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文化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4-12-18洪惠瑜

家长·下 2024年11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建议:应将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引进教育内容,使幼儿能够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增加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打下基础。本文从幼儿视角出发,融入本土文化,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下文以“渔文化”为例,探讨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文化建设的思与行。

一、分析幼儿园主题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幼儿园主题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文化建设能凸显校园特色,提高办园质量。当前,很多幼儿园在建设本园的文化课程时方向不明确,以偏概全地凸显某一部分内容,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幼儿园主题文化建设偏离学校校情。幼儿园应基于学校校情和幼儿未来发展的需要来建设主题文化。每一所幼儿园的办园情况、教师队伍、地域情况都各有不同,应立足于学园实践情况来建设主题文化,分析幼儿园办园思想及课程理念,寻求适宜文化,建设具有本园特色及思想的主题文化,以凸显办园特色。

二是幼儿园主题文化教育活动的核心方向偏离以儿童为本的核心。主要原因是作为课程文化建设者的教师,在应用本土文化资源时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教师的知识经验不足,无法根据班级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开展适宜儿童的多样化活动的能力有待提升。如教师对渔文化的传承意义不了解,对家乡渔文化的知识了解不够,挖掘各种渔文化资源构建主题课程的实施能力不强;充分挖掘渔文化教育活动的价值,为幼儿提供多元有益活动的实施能力有待提高,建设课程的能力有待提升。

二、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其传承、变迁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将这些内容融入幼儿园主题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幼儿园的内涵发展,并提高办园质量。渔文化是民族传统和当地生活方式的象征,是连接人类和海洋情感的精神纽带和重要桥梁。渔文化既包括捕鱼劳作、民宿美食、科普教育、开渔节、休渔节等物质文化,又包括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勇于进取、海纳百川的精神文化。因此,挖掘渔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幼儿园尊重幼儿天性,创设贴近幼儿生活、融合本土文化的课程环境,在多元的活动中支持幼儿探索、实践,培养幼儿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提升幼儿的文化自信,达成教育培养的目标。

(一)以美育人,创设主题文化育人环境

环境深刻影响人们的感受、思维和行为,甚至影响生活的质量。在实践过程中,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创设多元有趣的环境,能满足幼儿在游戏、探索、体验的学习需求,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

幼儿园可创设“蓝色海洋”文化梯,融入海底生物标本,展示家乡人文风景,创造幼儿游戏情境,引导幼儿感受家乡文化美。在班级、走廊、户外游戏场地,设置“梦幻造船厂”“畅享沙水区”“渔港风情园”等游戏区域,并提供丰富的游戏活动材料,让幼儿参与环境的探索、设计与改造。在楼道里创设渔文化主题环境,引导幼儿参与布置“缤纷海洋”“美丽的海底世界”等主题墙饰,以制作贝壳拼贴画、蟹壳装饰画、彩沙画等形式,打造丰富有趣的海洋环境,感受创造美的乐趣。在角色室中创设渔港烧烤摊位,幼儿亲身尝试挖海螺、洗紫菜、当渔家老板等,在浓厚的海洋风情中尽情游戏。巧用本土资源,让幼儿、家长参与收集:捕鱼的渔网、晒紫菜的竹匾等本土材料,引导幼儿制作精美的渔船;选用生活中的渔网、浮标、贝壳、斗笠等物品做成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体验渔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之心。

(二)追随幼儿兴趣,多渠道实施主题文化课程。

关注儿童生活环境,追随幼儿兴趣,更易于引发儿童共鸣,有助于新经验的获得。借助当地丰富的乡土资源,能增强幼儿的归属感,提升其自豪感,多渠道实施能让幼儿在主题课程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课程文化的积极建设者、缔造者。课程文化和制度建设应以教师作为主体,动员各方力量来积极参与其中。笔者所在幼儿园加强课程理论学习,更新教师的课程理念,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更新教师课程设计理念,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如开展“如何利用本土化资源进行班级环境的创设”“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本土化课程资源的挖掘与梳理”等园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反思如何根据幼儿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完善课程体系。二是提供多元支架,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组织教师走进社区,实地了解渔文化,邀请渔文化博物馆馆长来园介绍开渔节、休渔节等节日的习俗,提升教师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力;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围绕本土化教育资源进行课程设计与讨论,深入社区、家庭、自然环境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课程开发提供素材;开展相关主题课程故事分享活动、课程活动比赛活动,不断推进课程开展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反思,以儿童为本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完善课程体系;在优化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提升教师实施传统文化的能力水平。

(三)以儿童为本位,深化主题活动课程实施。

幼儿园应主张带给幼儿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提倡课程所带给幼儿的经验是充实的,关注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本土资源,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活教材。开展课程时可精心梳理渔文化资源,以海洋生物、海港风光、渔家风情等为主线资源构建主题文化课程,将生成活动与预设活动相结合,培养儿童“亲海”“爱海”“知海”“护海”的总目标,基于儿童以生成活动与活动导向为主,强调追随幼儿的兴趣、走向问题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融入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在活动初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课程前审议把握方向、中期课程的活动推进与深化、后期的经验整合与提升开展课程活动。实践中坚持“儿童为本”的理念作为课程规划的核心,各种活动的搭配和顺序应以幼儿现有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的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现实反应为参照。活动中生成“我家住在大海边”“家乡的船”“我爱大海”等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家乡丰富的资源,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感受海洋游戏活动的乐趣。

