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实践

2024-12-18庄丽金

家长·下 2024年11期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它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记录感悟和疑问,从而促进深度学习和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批注式阅读,要求学生不再停留在阅读学习的表面上,而是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理解与剖析,对人物角色、写作手法、词汇搭配上的全面解读,通过文字、符号或其他方式记录在文本附近或笔记本上,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印象,提高阅读学习效率。

本文围绕批注式阅读教学展开探讨,简要分析批注式阅读的教育价值,以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围绕“批注词句、批注对白、批注选段、课后批注”四个方面,对教学活动提出几点教育建议,以发挥出批注式阅读育人的作用。

一、批注式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批注式阅读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批注阅读,学生会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不再停留文本的表面阅读,而是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结构与情感。在批注式阅读中,教师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师生围绕着批注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修辞手法、文章主旨等,长此以往,学生对文本解读能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批注式阅读还能让学生对文本做出批判性思考,学生会质疑文本中的观点、信息和表达方式等,帮助其形成较强的文本判断力。

(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批注式阅读过程尊重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能通过批注对自己的阅读进度、理解程度以及思考深度进行自我监控。在阅读学习后,学生通过回忆批注过程,会思考自己在阅读中的想法、成效等,长此以往,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批注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体现,随着对阅读内容的深入解读,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兴趣点进行批注,还会在批注中融合自己的理解,并会在问题中辨析观念的正确性、可行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三)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批注式阅读需要学生集中精力阅读文本,还要对阅读中词汇、语句、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多方面做出思考,随着学生批注阅读的逐渐深入,其会有计划、有条理地阅读材料,并能对文本材料多方面做出考量分析,也可帮助其养成专注阅读的好习惯。除此之外,随着批注式阅读的深入,学生会逐渐发现阅读的乐趣与价值,并能充分体验到阅读学习的魅力,更能在批注中对文本有更丰富、深层次的认识,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四)促进读写能力发展

在批注式阅读期间,学生会通过对关键词汇的批注,准确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这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批注期间不仅会认真解读词汇、文本内涵,还会在批注中会记录许多精彩的句子、段落、观点等,随着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学生写作素材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积累。

二、批注式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批注词句,强化学生语用能力

批注词句是批注式阅读的基础,教师可通过对词句的批注,让学生掌握语句、词汇的基本使用方法,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师生可针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标注,重点批注“成语、俗语、修辞手法”等内容,并围绕着批注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既要了解词句的含义与用法,又要让学生了解词句使用、搭配的精美之处,让学生掌握词句运用原理,并鼓励其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灵活运用,以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精彩词句,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符号来区分词句,以便日后复习与巩固。

以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回忆我的母亲》为例,文章以对母亲的回忆和叙述为主,其中穿插了对话与描述性的词句,教师可带领学生围绕词句作出批注,通过讲解关键词汇的含义、语句用法,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引导其尝试在写作与口语表达中正确运用语言经验。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划线批注作者对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的描述,让学生初步了解本篇课文的学习背景。如: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通过对这部分的阅读,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划线批注,一边思考问题:“作者介绍了家庭环境、社会背景,通过‘佃农、贫苦、老老实实、农民’等词汇,想一想‘母亲’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这些词汇的使用有哪些好处?”通过对词汇的批注,引导学生初步猜测本次阅读内容提到的人物,以精准地描述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文章中作者充满了对母亲勤劳、朴实生活的描述,教师可引导学生批注一下内容。如: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鸡,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挑水挑粪。”

通过对划线处的批注,教师可引导学生标注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以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人物形象,并让学生结合前期对社会环境、家庭情况的批注综合思考,进一步感知词汇准确描写的重要性。以此类推,在后续阅读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标注出带有情感色彩的词句,如:“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等,通过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达,丰富学生的语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批注对白,感知文学人物形象

