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策略
2024-12-18郭爱华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进横向分层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从核心素养角度进行横向分层;同时也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评价、任务群划分等多个角度,带动学生进行横向分层学习探究,从而提高其学习品质。本文对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小学语文教师在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期间,应当制定严谨的教育计划,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引进丰富的横向教学任务,并结合全新的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教学生态体系,使分层教学能提质增效。
一、小学语文横向分层教学概述
横向分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特点为依据,将其分为不同层次组别,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的教学方案。横向分层强调在同一教学阶段,针对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进行教学,每一个层次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该项教学活动能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兴趣特点等,实施分层指导,帮助其更加高效掌握阅读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基于阅读能力测试、阅读兴趣调研以及日常学习表现分析,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在分层时应当保证公平性、公正性,避免对学生的自信心带来负面影响。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师应当设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当与学生实际阅读能力、兴趣特点相匹配,以保证学生达成并超越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应当做到灵活调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中,针对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比如图片、视频等;而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更有挑战性的阅读材料。总之,横向分层教学打破传统以学优生与学困生搭伙学习的教学格局,每一位学生均能发挥出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在最近发展区实现能力、思维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差异进行横向分层
在横向分层教学理念下,高年级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表现为立足点,帮助其进行层次化、差异化学习,提高整体学习品质和效率。在该环节,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进行评估,对其语言基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审美能力进行点评,以了解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后续分层教学提供重要依据。并且,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相关层次可基于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多维度进行划分,并且保证公平公正。之后,教师需要将不同能力的学生分配在一起,引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便开展高效的教学。比如,在一个学习小组中,需要有一名具备良好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的学生;也需要一名具备良好语言思维能力的学生;同时还应当包含一名具备文化意识以及审美能力的学生,以弥补彼此之间的欠缺和不足。在阅读环节,学生可以就不同的主题和重点,结合自身擅长的领域,对文本进行解读,带动其他组员进行学习。此类以核心素养为基准的横向分层阅读教学模式,充分兼顾了学生的学术性探索需求,使分层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和教育价值。
例如,在《好的故事》这篇课文中,教师设计了一份包含阅读理解测试、创意写作、批判性思维问答及文化常识小测验的评估工具。例如,通过让学生概述《好的故事》的主要内容,评估其语言基础能力;通过提问“你认为故事中的哪些细节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偏好?”来考察学生的审美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学生被分为三层:A层(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强)、B层(思维活跃,理解力强)、C层(文化素养深厚,审美视角独特)。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确保每组成员覆盖A、B、C三个层次。例如,A层擅长语言表达、B层逻辑思维敏锐、C层对文学背景有深入了解。小组任务是深入解析《好的故事》,从语言美、情节构思、文化背景三个角度进行汇报准备。A层负责整理故事中的精彩语句,分析其中的语言魅力;B层负责梳理故事结构,探讨作者的思维方式;C层则负责挖掘故事背后的文化元素和作者的审美倾向。
(二)基于相同任务群组合的横向分层教学
高年级语文教师在横向分层教学环节也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引进一系列阅读任务群。高年级阅读教学较为复杂,学生面临阅读量大、阅读难度增加的挑战。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也存在差异,这要求教师引进任务群组合模式开展横向分层教学,将学生按照阅读任务群进行分组,让其在相同或相似的任务群中学习和探究,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一系列阅读任务群,相关任务群可以围绕着特定主题、文体、写作技巧、阅读策略来构建,比如,教师可以打造以自然景物描写为主题的任务群;也可以打造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群文阅读项目。在确定任务群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考虑学生阅读能力、习惯、兴趣等各项因素,引导其研学任务群,突破个人的学习瓶颈。在任务群学习中,教师可以提供阅读指导,基于小组探讨、汇报展示、角色扮演,引领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素养。教师也应当提供过程性指导,比如实时提供阅读材料、阅读指南、学习工具,帮助其突破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环节引进横向分层策略,将有相同主题意义、相同研学项目的文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内容分层的角度开展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保证每一位学生均能提升适应的能力。
例如,教师以《好的故事》为起点,构建一系列阅读任务群。其中,教师围绕“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这一主题,设计了包含《好的故事》《梦游天姥吟留别》《爱丽丝梦游仙境》三篇文章的任务群。这些作品都涉及梦境的描绘,但各有特色,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深入理解梦境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意义。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侧重于不同的探究角度,如梦境的文学表现手法、梦境与现实的心理映射、梦境的文化象征意义等。组A由对文学表现手法感兴趣且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他们负责深入分析每篇作品中梦境描绘的技巧;组B由喜欢探究人物心理变化的学生组成,他们负责关注梦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梦境如何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组C由对文化背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他们负责挖掘梦境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后续,各组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入研读文本,分享学习成果。例如,组A通过角色扮演,重现《好的故事》中的梦境场景,解释其象征意义;组B利用PPT展示,对比分析三篇作品中梦境与现实的关系;组C则通过撰写小论文,探讨梦境在不同文化中的共性与差异。
