂的学习内容,学生多半难以提起兴趣,加之教师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多要求学生以记忆为主,更加遏制了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生成。核心素养下,教师应转变文言文教学理念,致力于以理解性教学代替以往的记忆性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增强文言文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内容,从而实现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突破教材局限,融入创新内容
多数教师的教学习惯是完全依据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在文言文教学中,只对教材内容进行刻板的知识讲解,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释放和学习自主性的培养,难以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导要求,教师应注重增强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灵活性与创新性,立足教材的文言文教学内容,积极拓展相关学习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与文化眼界,使其能更为全面、立体地了解文言文所属的文化体系,便于教师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提升其文化水平,增强其审美意识,促进核心素养的顺利落地。
(三)增强内容感悟,探寻文本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其精准翻译文言文语言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帮助其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学习经验,但是教师还未完全发掘出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增强整体教学过程的感悟性,应通过有效的点拨指导学生剖析和参悟文言文内容蕴含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蕴,获得精神层面的提升,并且使学生充分了解文言文的学习价值,能基于素养发展角度对文言文内容展开系统地学习。基于此,立足文言文教学能顺利发展学生的各项学科素养,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三、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注重诵读,建构语言知识
文言文教学的本质是阅读教学,诵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诵读是通过以情传声的表达方式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和概括,有助于学生对语篇文本建立良好的感知,顺利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运用诵读法开展文言文教学,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字音以及诵读过程中的停顿,以富有节奏感的方式读出情感,在锻炼学生语感的同时加深其对于文言文内容的感悟,深化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应以诵读教学为开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促进其语言素养的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为例,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内容,结合教材所给的注释,扫清生字障碍,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的“鬻”的含义为“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中的“陷”的含义为“刺破”。学生在理解这些生字含义的基础上,尝试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理解其内容所叙述的故事情节,了解《自相矛盾》所讲述的是“卖矛与卖盾”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其积累生字生词,夯实语言知识基础,为诵读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教师为学生范读,并为学生示范在朗读不同人物角色所说的话时应选择何种情绪。譬如,在朗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时,教师应演示出卖矛和盾的人的得意之情。而在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教师又应当表现出质疑的神情,使学生对于文言文内容的认知得以进一步提升。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模仿教师的方式进行诵读,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不同人物所说的话的含义,并分析人物说话的原因,思考为何卖矛和盾的人会“张口结舌”,由此通过诵读加深对《自相矛盾》这则文言文所阐述道理的理解,认识到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时教师采用诵读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揣摩和体会文言文深意,达到锻炼其文言文解读能力的目的,还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的话讲解文言文阐述的道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二)把握空白,激活阅读思维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以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在其内容中往往会留有许多语言“空白”,教师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假设、推理、归纳等方式,加深其对于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并激活其语文思维,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有利于学生挖掘并揭示文言文文本内容的深层含义,能就文言文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进而发展其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思维引导的方式,引领学生抓住文言文中的思维空白,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文言文的内涵寓意展开思考与探究,总结并分享个人观点,在思维交互中提升自身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其说一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什么内容,在初读后对文言文内容存在哪些疑问。教师在课堂中发掘学生的想法,经汇总分析后,发现多数学生对于“杨氏之子”回复客人的话语深意表示不解,即原文中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此,教师把握学生这一思维空白,引领其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在本文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一句是对“杨氏之子”的介绍,“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介绍的是故事背景,“为设果,果有杨梅。”是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对话的铺垫,“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一句是孔君平对“杨氏之子”的试探。至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为何孔君平会用杨梅试探“杨氏之子”,学生能够发现杨梅的“杨”也是“杨氏之子”的“杨”,以此就能够顺利解释“杨氏之子”所说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的深意,原因是孔雀的“孔”也是孔君平的“孔”,由此便可体现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聪慧。
教师抓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思维空白,通过有序引导和点拨,指引学生发现其中的“玄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理解文言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加深对于内容深意的理解,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
(三)整合资源,探寻文化底蕴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具象化体现形式,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文言文教学打造为引导学生探索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使其能通过文言文学习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文化自信。教师应以课程文言文内容为基点,搜集整合与其相似的其他文言文内容,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以一篇带多篇,对文言文的文化底蕴建立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增强其文化自信与认同感,通过文言文学习,使文化传承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本篇文言文所讲述的是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之间二人互为知音,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也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在钟子期病故后,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于是摔破了自己心爱的琴,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结合文言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以搜集同样与“知音”有关的文言文内容,如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伤逝》的《人琴俱亡》。在这篇文言文中,王子猷、王子敬互为好友,子敬死后,子猷即便身患重病也要前去参加葬礼,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琴弦的声音已然不协调,子猷说道:“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在一个月后,子猷也病逝离去。教师将《伯牙鼓琴》与《人琴俱亡》两篇文言文整合为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王子猷与王子敬之间的友情,体会两篇文言文所写出的情谊深厚、重情重义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感受古人对于友情的重视程度,体会中华文化在友情这方面所阐述出的“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Rm8K3InQ325iCTDEor81jUxFOoIfuGy5N5+et3oSIFk=通过整合主题相关的文言文内容,教师组织学生在群文阅读中了解文言文所描述出的高尚的人际关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所歌颂的纯真友谊,能从中获得启迪,学会重视友情,获得文化素养与人文品性的提升。
(四)读演结合,深化审美体验
因文言文语言较为精炼,深层思想较为隐含,与学生所熟悉的白话文具有较大差异,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来解读文言文的文本内容,从文言文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中挖掘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感受文言文的审美价值,并锻炼其审美能力。鉴于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体会文言文中所包含的人物形象,体验故事情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文言文内容,在表演活动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学习能力,基于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实现对文言文内容的鉴赏与剖析,使其审美素养得以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为例,此文描写的是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合作表演的方式带领学生熟悉本篇文言文的内容,揭示其深意与内涵。在表演活动中,由教师扮演“孔子”,而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辩日的“两小儿”。首先,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表演,使学生能在演绎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文本内容。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运用白话文的方式进行再度演绎,使其能够了解两小儿观点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表演过程的体验,分享个人对这篇文言文的看法和观点,同时结合学生的表述内容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其通过了解“两小儿”独立思考的过程,感受古代人们探求自然现象中所体现出的宝贵精神,并基于文中孔子不能做决断的表现,学习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可贵精神。
通过代入角色进行表演,学生能感受到本篇文言文所歌颂的是人具有思考性和自省性的特性,这是唯独人所具有的价值,歌颂了人性之美。这也展现了古代求学者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能从中体会到别样的审美意蕴,提升审美情趣。
四、结语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指向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应充分展现文言文在语言、情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教学价值,并基于文言文与核心素养内涵的关联性,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优化文言文诵读教学,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巧妙利用文本空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科学整合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深入研究文化背景,创新文言文学习方式,给予学生别样的课堂审美体验。通过丰富文言文教学途径,设计多样化的素养培育活动,教师立足文言文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素养,推动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在语文学科中的顺利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