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开展策略
2024-12-18熊丽梅
作为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课标会随着人才需求和教育要求的变化而变化。每一次对课标的修改,都能为课程教学指引方向。现阶段的新课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出发,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改革提供了理念参考与方法建议。语文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对语文教学的有效优化和科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以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为导向,以大单元为载体,站在整体视角下开展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本文主要围绕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展开,介绍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和基于大单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流程后,探究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两大基础模块之一,以文本载体,注重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阅读能力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后期教育影响的主要是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效性、效率以及学生对阅读素材的选择。本着教会学生有效阅读和保障学生能从阅读中取得收获的目的,小学教师开展的教学要避免出现“为读而读”的问题,即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需要透过表象去看本质。但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而言,“为读而读”的现象仍然存在,且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化和空洞化
语文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教育的重头戏,阅读也从来都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构成,在这种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关语文阅读的教学也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这条固定模式在为教师教学提供经验的同时,也对教师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限制,甚至直接导致教学形式化和空洞化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读”上,着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默读、朗读或诵读等,并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纠正其发音,但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深层含义这件事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二)任务化和流程化
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了量和质的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课内外的优秀文章和优秀文学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积累足够多的阅读量,又要建构起更完善的阅读思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加快阅读教学的速度,以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这样虽然也能完成“量”的要求,但很难达到“质”的标准。这种赶进度、求速度、为阅读而阅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压缩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整体的教学过程也变得任务化和流程化,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单一化和模板化
小学阶段的阅读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课内阅读,另一种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对教材课文的阅读,对教材课文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方式。另一种是课外阅读,包括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后引导学生进行的阅读和学生自选书籍的阅读。学生如果想要达成新课标中的阅读量要求,那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就都不能少。但从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看,相当一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都不够重视对课文文章或书籍的阅读,整体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单一化和模板化的问题。
二、基于大单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流程
以单元为单位,以大单元为载体是大单元教学最主要的特征。在大单元的基本框架下,目标、任务、活动和评价这四个常规教学元素有着重要意义,能直接影响大单元教学的质量、效果和有效性。在基于大单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在确立了大单元的教学框架后,逐步完成单元学习目标的确立、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单元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单元评价指标的制定,为大单元视角下的阅读教学打好基础,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一)确立单元学习目标
目标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起到导向的作用。目标也可以被看作是整个单元知识内容和核心素养的凝聚,能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基于大单元的阅读教学设计要从确立单元学习目标开始。为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参考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合理设计单元大目标和课时小目标,指引学生的阅读方向。
(二)设计单元学习任务
问题与任务是大单元教学中最主要的驱动力量,能驱动并引导学生完成有效、高效的阅读。基于小学生思维发展、认知发展和能力发展的局限,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和设计任务能最大化地发挥出大单元教学的作用与价值,助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因此,在确立单元学习目标后,教师要从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导向性的单元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围绕着既定的任务来展开阅读和思考。
(三)组织单元探究活动
与传统的课时教学相比,大单元教学除了将阅读教学的单位从课时扩展为单元,还进一步地提升了阅读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同时突破了传统单篇短章式阅读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储备和实现自我提升的机会。而要想最大化发挥出大单元教学的作用与价值,从根本上提升大单元阅读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在完成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学习任务的设计后,立足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组织单元探究类的实践活动。
(四)制定单元评价指标
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能引导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教学、学习进行反思与总结。评价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和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性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新课标提出并落实以后,评价在完整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本着全面、准确评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结合大单元教学的系统性、结构化特征和学生在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合理制定单元评价指标,以整体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
