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策略

2024-12-18林滨

家长·下 2024年11期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各国文化的传输也更加频繁,国外文化的冲击很容易给我国当代青少年思想认知方面带来影响,因此,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施国家认同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他律、自律道德的易变期,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期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让学生形成对国家身份、政治、文化和历史的认同,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因此,教师在搜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需立足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对策进行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这项文件中也提出:“国家认同感也是社会参与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相关的政策背景下,教师必须立足德法课堂的主要阵地,依托现行教材内容向学生传递国家意识和价值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升其国家认同感。

一、新课标中关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该理念强调了实施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并实现对正确价值观的培育。

除此之外,新课标还在“课程目标”部分为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界定,指出:“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通过对该内涵的解读和分析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实施国家认同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还可以促进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的iZdr5kAcNroKRIdz3cgGaD8Oi9btoAZozSPyGMpZAXA=全面素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国家认同教育实施的可行性

(一)教材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编排

从主题编排层面来看,统编版德法教材中涉及国家意识的主题单元数量颇多,由此可见,小学阶段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国家意识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其中,五、六年级教材中关于国家意识主题单元的编排最多,由此可见,现行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

从编排方式层面来看,统编版教材中低、中年级关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并未在单元主题上进行直接体现,而是渗透于一个单元知识和场景之中:其一政治认同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就以教材插图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其二文化认同则贯穿于每个主题单元中,以古代诗词为依托来进行呈现;其三历史认同主要渗透于以公共生活为主题的教学单元中,引导学生分析公共交通在古今的差异。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统编版德法教材非常注重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编排。

(二)教科书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丰富

小学统编版德法教材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设计时承载了小学历史、地理的相关内容,比如在教材中单独编排了《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两个单元,教师通过系统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和历史知识,不仅可以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还有利于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塑造学生对于地理、历史的认同,从而为其塑造国家认同奠定基础。

政治认同教育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与德法学科的定位具有紧密关联,教材中有大量关于法治知识的单元和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德法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国家观念,使他们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可以成为社会积极的参与者。由此可见,教科书中关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教材各栏目设置留白,能提升实效

现行的德法教材不单是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中的课文和栏目系统都比较注重和学生对话,各栏目的编排中都有“留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学生更多思考、讨论的空间,加强他们内心的自主意识。

首先,学生本就是独立的个体,国家认同的内化与学习、掌握技能的过程有所不同,这是他们逐步内化情感的过程,而情感的内化离不开学生的个人经验。其次,德法教材十分注重情景和留白的设计,把小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学习的出发点,通过构建和生活经验有关的场景对他们进行价值观的传递,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比如,在《辽阔的国土》这部分,教材的活动园就设置了一项练习:“请同学们通过喜欢的方式向别人讲述祖国疆域的辽阔。”这样的留白设置,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和自身情感体验进行结合,在向别人讲述经历的过程中抒发对我国辽阔疆土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留白”的设置能够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他们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同时更好地获得国家认同情感的升华。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汇聚国民的凝聚力,培植身份认同

统编版德法教材中与身份认同有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公民身份认同和国民意识塑造这两个部分。其中公民身份认同又分为对公民权利、义务的了解和中国公民身份的塑造;其中国民意识塑造分为对国家成就的了解、民族统一意识的形成、国家象征物的了解以及国家责任感的形成。六年级上册作为公民身份内容最多的一册书,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相关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在传递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汇筑国民的凝聚力,培植小学生对公民身份的认同。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们是公民》时,本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公民的身份和国家具有紧密的联系,并认识到公民是一个人属于某国家法律上的身份。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和资源进行利用,如课本22页通过推导的形式引领学生分辨社会上身份的多样性:“在家里,我们是孩子;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场,我们是顾客。我们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个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公民。”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为学生介绍关于公民身份的获取途径、判别以及身份的象征等知识。师:“同学们,你知道获得中国国籍和公民身份都有哪几种途径吗?”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交流、表达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国公民身份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培植他们的身份认同。

