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2024-12-18杨亚梅

家长·下 2024年11期

“主题活动”设计打破了孤立化的单篇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主题教学模式,让教师以主题式语文教学的角度,全方位分析、设计、规划语文教学内容,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具针对性、科学性,达到夯实学生语文知识基础的目标。本文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旨在积极应用主题教学活动,扩展学生语文知识内容,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学习乐趣,助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感知力。

一、“主题活动”的运用价值

(一)促进学生课堂参与

首先,主题活动设计通常具有趣味性与互动性,既能吸引学生课堂专注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一定认知思维。其次,主题活动还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和任务,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增强了学习的体验感和成就感。最后,主题活动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从而提高整体课堂参与度,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二)加强学生课内互动

主题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课内互动。首先,主题活动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这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其次,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和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最后,教师在活动中也能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实现学生深度学习

首先,主题活动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主题活动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跨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能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全面的认知结构。最后,主题活动还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学习效果。通过这些方式,主题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实现了学生深度学习意识与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主题活动”的设计方向

(一)原则

学生中心原则:设计主题活动时,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性差异。教师需秉承“以生为本”理念,深入活动设计与实施。

实践性原则:主题活动应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主题活动应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

趣味性原则:活动设计应富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效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主题内容。

合作性原则: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评价反思原则:活动设计应包含评价和反思环节,通过评价反思,不断优化活动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采用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对活动的反馈,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活动设计。

(二)流程

确定活动主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课程标准,确定一个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也可以是与季节、节日或社会热点相关的。确定主题后,教师还需要考虑活动的目标,即希望通过这个主题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

制定活动方案:确定了活动主题之后,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应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流程、所需资源等内容。活动方案还应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准备活动资源:活动资源的准备是主题活动成功的关键。教师需要根据活动方案,准备好所需的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等。

组织活动实施:活动实施阶段,教师需要按照预定的方案,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活动总结反馈: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还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会、展示作品等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主题活动”的实践路径

“主题活动”设计符合语文教学发展需要,教师需根据主题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案,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主题引领下开展针对性、深度性的语文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围绕“识字、阅读、写作”设计主题活动,以提高学生语文感知能力。

(一)以识字为核心的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重要的教育内容是识字教学,教师需围绕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以“识字”为核心创设多种形式主题,依托主题活动设计,带领学生拆分语韵、语句、字词结构等,促使学生能在主题引领下感悟语言文字魅力,掌握每一个汉字的真正意义。

1.紧抓童话元素,优化活动准备。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是以“童话”体裁呈现的,教师可根据学生喜欢阅读童话故事的特点,紧抓童话故事要素,设计“写作”教学主题,让学生能围绕话题展开趣味性识字,并掌握一定学习技巧,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主题活动”准备环节主要包括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可设计“畅想童话故事,趣味参与识字”主题,并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设计活动方案,以帮助学生在主题引领下深入识字。主题活动方案设计,教师需围绕情境创设、互动式教学、游戏化学习、多感官参与、资源整合等,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和语言感知能力,帮助学生在多元化教学方式中加强识字能力,强化学生记忆效果。

2.依据汉字特点,拓展活动资源。

首先,汉字具有形、音、义相结合的独特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设计多样化的识字活动。如,通过形声字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造规律;通过同音字、近义词的对比练习,提高学生对汉字发音和意义的辨析能力。其次,教师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识字教学的手段和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互动白板等工具,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和移动应用,提供丰富的识字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互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汉字书写比赛、识字卡片制作、汉字故事会等,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3.围绕主题内容,促进活动开展。

“识字”主题教学活动开展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故事、游戏或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接触和学习生字。这种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次,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任务,如找出生字、组词造句、阅读短文等,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生字,并在任务完成后给予适当的反馈和奖励。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和帮助,共同完成识字任务。这种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在主题引领下实现深度学习。

(二)以阅读为核心的主题

以阅读为核心的主题活动设计,既能支撑语文教学活动,又能体现文学作品中的内涵。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主题活动时,应以阅读为核心构建小学语文主题课堂。教师应依据学生性格特点,制定合适的主题内容,鼓励学生在主题带领下深入阅读,以培养学生阅读感知能力。

1.深入阅读文本,明确活动目标。

以阅读为核心的主题活动设计旨在通过系统化的阅读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其阅读感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活动目标,确保其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首先,教师应设定目标,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识别文本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此外,目标还应包括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如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等。其次,活动目标应具备可操作性,便于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阅读任务、讨论话题和写作练习来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探讨人物动机、比较不同版本的同一故事等活动,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全面理解。

2.挖掘文本内涵,设计活动主题。

为更好地优化小学语文“主题活动”设计,教师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并精心设计活动主题。首先,教师应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找出文本中的核心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这些元素将成为主题活动的灵魂。其次,教师可以将这些核心元素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设计一系列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再次,教师还可以设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强学生文本感知能力。

3.契合阅读主题,组织活动实践。

以“阅读”主题展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和反馈等方式,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和图像等,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此同时,教师需鼓励学生在主题的带领下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究,拓展丰富的阅读材料和资源,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书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乐趣,还能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以写作为核心的主题

写作作为助力学生语言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应以写作为核心,紧抓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展开写作,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以读图写作、人物写作、景物写作等主题,针对性加强学生写作指导,逐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1.围绕写作中心,设计多元主题。

设计主题活动时,首先,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如家庭、学校、自然环境等。通过这些熟悉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其次,教师应注重主题的多样性,涵盖叙事、描写、议论等多种写作类型,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再次,教师需在活动中融入阅读与观察的环节,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和生活观察中汲取写作素材和灵感。通过分析优秀范文和细致观察生活细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表达技巧。最后,教师应提供系统的写作指导,包括构思、起草、修改和润色等环节,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写作过程,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依据生活经验,参与写作实践。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写作任务,涵盖不同文体和用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为了确保写作实践的有效性,教师应注重过程指导,包括选题、构思、起草、修改和润色等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明确写作目标。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通过同伴反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教师应定期组织写作展示和分享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3.结合写作内容,展开活动评价。

首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构思和表达,鼓励学生在写作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明确写作目的和主题。其次,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提供适时的指导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结构安排和细节描写,帮助学生完善写作过程。再次,教师还应重视写作后的反思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自我审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口头评价、书面批改和展示分享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并给予学生相应的写作建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

四、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主题活动”,教师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学价值,通过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夯实学生语文基础。教师需以“识字、阅读、写作”设计主题活动,构建高质量小学语文课堂,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效,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在未来教育实践中,教师需采用现代化教育理念,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化发展,以促进语文教学实现现代化、趣味化、实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