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问题情境创设

2024-12-18秦寒梅

家长·下 2024年11期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和“情境”的有机结合,教师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背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材中蕴藏着多种多样的生活常识。“生活教育”理念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是强调教育要将生活、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进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经历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中的重要性,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手脑结合探索知识,以实现学生从生活经验分析到生物学知识解读的转变,进而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创设的素材绝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学生应当在持续性社会活动与课本知识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发展其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达到真正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将生活教育与生物学问题情景交融具有理论的可融合性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可行性。为此,本文受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启发,对高中生物课堂问题情境创设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

一、高中生物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现状

(一)重知识、轻能力现状未改观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尽管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经历的重要性,然而受高考压力和升学率的影响,部分教师的课堂仍以知识为导向,过分强调生物学概念的记忆和生物学规律的掌握,满堂讲授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此外,学生虽然记住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经验。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也得不到充分发展。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固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其生活经验常与教学脱节,导致学生生活经验无法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二)问题情境创设趋于形式化

为了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开始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但受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所限,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情境创设较为陈旧与凌乱,或设置的问题情境与课堂教学相关度不高,意境较浅,无法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兴趣点,不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是有一些教师过于注重问题情境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其教育性和科学性,导致问题情境的创设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从而迫使问题情境创设停滞于形式化水平。这使得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时感到困惑或无趣,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

在生物学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只有问题和情境高度匹配,才能发挥问题情境的最大价值。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深入理解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之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真正发挥问题情境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价值。

二、高中生物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将情境创设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怎样的生活就受怎样的教育,在生活中开展科学教育是最佳路径。”生物学教学强调“求真”,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作为切入点,将学生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不仅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而且贴近学生的“兴奋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升其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需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挖掘他们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问题。通过将这些现象和问题融入课堂教学,创设出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同时构建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生物学的奥秘,也能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从生活走进生物学,再从生物学走进生活”。

例如:在讲述《体温调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都有过高烧的经历,当你发烧时,你是选择哪种方式降温的?”一些学生选择盖厚被子,出一身汗;其他一些学生通过用温水擦拭身体等物理方式降温,多喝热水。

在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做出相应选择后,继续提问学生:“退烧到底是“捂”好?还是“散”好?”进而引入本节内容。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传统的退烧方法和现代医学理念进行对比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人体在发烧时的生理机制以及有效的降温策略。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亦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又如,在讲述《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加酶洗衣粉图片,提醒学生注意加酶洗衣粉使用的注意事项,提问学生:“酶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此洗衣粉不可以用于洗丝织品?加酶洗衣粉的使用为什么要标注温度?”这样的情境既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酶的作用和特性。

通过创设高度真实化、生活化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生物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常识,也促进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在情境的创设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利用熟悉的情境进行情境创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教育教学过程变得高度有效。

(二)引入社会热点,将情境创设广阔化

社会热点是指近期的、涉及范围广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或话题。学生总是对身边的热点事件充满好奇心,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将生物学课堂与社会热点事件联系,加强生物课堂与社会的连接,真正做到“在社会中教,在社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讲解《体温调节》时,教师还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以夏季因天气炎热,多人患“热射病”进ICU的视频为导入提问学生:“什么是热射病?为什么高温天气会引起热射病?热射病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为何会受到如此大的影响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正常人的体温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体温调节的过程是怎样的?”进而引入体温调节内容授课。

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视频中的具体情境引导到生物学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并尝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出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还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夏季高温天气下的防暑降温问题,体现了生活教育的理念。

又如,在学习《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时,可以播放相关的社会热点视频,向学生提问:“DNA鉴定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何应用?进而过渡什么是核酸?核酸有何作用?”引入本节主题。

通过像这种结合社会热点、设置系列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分析社会热点事件或话题中的生物学问题,帮助他们理解生物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和价值。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关注点,还可以通过将生活和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扩展课本知识与生活实事的联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汲取研究成果,将情境创设科学化

从古至今,无论是生物学科学史,还是最新的科研成果,都是生物学情境创设的有效资源。如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究历程、酶本质的探究历程、基因编辑技术、器官移植及全球环境现状等。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当前的研究进展,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前辈们奠定的基础上不断探究、挖掘新知,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讲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时,首先,教师提供书本科学史情境素材,沿着历史路线将核心概念串联,如讲述欧文顿实验,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构成的,提问学生:“细胞膜只有脂质吗?他们是怎么排列的?”

其次,引入戈特、格伦德尔实验和丹尼利、戴维森实验,证明了脂质呈双分子层排布且细胞膜中还含有蛋白质。继续讲述罗伯特森的实验,描述细胞膜为静态的结构。最后引入辛格和尼克尔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结构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通过以上措施,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实验内容,并在问题分析中,让学生体会科学重视实证与逻辑推理,理解科学本质。

又如,讲解《体细胞核移植》时,结合我国科学家历时5年的研究成果“中中”和“华华”。播放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视频,向学生提出问题:“‘中中’和‘华华’是如何克隆出来的?为什么克隆猴的诞生能轰动世界呢?”通过此实例进行情境创设,旨在引领学生关注科研领域的最新动态,深刻体会体细胞克隆技术的艰辛与不易。同时,通过强调我国科学家在研究之路上的艰辛与坚持的精神,进一步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运用实验操作,将情境创设具体化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结合实验,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良好方式。与其他情境创设方法相比,利用实验进行情境创设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给予学生鲜活的学习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真正体现“教学过程重实践”。

在讲述《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花生糖浆、牛奶、梨汁等实验材料,但由于标签脱落,无法用肉眼区分,以此提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对以上材料进行鉴定?”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引导学生回顾、归纳鉴定其原理。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们亲手操作,亲眼观察,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深化了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又如在学习“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实验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两支试管添加的淀粉和蔗糖的量要相等?为什么两支试管要在37℃下保温5分钟?两支试管分别有什么现象?进一步说明酶具有什么特性?能否将该实验中用的斐林试剂改换成碘液?”这些实验操作不仅可以将情境创设具体化,还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增强;另一方面,学生的学科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这些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和科学本质的理解,还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生物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并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受益终身。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认识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面对这些挑战,首先,教师需要确保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设置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要与生活、教学紧密联系,并且根据学生学情,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成为做课堂的主人。其次,教师应树立知识和能力同等重要的意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应该使情境创设多样化,长期单一的情境学生会觉得乏味,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做实验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