(二)强调政治法律规范,塑造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主要包括政治主体、政治规范、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过程等内容,教材中关于政治认同的内容比较多,和其他几类相比,政治规范在教材中的编排处于优势地位。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使其自觉遵守和运用相关的法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也是帮助小学生建立政治认同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对教材中关于政治法律规范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引领学生了解法律、运用法律,逐步缔造他们的政治认同。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宪法是根本法》一课时,本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宪法日活动进一步了解宪法的内容,使他们体会到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形成尊重宪法的自觉意识。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地融入法治教育,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宪法宣传片,促进学生的初步了解;其次,引导学生了解设立宪法日有什么意义,让学生结合教材中“宪法日活动”的图片来阅读、思考和探究,在此过程中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作用。最后,还可以向学生抛出相关的问题,如:“你在的小区或者学校是否会在宪法日这天开展活动呢?结合自身的经历说说你都参加过哪些宪法宣传活动?”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增强学生对于政治规范内容的重视,在达成本课目标的同时有利于塑造学生政治认同感。

(三)濡染传统文化礼节,塑造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主要包括物质、精神、制度以及行为四个方面的文化,其中在小学德法教材中行为与精神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精神文化认同是教材比较重视的一项内容,包含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以及先进思想等,在五年级上册中出现的频率比较多。并且,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都是促进本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彰显民族身份的文化基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领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使学生的精神、思想受到浸润与熏陶,并在此过程中塑造其文化认同。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中的《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时,本课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本民族传统美德的意义,并让学生了解自强不息的品格魅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践行自强不息的修养。

首先,在课前教师可以借助微信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请你结合教材并上网搜集相关的名人典故,并根据资料思考什么是传统美德?”通过自主完成任务促进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初步了解。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导入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然后组织学生以现实生活为例,从身边寻找具有“美德”的学生,如:“吃饭不剩菜、光盘行动的珍惜粮食的美德少年;在学校遵守礼仪、谦让同学的美德少年;还有热爱劳动、总是把垃圾分类、勤于动手的美德少年”等。

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述“关于自强不息人格修养的故事都有什么?”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充分感知自强不息品格的特点与魅力,使他们受到自强不息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品格修养的人,逐步塑造其文化认同。

(四)回溯国家复兴历史,增强历史认同

统编版教材中关于历史认同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这两个方面。一方面,历史人物主要出现在五年级上下册、六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在活动园、阅读角栏目中出现的频率更多;另一方面,历史事件主要出现在五年级下册,在《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个单元中所涵盖的中国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对国家的复兴历史进行回溯,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民族发展的过程和历史,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历史知识,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历史认同。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中的《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时,本单元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先烈为国家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体会他们身上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精神,在了解复兴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振兴中华而努力的自觉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国家复兴历史,向学生介绍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故事,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林则徐、邓世昌和孙中山这些民族英雄的真实事迹,与传统口述式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他们对英烈精神的感受和认同。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历史的昨天和今天,给你带来哪些深刻的思考呢?”促进学生围绕本单元的历史内容来分析、作答,让学生在反思历史、铭记历史的过程中树立国家使命感,进而增强他们的历史认同和爱国情感。

(五)游览祖国风光,提升地理认同

德法教材中关于祖国风光的内容主要编排在中、高年级,更多的是和热爱家乡、国家意识等主题进行结合,具有编排集中的显著特点,主要包括对祖国自然风光的介绍、基本地理常识的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着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和理论知识,更要带领学生结合插图和栏目来游览祖国风光与国土边界,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地理常识,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让学生逐步树立地理认同情感,从而为国家认同的塑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中的《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时,本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的国土疆域,让他们认识到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意识。首先,本课对我国的地形、水文和气候等方面知识进行了介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航拍中国》的视频,让学生认真观看并使其运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国家的国土,如有的学生用“幅员辽阔”来形容;有的学生用“地大物博”来形容。

其次,借助教材中我国的地形图带领学生了解更多地理常识,主要包括我国的山脉、河流的名称等,让他们概括、总结我国的地形特征,在梳理分析的同时体会到我国高山的巍峨、江河湖泊的纵横交错,从而领略我国的大好河山就像是山水画。通过科学指导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我国基本地理常识的了解,同时提升他们的地理认同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时期是帮助广大学生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时期,教师应抓住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他们进行价值观的塑造、良好品德的培育,在把握学生身心、认知和思维发展总体特点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内容来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领小学生学习政治法律规范、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国家复兴历史等,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