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对白是阅读中常能见到的元素,将批注式阅读融入对白,能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展开学习,以对白分析帮助学生更生动地展现人物性格与情感。在批注对白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标注出人物对话中的“关键词汇、语气”,或着重批注对人物的“表情描写”,以对白批注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具体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对白中提炼出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并使学生讨论、分享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以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藤野先生》为例,本篇阅读为回忆性散文,讲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藤野先生的治学严谨、正直热诚,且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形象特点,以文本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与怀念之情。在批注阅读中,师生可围绕着“对白”进行批注,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比如,在课文中: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展现了藤野先生的亲切与关心,他愿意帮助学生、没有架子)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体现了藤野先生幽默、宽容,没有因为民族差异而对学生产生偏见,反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通过对语言内容的批注,教师可让学生一边分析语言、角色形象,一边引导学生说出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如:“亲切、关心、幽默、宽容”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格特点是如何通过对白表现出来的。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批注“作者—鲁迅”的对白。如: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和怀念之情)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成长和人生道路带来的影响)

随着对另一位角色对白的批注,能通过角色特点感悟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对白表现出来感情”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以批注式阅读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让其进一步感知文学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批注选段,着重分析阅读重点

在阅读较长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通过批注选段来着重分析阅读重点。学生可以选择文章中的关键段落或情节进行批注,如主题句、转折点、高潮部分等,在批注经典选段时,学生会有的放矢地完成阅读内容,并能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与主旨,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整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阅读需求,提供适当的选段供学生批注与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以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安塞腰鼓》为例,本篇阅读通过对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热烈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在选段批注中,教师可选择经典的阅读材料,带领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特点,通过批注选段让学生了解民间广场群体艺术。

在批注选段中,教师可着重选择几个部分做出批注。首先,教师可带领学生批注“击鼓前的预备阶段”,通过对相貌、神态的批注,凸显出“以静衬动”的特点,为下文安塞腰鼓的响起作铺垫。如教师可要求学生批注“描绘后生的神态和气质”的片段,通过对阅读中“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批注,让学生思考“后生”的活力与热情。其次,在“安塞腰鼓演奏阶段”,教师可围绕着“腰鼓表演时的场面与感受”引导学生批注,让其思考作者是如何用问题突出安塞腰鼓气概的壮阔和豪迈。如: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壮的风韵。”

通过对腰鼓演奏的景象描写,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作者如何形象地表现了腰鼓表演的动态美?

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为读者带来了怎样的体验?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围绕“鼓声的戛然而止”作出批注。在安塞腰鼓演奏结束后,结束时世界的沉寂与课文开头相照应,进一步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感染力。如: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通过批注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做到“以静衬动”,分析“鼓声停止后的沉寂”,反衬出腰鼓表演的震撼力,并让其分析文章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象征的意义,让学生对文章主题有进一步的了解。至此,随着对重点选段的分析,学生能通过对“演奏前、演奏中、演奏后”的解读,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并提升其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学敏锐感知与独立思考能力。

(四)课后批注,指出问题强化能力

课后批注是批注式阅读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为主导者,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批注认真审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出其批注中的亮点与不足,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予其相应的改进建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在阅读理解及批注技巧方面的进步,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对此,教师可观察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灵活地运用课后批注环节,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建议,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与学习特点。

以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为例,本篇阅读语言生动幽默、逻辑清晰,王选院士通过自述展现甘做人梯、心胸开阔、真诚善良的精神品质,以及他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在课后批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不同的批注,并指出其在学习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质量。

首先,本篇文章结构较为清晰,通过“引出话题—论述话题—结束话题”的形式,让学生快速找到文章主旨,能够“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性和历史规律”。但教师通过审阅批注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王选院士的抉择和贡献”方面,对细节与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深化。对此,教师可围绕着学生的课上批注提出新问题。如:

“王选院士为什么要扶植年轻人?他扶植年轻人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并关注作者的思考和表达方式,通过教师批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其次,教师还发现部分学生在阅读中缺乏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虽然能准确批注出重点,但是对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思想等方面较差。对此,教师可通过批注提出问题,与学生分享一些有效的阅读建议。如:

“第二段作用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作用?”

“第四段中作者用‘狗皮膏药’作比,是否妥当?”

教师通过批注提问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并让学生综合阅读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主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以此类推,通过对学生批注内容的审阅,教师可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批阅,让学生在批阅中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影响,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批注式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科学运用批注式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用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为学生学科素养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教师应加强对批注式阅读的运用,关注学生课上批注内容,在课后及时审核内容,以批注式阅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让其在阅读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