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2024-12-18纳小芹

家长·下 2024年11期

地理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具有抽象且知识面广的基本属性,对学生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重要作用。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逐步贯彻与落实,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下的教育需求,也无法满足初中阶段学生成长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以后,提倡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初中地理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思维,能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在新理念下将新思想和新结果引入实际课堂,为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奠定基础。

一、探究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足以证明兴趣在学习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一次次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地理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讲解知识,而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自主学习与探索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新课程改革以后,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能鞭策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地理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场景,让学生能在直观的视觉体验中感受地理的魅力。也能让地理教师认识到发挥学生在地理课堂中主体作用的重要性,从而摒弃传统“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理念,将地理课堂交给学生,这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二)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发展

新课程改革以后,提倡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改革与创新两大基本要素实施教学,设计更符合当前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需求的针对性教学策略,以实现地理教学的高效性,推动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面临升学压力,地理作为高考必考科目,在升学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经常以传统经验和教条式的教学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需求和成长需要,也很少考虑新的教学环境下对传统教学模式及策略进行改革优化。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能指导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点。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让初中地理教学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学习需求。

二、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匮乏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然而,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匮乏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理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且涉及面广,难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以贯之地延续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佳,阻碍了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地理课堂氛围不足

课堂氛围也是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良好的课堂氛围往往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然而,就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占据着课堂主导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教师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为学生留出思考、分析、讨论和探究地理知识的机会与空间,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趋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深度思考,进而导致地理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也降低了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

(三)教学生活元素欠缺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引入生活元素,促进教学与实际的联系,不仅能优化教学模式,还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其具备抽象和涉及面广的基本属性,一旦地理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便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从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学缺乏生活元素的渗透,是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地理教学显得孤立无援,对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极为不利。

(四)地理核心素养薄弱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学科也将学生的培养目标从“三维”升级到了“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实情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地理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便成了学习的机器,很难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做好课前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初中地理教学而言,也是如此。课前导入就好比课堂这趟列车的车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培养,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前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感,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与探究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时,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知识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引导:“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它滋养着万物,维系着地球的生态平衡。有没有同学了解我们中国的水资源分布、时间变化、空间变化和年际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假如水资源短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保护中国的水资源呢?”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水资源有初步了解,知道水资源占地球总面积的71%,但是对中国水资源具体部分、时间变化、空间变化和年际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了解,同时对水资源短缺现象的应对方法和保护水资源等方面不够了解。因此,待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便会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热情,并迫不及待地在课堂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各自的想法和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因此水资源分布现状南多北少,有的学生认为是北多南少,甚至有的学生提出了东多西少的观点。在学生讨论兴趣浓烈之际,教师开始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中国水资源知识内容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整体教学质量。

(二)依托媒体作用,提升学习乐趣

新课程改革以后,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改革与创新两大基本要素来实施教学,体现地理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与地理教学的结合,能通过多媒体上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资源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现象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不仅增进了地理课堂趣味性,而且能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深度学习。

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与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和地理意义。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配合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实施教学,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围绕自身轴旋转以及围绕太阳公转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视觉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具吸引力。在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状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所引发的地理现象,从而引出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概念。当然,为了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这一现象的了解,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地球在不同纬度上的太阳高度角变化图,以及不同季节的昼夜长度变化图。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对太阳辐射分布的影响,让学生在享受视觉盛宴的作用下便能学习与了解地理知识,不仅能让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容易,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式相比于以往教学中教师口头讲述的方式而言,更有利于增进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掌握《地球的运动》这一课的核心知识,实现地理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百利而无一害。

(三)结合生活实际,促进知识理解

地理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和日常现象相结合,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贯彻与落实,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鼓励学生通过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高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

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以及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在学习完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这节课的内容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为主题的活动。如,让学生以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绘制自己家的地理位置图,标注出家庭所在地的经纬度,并解释为什么这个地点会有这样的地理位置。或者让学生借助地球仪标注所在城市和教师指定城市的经纬坐标。教师也可以说出某一地区的名字,并鼓励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区的经纬坐标,通过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不仅能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课堂变得丰富多元,还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在不断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

(四)鼓励互动交流,提升地理素养

传统的地理课堂多以教师单一化的讲解为主,没有给学生在课堂中留出思考、分析和讨论地理知识的时间,阻碍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沟通互动,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也能在交流互动的作用下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这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北京市的建设特征与建设成就》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运用地图归纳北京市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描述北京市的城市职能,举例说明北京市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就,使学生形成认识北京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学习完本节课内容知识以后,教师可以摒弃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课堂中的指导作用。为了强化学生对北京城市规划实际情况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课件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北京城市规划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地理角度讨论北京的城市规划、北京的环境保护等问题,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就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小组成员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这样学生不仅能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能对他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或补充。如,有的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认为要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进行城市规划,有的学生认为要在结合地理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规划,无论学生提出怎样的想法和观点,都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观念等地理综合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也无法满足初中阶段学习需求和成长需要。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优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设计创新满足当前教学现状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从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当然,除了上述几点教学策略以外,在实际教学中应围绕新课程改革标准,设计出符合初中不同年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才能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