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

2024-12-18杨捷

家长·下 2024年11期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建构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实现语言素养、思维能力、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提升。在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综合性地适应其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本文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其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成为当前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积累、审美品位、价值判断、责任担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系统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内涵,使其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科学设计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文本探究中不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最后,教师还能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在持续的阅读实践中建构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深刻认识,进而培养其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的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对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和灵活性都有积极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内容,帮助其在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性思维,提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能力,使其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策略,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多样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系和迁移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开放、灵活、创新的思维品质,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教师还能通过设计有效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质疑、推理和论证等思维训练,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良好品质,进而培养其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建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建构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具有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优秀文本,帮助其在语言感受、品味和积累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进而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使其能掌握丰富、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为今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多层次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其能根据不同的交际情境和对象,恰当地选择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培养得体、有效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还能通过开展长期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在文本感悟和语言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出规范、准确、得体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高尚情操,为传承和发展中华语言文化做出贡献。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优化课前预习,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前预习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在课前,通过精心设计预习任务单、制定有针对性的导学要求、创设预习情境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对文本的初步阅读和理解,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能力,包括初读感知、复读品味、精读探究等层次性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掌握预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标注、关键词句划线、文本批注等具体技能,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设计层次分明、难度适中的预习任务,通过设置预习问题清单、制作预习导学案、布置预习探究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尝试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主阅读能力的持续提升。

例如。笔者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重点关注学生对文本意境的感知和理解,特别是在课前预习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上做了细致的探索和尝试,通过精心设计“园子印象收集单”这一预习工具,引导学生在课前深入感知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意境。首先,笔者设计了“园子四宝”收集任务,要求学生在初读文本时,用不同颜色的铅笔标注出园子里的动物(如蜂子、蝴蝶、蜻蜓、蚂蚱等)、植物(如花、谷子、黄瓜、倭瓜等)、人物(祖父和“我”)以及环境描写(如阳光、白云、蓝天等),并在“印象收集单”上分类整理;其次,笔者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在收集单的特定区域绘制出自己心目中的“园子地图”,并将文本中零散的意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图景,帮助学生在视觉层面建构对文本场景的整体认知;最后,笔者还在收集单上预设了“我的发现与疑问”栏目,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困惑,为后续的课堂教学互动做好准备,通过这种细致的预习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深度思考意识

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方面能发挥出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深入文本、探究文本,实现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深度理解和把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和启发性,避免简单的封闭式提问,而是通过设置富有探究价值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将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相结合,通过设置与文本主题相关的现实情境、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细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价值建构。

比如,笔者在教学《军神》一课时,重点关注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特别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设置“七十二刀背后的秘密”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刘伯承将军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首先,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七十二”这个数字,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这个数字的认识,当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时,笔者紧接着出示了课文中“七十二刀”的片段,并设置了“为什么刘伯承将军能够准确地数出这七十二刀?”这一深层次问题;其次,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这体现了将军超强的意志力,有的学生认为这显示了将军清醒的头脑,还有的学生发现这暗示了将军的军事才能;最后,笔者通过“如果是你,你能像刘伯承将军一样在手术时保持清醒并数清每一刀吗?”这样的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形象背后的精神品质,由此引发全班同学对革命军人意志品质的深入探讨。

(三)丰富阅读方式,提升理解鉴赏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读、情境体验、比较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元阅读策略的能力,包括朗读感悟、默读思考、略读速览、精读分析等不同层次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师还需要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科学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默读中把握文章的层次,在略读中获取关键信息,在精读中深入理解文本,从而实现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

笔者在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重点关注学生对文章细节描写的感知和理解情况,特别是在阅读方式的设计上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通过设计“导播式朗读”这一特色阅读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感受开国大典的庄严与震撼:首先,笔者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分别担任“画面播报员”“声音播报员”和“情感播报员”,其中“画面播报员”负责朗读文中的场景描写(如“广场呈丁字形”“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等),“声音播报员”负责朗读文中的声音描写(如“掌声”“欢呼声”“炮声”等),“情感播报员”负责朗读文中的情感描写(r2XEuujNqHwT//17Tgek9g==如“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等);其次,在正式朗读前,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照片,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场景的直观认知,并引导各组学生圈画出自己需要朗读的句子,明确朗读时的重点和情感表达要求;最后,在师生配合下开展“导播式朗读”,笔者作为总导播,通过手势示意不同小组的朗读时机,让三组学生的朗读声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开国大典的历史场景,使学生在多维度的朗读体验中深切感受到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庄严与震撼。

(四)强化小组活动,培养交流探讨能力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小组活动在培养学生交流探讨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并在教学中通过科学设计小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创设积极有效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倾听、表达和思考。教师要注重小组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合理分组、明确任务、规范流程及时点评等关键环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得到充分参与和锻炼的机会,从而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的小组活动任务,通过设置讨论话题、创设交流情境、引导互动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和合作中实现知识的共建和能力的提升。

例如,笔者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重点关注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在小组活动环节的设计上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通过设计“小记者采访会”这一特色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邱少云烈士的英雄事迹。首先,笔者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采访小组,每组设置不同的采访角色和任务,第一组扮演军事记者,负责询问战斗背景和具体经过;第二组扮演心理记者,重点关注邱少云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第三组扮演同伴记者,采访“我”对战友邱少云的回忆和感受;第四组扮演评论记者,对邱少云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入分析。其次,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391高地战斗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战斗场景,并引导各组学生在课文中标注与自己采访任务相关的关键信息,准备采访提纲,最后,在全班“新闻发布会”环节中,笔者担任主持人,组织各组记者轮流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邱少云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这种生动的小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交流探讨能力。

(五)完善评价反馈,促进阅读能力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评价反馈中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采取科学和有效的评价方式,通过对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的合理运用,确保评价过程客观公正,从而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案,通过设置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完善反馈机制等举措,让评价真正成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笔者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重点关注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特别是在课堂评价环节设计“感悟卡片接力”这一创新性评价方式。首先,笔者设计了“老班长的精神品质探寻卡”,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体现老班长精神品质的细节描写,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其所体现的品质,例如“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体现了老班长的革命精神、“不让战友知道自己吃鱼骨头”体现了老班长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笔者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感悟卡片接力”活动,每位学生依次朗读自己发现的细节和感悟,其他同学根据评价标准(包括细节是否准确、概括是否恰当、表达是否清晰等)进行评价和补充;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将所有的感悟卡片整理成“金色品质之花”,并在班级展示墙上展示,通过这种生动的评价方式,不仅检验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还深化了他们对革命精神的认识和感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认识其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并采取优化课前预习、创设问题情境、丰富阅读方式、强化小组活动和完善评价反馈等有效策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深度思考、积极交流,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