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一,也是能满足新课标要求,助力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潮流,能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和储备型人才。随着新课标的落实与推广,大单元教学逐渐被引入各个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对新课标下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大单元理念的践行要遵循特定的规律和逻辑,先从文章共性中提炼大单元阅读教学主线,再从文章主旨中提炼大单元阅读教学目标,之后从文本逻辑中提炼大单元阅读教学任务,最后从文本要素中提炼大单元阅读评价体系。
(一)概括文章共性,确定大单元阅读教学主线
语文阅读的大单元很多时候都是由存在共性的多篇阅读文本组成,在大单元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要求下,为将单元内的多文本紧密联系到一起,教师就需要从文章的共性出发,结合实际的文本内容来完成的教学内容的概括,再从共性中提炼出大单元阅读教学的主线。大多数时候,大单元阅读教学的主线都是文章的主题或体裁,同一主题的文章可以被联系到一起开展教学,同一体裁的文章也可以被联系到一起开展教学,同一作者的文章也可以被联系到一起开展教学。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两篇课文《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为例,从这一单元的导语“处处留心皆学问”中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围绕着“观察”建构起来的单元。《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这两篇课文本质上都是观察笔记,只不过前者是带有说明意味的观察日记,后者是带有记叙意味的观察日记。那么在大单元视角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人文主题作为主线,在“科学观察”这一人文主题下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这两篇有着不同特性的观察笔记。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抓住两篇课文的说明属性和记叙属性,完成通读后再分析与总结两篇文章在结构设置、语言使用方面存在的共性和特性。
(二)概括文章主旨,确定大单元阅读教学目标
作为一种有结构化属性的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的结构化特征在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等。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能进一步地强化课程知识间的内在关联,结构化的教学目标能够明确大单元教学的逻辑主线,结构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推动学生逐步的学习和发展。那么,在新课标下开展大单元阅读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先完成对文章主旨的概括,再结合文章的主旨,确定大单元阅读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更明确的方向。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书籍《十万个为什么》为例,非多文本阅读的大单元阅读教学通常指向整本书的阅读,即教师也可以围绕“一本完整的书”来建构大单元和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概括一本书的主旨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与简单,在写作的中心主题中就蕴藏着书籍内容的主旨。《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由许多妙趣横生的知识问题构成的书籍,其中融合了包括宇宙、地球、自然、社会、科学、历史等在内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内容,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知识世界。那么,在围绕这本书开展的大单元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大单元阅读教学的目标确立为:阅读书籍,完成对书中知识问题的分类和梳理。
(三)梳理文本逻辑,确定大单元阅读教学任务
受限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小学阶段开展大单元阅读教学时的教学任务需要站在两个视角下进行设计,一是站在单元整体视角下设计单元大任务,二是站在具体课时视角下设计课时小任务,小任务之间衔接的有效性决定着小学生单元阅读的流畅性和逻辑性。在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YnkB1x4MotXN6CP67huvXg==过程中,单元大任务的完成进度也能实现逐步的增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标下开展大单元阅读教学时,就要先梳理文本逻辑,以确定大单元阅读教学任务。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两篇课文《太阳》《松鼠》和两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为例,该单元是一个说明文的习作单元,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的体裁都是说明文,因此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时可以选择文体作为大单元教学的主线。在设计大单元阅读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站在读写结合的视角下思考问题,借任务来驱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结构和说明方法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积累更多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推动阅读向写作的延伸,为学生提升说明文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与提供助力。而解构阅读文本、积累说明文写作技巧就可以是该单元的大任务,大任务之下可以是分析具体文章的小任务,像是“阅读课文,总结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或者是“阅读课文,总结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提炼文本要素,确定大单元阅读评价体系
大单元框架下的教学评价需要具备分层性、全面性、多样性和准确性的特性,以便于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帮助教师形成对学生水平、能力和需求的清晰认知。对此,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之前,小学语文教师要落实对大单元教学评价的设计,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模式和评价策略等。只有先建构起完整、完善的大单元阅读评价体系,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反馈。
具体到实践中,教师需要站在整体视角下提炼大单元中各阅读素材的文本要素,找准不同文本的内容特征、结构特征和阅读需求。之后,教师可以参考大单元中阅读素材的文本要素来确定评价标准,将学生在大单元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表现、思维状态、表达意愿、观点价值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级,以充当评价标准。教师还要转化评价思维,将学生也看作评价主体,在师生双主体的主导下,采用更加多元的评价手段来落实教师的综评和学生的自评、互评。同时教师还可以借激励性评价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反思性的评价来指出学生的问题和不足,让评价结果为优化教学模式提供有效的参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单元教学是一种能满足现阶段育人需求和需要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对比传统教学而言,有着内容丰富但不繁杂、程度深但不偏离主线的基本特征。站在大单元视角下对教学主体、学习过程、学习环境、知识资源等重要元素进行有机整合,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但小学语文教师要想通过开展大单元教学的方式来完成对课堂教学的优化,就需要明确阅读教学的核心本质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追求。教师需要站在整体视角下系统规划阅读素材和阅读教学活动,尽可能地提升阅读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为大单元视角下学生阅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