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之径

2024-12-18黄远至

家长·下 2024年11期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聚焦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文围绕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及意义展开,目的是通过研究找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策略,采用的方法包括分析相关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案例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的调研等。结论表明,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助于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在初中教学中得到了深度推广。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其与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因而跨学科主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概念与教学价值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策略。

一、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概念

在20世纪,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概念就已经提出并应用。一些学者认为,跨学科学习是基于一定的学科意识,运用两种或以上的学科知识构建学习主题,并沿着科学性的探究方向进行学习,从而实现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历史跨学科主题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建学习情境,并促使学生在学科探究中掌握更多的历史学习方法,以达到提高学习能力与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对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而言,学习主题的制定是关键,需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与延伸性,使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得到良好的融合,推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

二、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

在初中学段,历史学科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对课本上历史人物相关事迹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在学习中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还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概括来说,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实现各学科之间的有效联动,更能发挥各学科协同育人的关键功能,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有助于推动学生时空观念的养成

历史的学习是对时代更替、各个时空中人物思想与历史事件的综合性探究,其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合跨学科主题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并且可以从各类历史事件中获得对现今生活与工作的启发。

(三)助力学生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阶段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一定的“整合性”与“实践性”,学生在学习中,仅凭借自身的能量,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各项知识的学习。通过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教师能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凭借成年人的相关知识储备以及思维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相鼓励,共同搭建知识网络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进步,在探索中成长。

(四)能够助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现阶段生活与学习中,各种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单一学科能完成并解决的,初中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能够将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借助“知识”这一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如此,学生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形成自身特有的思维模式,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策略

(一)结合语文学科,加深历史理解

在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观点感受历史文化与背景,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策划“从诗词中看历史”的主题探究活动,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历史的思维意识。语文学科中积攒了历朝历代的名人诗词,是对历史背景与时代文化最直观的反映,将其作为历史学习中的辅助工具,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还能拓宽其学科知识面,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该时期都有哪些有名的诗人,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代表作品等,让学生通过诗人的作品一窥唐王朝的衰落之势。以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杜甫为例,在唐朝衰亡的这段时间内,杜甫留下了多首传世名篇,以《春望》为例,“国破山河在”这一句诗对当时国家的局势进行了描写,国家危亡之际,“家”与“国”成为紧密的一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诗词,仿佛置身于公元757年安史之乱爆发之时,与诗人一同回到长安城,看到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已物是人非,顷刻间感到痛心不已。在“小人物”的视角之下,学生理解到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对底层人民最直观的影响,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封建朝代更迭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进而培养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结合音乐学科,提高学生感知力

在众多影视剧作品中,历史题材独树一帜,其音乐属性与历史事件完美融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为了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历史与音乐的感知力,教师可以在教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播放相关的音乐剧,并展示影视作品中的历史画面,加强学生的历史印象与感官触动。通过采用音乐剧进行历史教学,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有助于提高其课堂专注力,并推动其历史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音乐剧设定一些演绎任务,帮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受到较强的感官触动,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力。

例如,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够全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缺乏客观分析。教师可以将影视作品与音乐剧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促进历史与音乐实现教学融合。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时,学生对岳飞比较感兴趣,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进《满江红》音乐剧,设定“岳飞眼中的宋金历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围绕《满江红》的情节,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如岳飞、宋高宗、秦桧等,使其在演绎中,感受历史故事情节,体会岳飞的英雄事迹及其高尚情操,并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结合政治学科,拓宽学生历史思维广度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更替与政治元素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应将历史与政治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的同时,能从政治角度深入分析,逐渐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并拓宽学生历史思维的广度。

例如,在学习《元朝的统治》时,教师可以从政治元素着手,围绕“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中央政权”为探究主题,学习元朝在中原实施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这些举措带来的效果。结合其他朝代的历史经验,学生可以从政治角度对元朝的兴灭进行全面分析,并总结原因。其中,元朝设置的行省制很好地发挥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作用,缓解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也为汉人自治创造了条件,保证了一段时期的社会稳定。但由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对于农业发展并不擅长,很多方面没有实现汉化,因此逐步走向了衰落。通过加强历史与政治的融合,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方面具备了更多的视角,也了解了政治制度对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

