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主题课堂下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2024-12-18吴辰琛

家长·下 2024年11期

本文以小学五年级上册“舐犊情深”单元为例,通过设计进阶式学习任务链,提出人文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教师通过剖析单元语文要素,结合学情设计创设情境,明确单元主题任务,引导学生探寻文本,寻找依据,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同时聚焦文本思辨点设计学习任务链,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使其全面看待问题,并培养其辩证思维;结合口语交际和习作精设实践任务,让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中,形成新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培养创造思维。通过思辨型课堂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创新型人才。

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将思维能力的培养定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辩证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观点。《礼记·中庸》道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维能力培养方式,非常符合创新型人才的科学方法论。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感性思维走向抽象、理性思维的重要发展时期,学生需在思考辨析中,全面地理解文本的目的,深入地思考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往往受限于文本内容,认为只有思维训练指向性强的课文,才能落实思维能力训练。事实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不仅要求学生能发现问题、明确立场、表达观点,解决问题,还需要教师运用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阶梯式的阅读与表达任务,在每一堂课上都能落实思维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由浅层阅读转向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辩证、创造等高阶思维,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创新型人才。

一、剖析要素,创设情境炼逻辑

语文课堂不仅需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还需要根据生活实际和单元要素,设计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的教学情境,以推动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体验。

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人文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习作:我想对你说》。以上文章蕴含了无私的母爱、深沉的父爱等不同爱的方式,表达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真挚的感情。单元语文要素要求学生能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生为本”,在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课堂氛围下,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创造性表达。教师锐化视角,剖析单元要素中的思维培养的目标。第一,学生从场景细节体会感情,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可培养逻辑思维;第二,对比分析、转换角度深入思考文本可培养辩证思维;第三,结合生活实际产生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感受即培养创造思维。明确人文主题课堂培养思维能力的目标后,在单元教学中运用策略逐步展开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单元教学之初,创设单元整体情境任务——评选“最动人的情”,以此作为单元主线,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寻找课文蕴含父母之爱的场景、细节作为“依据”,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措施可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教师可设置思维工具,让学生借助“场景梳理鱼骨图”“动人细节点状图”等思维导图搭建支架,呈现思维过程,为后续的逻辑表达做铺垫,完成单元课文授课后,展开主题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被《慈母情深》中母亲对儿子文学梦无私的支持所打动;或许会因为《父爱之舟》中父亲融在点滴细节里无言而深沉的爱而动容;或许会赞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永远支持孩子的母亲,也或许会发现藏在严厉批评声中父亲的良苦用心……

第二,在围绕主题任务展开阐述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逻辑结构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制定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以评促教,帮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和反思,发现并改进问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结合“交流平台”让学生在感受父母之爱的同时,体会场景描写与细节描写表情达意的作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再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想一想自己的父亲母亲,感受父母温润无言的爱,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创造性表达任务做铺垫。

二、进阶深思,聚焦问题引辩证

分析文本,感知人物情感对第三学段的学生而言并非难事。教师需在教学中促使学生从浅层理解突围而出,进一步探究文本,碰撞出辩证思维的火花。文本作为思辨的基石,教师可以精心挖掘单篇课文中有价值的思考源,精心设计进阶式任务链,关注学生的个性思考,抓住契机,顺势而为,帮助学生整体而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以偏概全,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四个角度发掘文本中的思辨点。

(一)从关键句展开辩证思考

《慈母情深》这篇文章通过描绘母亲在辛劳做工时瘦弱又弯曲的脊背,潮热又逼仄的工作场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关键句中进行质疑和批判性思考。例如:“母亲挣钱如此辛苦,为何不仅要供孩子吃、穿、上学,还要供孩子看‘闲书’?”甚至“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而“我”用这来之不易的一元五角钱,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这样的行为是对是错?

其次,通过讨论辨析,深入文本的核心与意蕴,让学生明白母亲在如此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仍愿意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这样的爱是多么博大、深远。而“我”这样的爱的感染下,也学会了爱的回馈,在酸楚之间,选择了回报母亲。最终也懂得了“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的内涵,使其明白那一元五角蕴含着母亲对他梦想的支持和深沉的爱。

(二)借助课后思考题反驳质疑

《父爱之舟》以梦境重现的方式,回忆曾经与父亲相处时的一幕幕场景,如幼年时夜宿的小客栈、热闹的庙会、泥泞的上学路、满天星斗下的孤舟等。首先,通过这些回忆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课后习题打破既定思路,进行反向质疑:“文中的五处场景仅有一处出现了小渔船,课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是否恰当?”想要证明作者命题的合理性,就要深入文本,在学习中反向论证观点。

其次,如果学生的阅读仅停留在浅层,那以《父爱之舟》为题,并不能贯穿起每一个场景,视为不当。而深入了解作者生平,对内容、形式、主题进行反问、追问和验证后会发现,父亲在无数个满天星斗的夜晚,摇着姑爹的小渔船送“我”报考、上学,那小小的渔船,载满的是父亲对“我”的爱。探寻作者回忆中的每个场景,无不充斥着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正是这份爱,筑成了作者人生的希望之舟……

(三)依托“对立关系”开展自由式辩论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描述的是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作者巴德童年时代创作的第一首诗时就伴随着他成长。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本篇课文中存在的“对立关系”,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借此衍生话题:“你认为巴迪父母的两种教育方式哪一种更好?为什么?”在课堂中开展自由式辩论,充分挖掘其内涵价值。

