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习以惯之
2024-12-18张坤
近几年来,我国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学习者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较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从目前而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相关的经验,加之部分家长生活压力大,工作忙,在家庭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对教师而言,应充分发挥该课程的教育优势,积极构建家校共育模式,以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阐述了家校共育的意义;分析了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总结了当前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有效的养成方法及策略。
新时期下,家校共育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正所谓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支持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积极构建以家校共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都应共同协作,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其主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小学生习惯养成阶段是孩子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构建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能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作用,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养成。从目前来看,如何有效地做好家校共育,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家校共育的实践意义
家校共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生良好习惯有效养成的过程中构建家校共育模式,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
(一)弥补学校教育缺陷
学校教育是十分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但是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很难完全覆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之教师在学校中开展教学活动时需面对诸多学生,很难对每个学生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家长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人,可以在家里通过亲身实践、发扬家庭传统文化等方式进行补充。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价值观念,通过与学校之间的友好合作,使家庭与学校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全方位地覆盖学生的成长需求,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二)加强家庭教育效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促进孩子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由于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未能转变以及无法将重心放在家庭教育上,导致家庭教育存在一定局限性,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完善的家校共育模式,能通过学校教育的辅助,弥补和完善家庭教育的不足。家校共育的理念是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协调,在家校共育模式中,家长和教师能共同合作,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身心健康发展,以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和学校合作构建的家校共育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家庭和学校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功能,如家庭教育注重情感和人格培养,学校教育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两者有机结合,家长与教师相互合作,可以使学生在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情感体验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有效养成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通过重复和坚持,能渗透到个体的思想和行动中。小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意识正在不断形成,在此阶段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对其个人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使学生更加自律和自信,比如在生活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整理书包和个人物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整洁卫生意识和责任感。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又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对学生社会关系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是否具备社交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学习与发展。社交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习惯能反映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既影响个体,又影响他人。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他们在待人接物、与人交谈等方面更加得体,更受欢迎。比如养成分享和帮助他人的习惯,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善良和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自觉排队的习惯,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公德心。这些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在社交场合中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还能够促进他们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
三、小学生良好习惯有效养成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优质的成长环境中循序渐进地形成。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也成了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要素。以下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分析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
现阶段,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充足的教育时间,导致无法有效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时常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的习惯养成,或部分家长教育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指导。这些家庭环境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从目前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没能将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到底,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良好习惯的养成。如部分学生虽然有着较好的学习成绩,但是在为人处事、尊师重教方面有待提升;部分学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容易使学生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这些问题都是限制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因素。
四、家校共育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有效养成的方法及策略
(一)建立家校沟通机制
基于家校共育模式的小学生良好习惯有效养成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共同沟通与配合,以此保证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习惯形成,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习惯养成计划,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召开家校联合会议以及建立在线家校平台的方式实施。
从召开家校联合会议方面而言,作为一种长期且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习惯养成。在家校联合会议中,家长和教师能全面分享学生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与问题,从而共同讨论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比如教师分享学生在校园里的表现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邀请家长提出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家长也可以分享在家庭中培养良好习惯的经验和方法,与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学校和家庭中协作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例如,部分学生在上课时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主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可以在会议上分享他们在家中促进良好习惯的经验,如鼓励式教育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共同商讨并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如设立一周学习计划表、设立学习激励奖等,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建立在线家校平台方面,学校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多功能的家校沟通平台,实现家校之间的实时沟通和信息共享。通过建立在线家校平台,提供给家长和教师使用,在平台中设置学生成长档案、课程安排、成绩反馈等功能。在线家校平台还可设立专栏或论坛,由家长和教师分享教育经验或交流观点,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另外,家长和教师也能通过平台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讨论。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忘带作业、有“拖延症”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中发起讨论,邀请家长参与讨论,让家长通过留言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建议,而后,一起制定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家校之间的高效沟通和长效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二)共同制定规范准则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因此,在家校共育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可通过共同制定规范准则加以实施。主要围绕家庭和学校共同制定并实施一套规范和准则,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规定。通过明确的规定,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在实践中,家长和教师需要做好对学生的综合分析,了解学生在学校、家庭等不同场合的行为表现,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行为守则和规范,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习惯方面而言,学校可以制作与生活习惯有关的守则海报,如“清洁卫生”“规律作息”“文明礼仪”等内容,并张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如食堂、走廊、教室等,家长也可以将守则海报张贴在家中醒目的位置,以此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个人卫生;起床整理床铺,保持房间整洁;做好垃圾分类,爱护环境;尊敬师长,礼貌用语,文明待人;合理安排作业和学习时间,按时睡觉。与此同时,学校和家长应定期检查学生的表现,对照行为守则进行评估和奖惩,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制定奖惩标准和规则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家长、教师应与学生积极沟通,共同确定相应的奖励内容和惩罚方式。如此,方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规范准则的实施效果。
(三)创设良好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为进一步提高家校共育的质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与功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实践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重视良好教育环境的构建。
从学校角度来讲,学校可以围绕“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定期开展不同的主题教育,在不同的活动中创设与之相符的校园环境,比如在楼道、教室外墙等醒目处张贴习惯养成宣传标语。安排各个班级出版一期好习惯养成的黑板报,在宣传窗里公示表彰好习惯之星,宣传养成好习惯学生的优秀事迹。在教室的走廊处、楼梯间,设置一些文明礼貌、安全的警示短语,使学生在这些环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此之外,小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认知正在不断形成,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受他人行为和言语的影响,结合这一特点,教师与学生要注重言传身教,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向教师问好时,教师也应当予以回应,面带微笑,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认可与赞美,以此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能自主学习,合理安排好学习任务。从家庭的角度讲,家长作为孩子朝夕相处的主体,家长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家庭教育会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这一方面来说,家长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对于家长而言,在了解学校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要求后,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与孩子相处时,不能始终扮演父母的角色,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在此基础上,通过“朋友”的角色与孩子沟通,让他们逐步了解自身在生活、学习、行为等习惯方面的不足,并在家长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优势,让广大家长与教师相互合作,共同配合,为学生的成长以及良好习惯的有效养成构建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需要家长和教师一起协同努力。在实践中,学校应建立长效的家校沟通机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行为表现制定习惯养成规范准则,同时,教师还应在与家长的共同配合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家庭和校园中健康成长,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