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读书吧”促进小学生整本书深度阅读的策略

2024-12-18游福英

家长·下 2024年11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强调要通过设置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学生要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向他人分享阅读心得与体会。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阅读意识不强、阅读能力不足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意识不强

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在阅读上存在阅读意识不强的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多样性的电子产品和娱乐活动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自制力相对较差的小学生而言,将时间投入阅读活动有较大的困难。第二,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在应试教育导向下,教师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技巧的训练上,使学生认为阅读是枯燥的。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难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意识。第三,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受个人性格、爱好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阅读缺乏兴趣,而喜欢阅读的部分学生可能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只专注于故事情节,没有注意阅读方法的使用以及对人物、情节等内容的深入分析。

(二)学生阅读能力不足

当前小学生在阅读能力上较为欠缺,一方面,缺乏阅读技巧与方法。部分小学生的阅读速度相对较慢,他们可能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而没有学会通过快速浏览和略读来获取文章大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更关注故事情节,而无法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也难以将文章中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背景结合,难以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阅读习惯与积累不足。部分小学生可能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如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边读边玩等,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作为支撑,部分小学生可能由于课外阅读量不足、知识面狭窄等,导致其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充分理解和运用文章的信息。

二、“快乐读书吧”在促进小学生整本书深度阅读中的重要性

(一)培养阅读方法

“快乐读书吧”不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会针对不同体裁、内容的书籍,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方法指导,如对于小说类书籍,教师会着重指导学生关注情节、环境、人物形象等要素,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做笔记、画人物图谱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于科普读物、历史书籍等非小说类书籍,教师则会从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观点等方面讲授阅读技巧。学生了解基本阅读技巧后,教师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锻炼教师所教的阅读技巧,逐步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LfWJxIt9PXPPIMvrK72ZxlraSmhZw5MefLdMiPwbIRI=

(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快乐读书吧”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次安排课外阅读和课堂交流分享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将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持续提高阅读能力。“快乐读书吧”通过选取多样化的阅读材料、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形成自主阅读习惯提供重要前提。当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后,学生会在自主阅读上保持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养成持续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人文内涵,通过深入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籍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这些书籍中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品德素养。例如,通过阅读描写正面人物形象、历史人物或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学生可以从中感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将这些人物作为榜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伟大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籍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领域,包括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人文素养。

三、“快乐读书吧”促进小学生整本书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巧设悬念导入,激发阅读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教师可以采取设置悬念的方法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导入。悬念的设计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情节悬念、人物悬念和背景悬念。设置情节悬念时,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戏剧性冲突或转折的关键情节,通过生动的讲述或提问,激发学生对后续情节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阅读教学中,教师选取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进行导读,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孟姜女新婚不久后丈夫被抓去修筑长城的情节,适时中断并提问:“孟姜女接下来会怎么做?她能找到她的丈夫吗?”利用这样具有转折性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继续阅读。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导读中,当阅读到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子身份时,教师适时提问:“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会遭遇哪些阻碍?他们最终能在一起吗?”利用与情节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激发学生想象力,促使他们更加关注故事的发展。

设置人物悬念时,教师应选择具有鲜明个性和重要情节关联的主要人物,以确保悬念的吸引力,通过提问或暗示设置关于人物未来行动或命运的悬念,推动学生主动阅读整本书来寻找答案。例如,在导读民间故事《白蛇传》时,可以先介绍白蛇和许仙的相遇,然后提问:“白蛇为了和许仙在一起,会付出哪些代价?她的未来会怎样发展?”学生需要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身份背景来思考人物的发展趋势。在《牛郎织女》的故事导读中,教师提问:“牛郎和织女是如何相遇的?他们之间的爱情为什么会受到阻碍?其他人物在故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设置背景悬念时,教师应简要概述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以及主要矛盾,为后续的悬念设置提供背景支持,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设置关于某个关键点或矛盾的悬念。例如,在导读《木兰从军》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古代中国对女性的传统观念,然后提问:“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去从军?她如何克服性别歧视和战争中的困难?”让学生带着对社会环境、文化习俗等问题的思考展开阅读。