(四)开展多彩拓展活动,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应以自然为前提,以生活为基础,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乐趣。石狮市锦尚镇以海为生、与渔为业,独特的渔文化是人们从事渔业生产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为了丰富幼儿知识,开展多彩拓展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例如结合春游、秋游,走进“石狮黄金海岸之海底世界”“渔船博物馆”“海产品冷冻厂”等景点;结合一年一度的开渔节、休渔节引导幼儿理解节日赋予的特殊意义,让幼儿知道应感恩海洋、保护海洋,参与开渔节的节日表演,共同祝福以海为田的渔民出海能一帆风顺;和幼儿走进渔村码头实地体验渔民的劳作方式,实地感受捕鱼、运鱼、卖鱼的生活方式,亲身体验渔民劳作的辛苦。开展园本节日“夏之海”——“清新海洋节”,以海洋文化为载体,创设海洋主题手工创作、海洋探险游戏、海洋科学实验探索、水枪大作战、环保时装秀、邀请渔民入园讲课、海边净摊等活动,为幼儿搭建探索海洋、亲近自然生态的平台,感受大海的魅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在主题文化游戏区中学习传统文化。

区域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将渔文化主题目标融入区域活动中,有目的地创设与主题相关联的区域活动。活动中重视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融合,在游戏观察中发现他们的关注点,投放适宜材料,基于儿童的学习方式,让幼儿通过看、听、触摸、参与等一系列行动,感知游戏,促进幼儿发展。

一是设置本土化主题区域内容,体验渔文化的独特。在开展渔文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开展主题区域活动,投放适宜材料,挖掘各区域的教育价值,多维度发展幼儿的能力。如在美工区中投放本土生活化材料,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美术活动,投放贝壳制作风铃、鹅卵石彩绘小鱼、创意沙画、制作渔船等;在户外运动区和幼儿一同生成抓螃蟹”“渔网脱险”“小海龟奇遇记”等体育游戏,发展了幼儿体能。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探索生活。活动中幼儿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发现,与老师、同伴进行交流,在游戏中表达和传承家乡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是巧用本土自然材料,激发幼儿参与渔文化活动的兴趣。生活化、本土化的材料对幼儿来说是熟悉的、具体形象的,能激发幼儿参与乐趣。在生活里带领全园幼儿一同收集各种海螺、晒紫菜的竹匾、石头、贝壳、树枝、渔网、纸箱等自然物来打造共享百宝箱,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游戏需求,从百宝箱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游戏。幼儿能运用彩泥、石头、渔网、树叶等进行美术创造;在开展主题活动《家乡的船》活动中,幼儿探索“沉与浮”,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深入探索“浮”的原理。收集海螺玩“挖螺小能手”的游戏,发展小肌肉的灵活性;提供紫菜,创设洗紫菜、晒紫菜、卖紫菜等游戏体验渔民的劳作方式;利用各种贝壳创设触摸墙感知色彩及形状质感。多元生活化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持续探究、不断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以及亲自体验来获取经验的需求。

(六)共享户外情境式游戏区,习得传统文化。

情境游戏不仅给幼儿提供了游戏的体验,而且是幼儿获取直接经验的最佳手段。为了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促进幼儿能力提升,结合幼儿园户外场地现状,创设情境式游戏场地:“渔港码头”“海产品冷冻厂”“锦江海岸线”“渔港大排档”等场地,开展户外自主游戏,推进不同游戏区之间的互动与交往,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渔民劳作的辛苦,感受渔民勇敢、拼搏、协作的精神。

一是在“渔港码头”体验渔民劳作乐趣。收集渔网、鱼筐、扁担、杆秤、冰盘等渔民日常劳作时用具,开展“捕鱼”“运鱼”“称鱼”“卖鱼”等游戏,让幼儿在体验中感知劳动人民的辛苦,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是在“海产品冷冻厂”再现渔民生活智慧。幼儿在“冷冻厂”进行分工合作,制作游戏方案,商量分工职责,如有的为鱼分类、有的为鱼设计包装袋,有的加工制作鱼干、有的包装派送;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设计分工,一同协商解决问题,并能为“海产品”设计广告语,将产品销售到“渔港小酒家”,不断丰富游戏内容,促进幼幼互动与成长,体验渔民劳动致富的聪明智慧。

三是在“渔港大排挡”自主游戏创造。幼儿在“大排档”中,当小厨师开发各种菜品,用各种游戏材料,创作出“海鲜美食”;服务员会向客人介绍各种美味的美食,客人可以一边用餐一边欣赏表演“咱厝戏台”。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出谋划策将“大排挡”经营好,开展送餐、外卖服务、节假日打折等游戏,提升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开展“我是小导游”活动,介绍家乡美景,感受家乡的美丽。

(七)携手家庭社区,提升主题文化育人成效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利用期初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课程总思路,通过对话的形式,调动家长参与课程建构的积极性。加强家园合作,开展家长助教活动,如邀请渔民家长来园为幼儿讲述捕鱼的经历,来园为幼儿制作海鲜美食、帮助幼儿学会挖海螺、晒紫菜等技能;让家长在家引导幼儿认识海鲜、做海鲜、品海鲜;和幼儿一同参加开渔节、休渔节等活动,并将相关过程用拍照或录像等形式记录下来,并在班级群进行分享,感受参与体验的乐趣。挖掘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到海洋实践展厅,参观石狮市海洋生物科技园、参观跳跳鱼等养殖基地,让幼儿在社区和大自然的“活课堂”中获得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在游戏活动中促进亲子交流,提升渔文化主题的育人成效。

三、结语

总之,渔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渔文化的融入夯实了幼儿园主题文化内涵,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亲近海洋、了解海洋、爱护海洋,激发幼儿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园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基于儿童的视角构建园本课程,积极探索和总结适宜的游戏活动方式,开展传统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实现幼儿多元化发展。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常规课题“挖掘本土化教育资源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XQ23-04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