其次,在辩论准备时,学生需自行选择观点,抓住关键词句,梳理论据。认可母亲教育方式的学生会明白“母亲之所以赞美孩子稚嫩的诗作,是因为尊重孩子写诗的兴趣,正是这份鼓励的力量给予作者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最后,认可父亲教育方式的学生则会关注到父亲那句“不是毫无希望”,从而理解父亲的初衷并非为了打压作者的创作热情,而是为了警醒作者不断进步,这也是作者的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在课堂开展辩论活动,落实语文实践运用,走向深度学习。

总之,随着单元教学的不断深入,学习任务环环相扣,不断升级。从《慈母情深》开始深入文本,抓住细节,剖析人物内心,读懂人物,生成自己的观点;到《父爱之舟》在自主释疑中完成深度阅读,领悟文本的“弦外之音、画外之意、象外之旨”;最后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课堂开展辩论活动,落实语文实践运用,走向深度学习。在思辨性学习任务链中,学生结合文本依据,转换角度,形成个性思考,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辨表达,不仅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思维更加多元。

(四)借助课外阅读转换视角多元思考

阅读要从点走向线,从线走向面,从面走向网,想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就要由课内走向课外,立足单元语文要素,精选文章,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促使学生从单点思维脱身出来,另一个角度展开思考,产生独特的发现,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

首先,通过总结《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文本的共同特点可以发现,作者的写作角度重点在于刻画“父母爱子”的形象与场景,并多以青少年视角展开叙述,贴合学生的实际年龄,使其更好地代入文中的角色,体会人物情感。

其次,在这样的学习基础上,选取另两篇代表性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杨光金)和《背影》(朱自清)作为课外拓展阅读文本,让学生体会成人视角下的父母之爱和反哺之情。如指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和方法,关注文中场景细节描写:《第一次抱母亲》中母亲拖儿带女背着一百多斤重担子翻山越岭,用瘦弱的肩膀支撑起整个家庭;《背影》中父亲送“我”进站忙里忙外事事操心的模样和蹒跚费力买橘子的背影,从而体会父母对子女沉甸甸的爱。

最后,在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关注作者身为子女的心理活动,展开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对比辨析后会发现,子女对父母的爱的感知,多伴随着自己深深地内疚:“父母为自己做的如此之多,而自己回报的却是这样少!”思维多元了,思考的程度更深了,联系的范围更广了。学到此处,学生便能又回到课文文本,感受文中的“孩子们”对父母的爱,同时联系到自己不图回报的父母。在建立起思维的宽度和广度的同时,也为后续的语文实践任务做铺垫。

三、思维创新,运用实践促新知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学生走向文本,体会其内涵,文本又反作用于学生,助力其形成并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感受,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口语交际、习作板块正是学生把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平台。教师引导学生将头脑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与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创造性思维正在这一过程中培养的。

(一)基于口语交际触发创造性思维

口语交际作为表达与交流板块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梳理探究、表达交流时,能够培养交互信息能力,在快速组织语言的过程中,使思维更加敏捷,萌生出新的想法与创意。

首先,学习任务通常设置在单元课文学习后是思辨阅读的另一片天地。“舐犊情深”单元口语交际主题《父母之爱》,教材中呈现了三位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有以爱为名的严格要求,有无微不至的照顾导致的自理能力缺失,有陪伴成长式的关爱。这三种情况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面对以上事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学生在联系自身实际时,让自己“有话可说”。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提供的话题展开讨论,在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观点。同时提出明确要求:“‘说’时要围绕话题,发表观点,运用材料支撑观点;‘听’时要尊重他人观点,积极回应”。经过讨论分析,让学生能够辨别材料中的父母的用心良苦,认可父母的适度管教能帮助自己成长,并且认可自己应当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任,也表达自己对父母陪伴成长的渴望。

最后,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后,还可以根据情况开展进阶任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作为例子:“家长限制自己与好友交往该怎么办?感受到父母偏心自己的其他兄弟姐妹怎么处理?”等。让其他同学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从父母的教育方式中,感受到父母藏于细节处的爱。

(二)基于习作任务畅通创造性思维

通过单元的学习,学生加深了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考和感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

第一,单元习作《我想对你说》为学生创造了诉说心声的机会,让学生以写信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理解。

第二,顺应口语交际任务中学生提到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回顾与父母之间或感动或开心或难过的事,打开思路。

第三,借助习作导语,帮助学生明确写作思路,先让学生回忆一幕幕难忘的、蕴含着动人亲情的场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第四,让学生结合与父母相处时的实际问题,从父母的角度和自己的角度辩证思考,在理解父母的同时,有条理地表达对父母相处的愿望和渴求,也让父母了解长大后的自己。此外,还可以关注父母的生活,给他们提出一些关心的意见。经过点拨,学生的脑海中已涌现了许多的故事,为了习作表达更有条理性,可指导学生用鱼骨图、提纲的形式呈现素材关键词,并且在小组交流环节精选素材,选择具有独特性、打动人心的故事来创作。

第五,在进行写法指导时,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本单元习得的场景、细节描写方法,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情感,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建议,结合充分的依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在习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评价和修改的能力。最终,学生将生活经历、与课堂所学融合创造,生发观点,创作作品,形成创造性思维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是运用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教师将跳脱出文本类型的桎梏,可以将每一课都作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蓝本。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剖析单元要素后设计单元整体任务,将主线问题贯穿始终,通过讨论分析的形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其次,在阅读教学时,精心挖掘课文中的思辨点,设置进阶式学习任务链,明确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实现辩证思维进阶;最后,借助单元实践板块,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并表达个人独特的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是通过创设思辨型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还能在逻辑分析、辩证思考和创造性表达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而且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形成新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在逻辑分析、辩证思考和创造性表达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更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