(四)结合英语学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在近代历史的学习中,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来往次数不断增多,文化与经济也受了西方国家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教师可以将英语与历史结合起来,创建合理化的教学情境,通过播放英语歌曲、讲述英语故事,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而言,其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因而在历史与英语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中不会感到力不从心,可以在小组合作中编辑关于历史的英语小故事,并设计英语学案,提升自身历史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近代工业的兴起》时,教师可以将当时的江南制造总局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故事背景,将当时相关的英文报道进行翻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面临的困境,以及众人为近代工业的兴起所做的努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课知识编写历史剧,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以真实化的情境重温历史。在讲述我国当时的主要成就时,教师也可以制作英语学案,帮助学生从英语视角探索历史事件,感受我国的成就。

(五)结合科学学科,探索古人的历史成就

在历史长河中,古人的智慧不断显现,每个朝代都有一定的科技成果,促进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历史,促进其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科学,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的科学成就,并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在制定科学与历史相融合的学科主题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推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契机,并使其深入研究历史与科学的渊源,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例如,在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时,学生对四大发明会具备较深的印象,教师可以制定以“四大发明”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探索发明的原理,并借此体会古人的智慧,增长其文化自信心。

(六)结合美术学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极具创造力的画家以及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而且是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切入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将历史与美术融合,从美术角度对历史作品进行解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在设计教案时,历史教师可以邀请美术教师优化教案,并借助多媒体实现对美术作品动态与静态的全方位展示,提高学生对教材中美术作品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提高作品鉴赏力的同时,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风格、文化内涵与作品的历史价值也有更深入的了解,展现了美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助学作用。例如,在学习北宋历史文化时,教师可以在教案中导入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借助多媒体将其生动演绎,开展以“《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为主题的历史与美术跨学科教学。在美术鉴赏中,教师需从美术角度指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构图、人物动作、景物描绘等技法,了解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生活。在《清明上河图》中,共有814个人物,73匹牲畜,二十多辆车、轿以及29艘大小船只,这体现着汴京的繁荣。美术作品反映时代的特征,美术与历史的跨学科融合是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及审美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七)结合地理学科,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历史发展过程与地理元素变化是紧密结合的,当朝代更替时,其地理位置、地域特色、领土与主权、人口数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教师可以将地理与历史结合,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看待历史发展,对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社会现象有更充分的认知。在应用地理教学资源时,历史教师应从多角度搜集某一时期的地理元素,并做好针对性教学工作,延展学生的地理与历史学习思维。例如,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西汉时期的地图以及今天的地图,引导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走向以及途经国家,并理解这一线路开通的意义。“丝绸之路”在今天仍发挥着关键作用,是联系我国与中西方国家的纽带,而且海上丝绸之路也得到了开通,表明我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八)结合数学学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数学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两者结合,并制定相关的教学主题,将数学逻辑思维渗透于历史课堂,助力学生发展跨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实现历史与数学的结合,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第一,结合历史事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会学习战争,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双方的军事实力,教师可以将数学思维融合其中,借助历史数据,分析军队人口、经济指标等,发现战争取胜方的军事优势。在学习不同国家历史时,教师可以运用统计学知识,引导学生对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例如,分析古代罗马帝国人口变化时,结合图表展示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或减少,并探讨影响因素。第二,结合数学学科中的时间与日期知识,引导学生研究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使其对历史年代的计算具有精准的把控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时间轴,将各个朝代的更替顺序以及关键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加深学生的历史印象,使其能理解和精准计算历史事件的持续时间。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学生可以计算不同皇帝在位的时间长短,制作相应的时间轴,串联唐朝发生的大事件,实现系统性的学习。第三,融合逻辑推理知识,研究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帮助学生判断历史决策是否合理。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历史教师可以针对战争的爆发原因,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鼓励其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明确不同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实现对二战的深度学习。

通过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数学知识,学生可以有效应用和发挥数学思维,在历史学习中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同时也能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发展其跨学科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的学习是多方面的,与众多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重视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善于借助其他学科视角,推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