情节悬念、人物悬念和背景悬念是重要的导读策略,教师需根据书籍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悬念,以确保导入的效果。教师利用悬念导入整本书阅读,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阅读,提高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带着悬念投入阅读,并在阅读中逐渐解开这些悬念,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阅读。为了回答教师设置的悬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关注书籍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促进他们对书籍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在悬念的引导下,学生会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分析和猜想,随后积极地投入阅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阅读、深入思考的阅读习惯。

(二)多元化阅读指导,助力深度理解

对于学生缺乏阅读技巧与方法的问题,教师设置阅读指导课程,教授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情节梳理、角色分析等多元化阅读技巧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根据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制作思维导图。对于篇幅较长的阅读文本,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章节或主题制作思维导图,将主要事件、人物关系、关键信息等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和直观性能帮助学生清晰地理清故事情节,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利用制作思维导图的阅读方法,能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书籍的整体结构和关键信息,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品读其中的精彩故事和感受丰富的人物形象,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由于其人物关系复杂、故事情节较多,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相对困难,教师需要指导他们分别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为中心,绘制他们的性格特点、家族关系、重要事件等,如贾宝玉的分支可以包括他的叛逆性格、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大观园的生活等。不同人物分支绘制完成后,还可以根据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将其串联成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能从宏观和细节两个角度进入深度阅读。

对于故事情节发展相对复杂的阅读文本,教师可以使用情节梳理的方法,将著作中描写的重要事件逐件进行梳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著作的叙事结构,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增强对书籍内容的深度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以《三国演义》为例,引导学生将其中的重要事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进行排列,再对每个事件分支增添事件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经过等内容。例如,起点事件为184年的黄巾之乱,发生地点为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为主的全国范围,主要人物是黄巾军和汉军,事件经过是张角兄弟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后被朝廷军队镇压。按照时间线依次梳理这些关键事件,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故事的脉络。

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分析的方法,促进学生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在古典名著中,往往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重要信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书籍的主题思想,增强他们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和情感共鸣,让学生对人类的复杂性产生更深切的感悟。以《水浒传》中的武松为例,可以分析他勇猛、豪放、有正义感的性格特点,并结合他在不同事件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如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等,根据事件的发展分析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武松与鲁智深、林冲等人进行对比,通过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更全面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

(三)组织分享活动,多元呈现阅读感悟

学生不仅要会阅读,还要能从整本书阅读中体会不同的情感、观念,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与同学积极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展板、教室墙壁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读书记录卡、手抄报、绘制的人物图谱、读书笔记、摘录卡等阅读成果。或者开展阅读分享会,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一段时间后,举办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交流在这一阶段的阅读感受,分享喜欢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并叙述喜欢的原因。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绎感兴趣的故事情节,不仅能促进自己的深度阅读,还能向其他学生传递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课外阅读知识大赛、故事大赛、演讲会、朗诵会、读后感比赛等,让学生充分感受读书的乐趣,并在阅读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进行创新性创作,提高阅读的创新价值。除了分享和交流阅读内容之外,还可以对阅读方法进行探讨,如引入思维导图分享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并介绍自己的绘制思路,其他同学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

设计多样的分享形式,不仅能巩固和加深学生的阅读成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口语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语言逻辑的连贯性。学生在阅读分享活动中,通过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可以获得同学和教师的认可,有助于为学生的持续阅读提供动力,且多样化的分享形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分享和讨论中,学生需要将阅读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组织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达,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在思维导图分享活动中,学生需要梳理清晰自己的逻辑进而清晰地介绍自己的阅读成果,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定期的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形成固定的阅读习惯,有利于长期阅读习惯的养成。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四、结语

“快乐读书吧”在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能在培养阅读方法、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意识不强、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巧设悬念导入、多元化阅读指导及组织分享活动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助力学生深度理解文本,为多元呈现阅读感悟提供平台。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既促进了学生深度阅读,又促进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注: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度课题三明市“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专项课题“借助‘快乐读书吧’推进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 ZXKTM --23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