(三)基于阅读学习方法的横向分层教学
阅读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高年级阶段,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擅长通过视觉学习即观看图片、视频以及辅助材料来理解文本;而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进行沉浸式阅读学习;此外,也有部分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听觉学习,基于教师讲解或朗读来掌握内容。为此,教师在实施横向分层教学时,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全面评估,可通过问卷调研、课堂观察、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阅读习惯。基于评估结果,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可基于学生学习风格、阅读习惯,带动其进行适应性学习。在不同层次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基于同一篇文章引进不同的阅读学习方法,带动学生在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高效学习探究。但是,无论哪一种学习方法,都需要确保学生能达成应有的学习目标,比如掌握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句,理清文章线索,建立起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以《好的故事》为例进行实践。教师设计了问卷调研,包含关于学习偏好的选择题,如“你更喜欢通过哪种方式理解课文?(A.观看图片B.直接阅读文本C.听老师讲解/朗读)”。同时,结合课堂观察记录学生阅读习惯,如是否频繁使用辅助材料,是否喜欢默读或朗读等。此外,教师还进行了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基于评估结果,将学生分为视觉学习型、沉浸式阅读型和听觉学习型三个层次。例如,层次1偏好观看图片和视频辅助理解,被归为视觉学习型;层次2喜欢独自沉浸在文本中,被归为沉浸式阅读型;层次3则更倾向于听老师讲解,被归为听觉学习型。针对《好的故事》,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学习任务。视觉学习型的学生,教师准备了与文本相关的图片、视频和PPT等,引导他们通过视觉材料深入理解文本;沉浸式阅读型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独立阅读文本,并提供深度思考问题和写作任务,如“分析文本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听觉学习型的学生,教师则通过朗读文本、讲解关键词句和文章线索,帮助他们掌握文本内容。
(四)横向教学评价
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也应当依托一套完善的横向评价策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实时高效的点评。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管控模式,帮助学生在阅读环节提高自身的学习品质和效率。这要求教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等进行点评。在完成对评价体系的构建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基于课堂观察、作业分析、测试成绩等多个方式来评价。同时,教师也可以基23306923a9b2003edead9f615d878d3e8ab78f8990c4d9018893a1096934ceff于学生选择的阅读方式,引进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指标,以便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表现状况。此外,针对不同层次或小组的学生,教师也应当考虑引进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式,在评价环节,还应当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基于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表现状况,采取适当指导,从而使横向分层教学评价能发挥出实际效用,以反馈教学活动的实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好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实时观察,如在阅读时能专注且积极思考,表现出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做笔记,体现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教师布置了与《好的故事》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作业,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其阅读理解能力,如作业中能够准确概括文章大意,并提炼出关键词句,显示出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教师设计了针对《好的故事》一课的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成绩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测试内容包括文章大意概括、关键词句识别、主旨理解等。除此之外,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方式,教师引进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对于喜欢通过阅读笔记来学习的学生,教师会检查其笔记的详细程度和准确性;对于喜欢通过小组讨论来学习的学生,教师会评估其在小组中的发言质量和参与度。
三、横向分层教学效果评估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策略实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首先,基于核心素养差异的横向分层教学,确保了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通过评估学生的语言基础、思维、文化和审美能力,教师能够精准划分学生层次,并组建多元化的学习小组。在《好的故事》一课中,A层学生擅长语言表达,B层学生逻辑思维敏锐,C层学生文化素养深厚,他们在小组中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有效促进了彼此间的优势互补。
其次,相同任务群组合的横向分层教学,能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下,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为主题的任务群,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不同文学作品中梦境描绘的多样性,还激发了他们对文学表现手法、心理映射和文化象征意义的深入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再次,基于阅读学习方法的横向分层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阅读习惯,为他们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视觉学习型、沉浸式阅读型和听觉学习型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通过图片、视频、PPT、独立阅读和听讲解等方式,深入理解了《好的故事》的文本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横向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学生的学习表现提供了全面、客观的反馈。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测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进行了综合评估。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和小组的学生,教师还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式,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帮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还为教师提供了改进教学策略的依据。
四、结语
总体来说,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期间,教师整合横向分层教学法,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全面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当完善现有的教学生态模式,构建全新的教学框架,带动学生进行适应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