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24-12-18毛敏艳

家长·下 2024年11期

自主探究模式指在自主学习情况下的合作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形成对知识的分析、掌握以及巩固复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出有关建议,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同时为学生提供符合标准的资料、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下,掌握相关知识。

数学是一门和生活有关的科目,数学教学应该做好探究教学工作,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普及与应用,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素质愈发重视。若想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教师需充分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相应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一、将游戏融入数学课堂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算是最基础的内容,小学数学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作为小学时期主要的数学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时,教师需考虑到学生的天性,根据教学自身的特征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明晰学习思路,同时提高其创新能力与思维。

例如,在讲解“小数加法和减法”这节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与减法的相关知识,还了解到小数加法减法与整数的加减法的不同之处。基于此,教师可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小数点的作用。具体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第一,在采集各种游戏卡片的过程中,可以在卡片中写出多种数字和小数点,让学生真正掌握小数点的价值和作用。

第二,教师出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运用卡片和小数点构成答案,使其理解小数点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学生在游戏中对学习具有浓厚的欲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展开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不仅需要结合开放与灵活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指导学生思维,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内容,使其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内容。

二、将图形理解运用于数学教学中

(一)培养学生图像思维

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是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同时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对图形知识和数量知识的理解能力。由于大部分数学知识都需运用图形这个知识的内容,并且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两者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内容的过程中,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相对匮乏,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感到十分吃力,难以实现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掌握。面对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各种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制作出来。并对学生展开提问:“大家了解这个图形中的内角和外角的关系是什么?”发现大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对相关知识展开深刻认识时,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使其亲自尝试,在具体操作中了解“角”的关系,提升学生对图形的掌握能力。

其次,由于图形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所以,通过引入图形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知识,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内容时,若学生对角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相对匮乏,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制作各种三角形、四边形和多边形。引导学生亲自尝试,让学生了解图形中内角和外角的关系是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能力。这种亲身操作和实践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还可以通过将数量知识与图形联系起来,使其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培养问题思维和图像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问题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存在困惑的问题,思维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应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相关知识的内容,使其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获得充分提升。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个特点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用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并通过此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科学探究式学习,为学生今后的数学知识的掌握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这部分的数学知识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三角形的具体特征,并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具有三角形特征的物品?”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三角形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差异性,让学生经过交流得出讨论结果。让学生明确三角形的边数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展开更深层次的教学,使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为后续知识讲解做铺垫,并在牢固的知识基础上不断进阶学习。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问题思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

三、让学生合作学习增强探究能力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可以积极地应用合作学习模式,以此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性,让自主学习变得更加全面,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当然,也可以通过交换各自的想法来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来补齐自身的短板,实现共同进步。通过此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交流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从而通过学习,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处于小学中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在三、四年级时期展开合作学习能够更好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

例如:在讲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学生由于以前学习过加减乘除的内容,因此,在掌握这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加减乘除混合在一起之后的运算策略,同时让学生了解括号的作用。具体内容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探究:

教师在教学中展示相关题目,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抢答。如教师给出几种题目,知道答案的学生可以到黑板前写出答题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并且还可以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回答速度。

由于每位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其理解能力和基础能力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思考学生的具体状况,如科学分配小组,展开分层教学,通过相互合作保证每位学生可以获得进步。通过解决学生不同的问题,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总之,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性,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借鉴他人的优点、补齐自身的短板,实现共同进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并提升其综合素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四、以探索式教学优化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营造符合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亲切性与趣味性,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充分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去探索发现,分析数学问题,以此来加强自身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切实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可以以教室内的时钟为例,组织一个趣味性的小型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辨认时间来决出胜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有以下方法实现:

(一)利用距离问题设计情境

例如:在讲解“相向运动”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同时提出以下问题:“小蜗牛与小乌龟同时从家中出发,小蜗牛家与小乌龟家的距离已知是18米,小蜗牛每分钟前进2米、小乌龟每分钟前进4米,问多长时间后小蜗牛与小乌龟能够碰面?”学生们纷纷开始讨论,并在小组的范围内进行交换意见。最终得出解法:“小乌龟与小蜗牛每分钟前进6米,18÷6=3(分钟),因此小蜗牛与小乌龟在三分钟后能在陆上相遇。”

教师在学生纷纷说出正确答案时,还可以将问题进行升级,如:“小老鼠和小鸟同时从家中出发,已知小老鼠每分钟走30米,小鸟每分钟飞行50米,五分钟后他们同时到达宠物乐园,求小老鼠与小鸟的家距离多少米?”在学生进行讨论后,寻找解题的窍门,并利用上一个问题的解法进行反向思考。用30+50=80,得出小老鼠与小鸟每分钟走80米,然后用时五分钟达到宠物乐园就可以用80×5=400,那么就得出最终的答案,两家之间的距离是400米。

(二)根据四则运算设计情境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放暑假的小明在阅读一本课外书,这本课外书有420页,小明计划前6天每天看20页,然后每天看60页,那么问小明看完这本书一共需要多少天?”学生看到这个问题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暑假生活,可以让学生代入自己的暑假作业规划解决问题,以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得出答案:“小明前六天每天看20页,那就是6×20=120页,这本书共420页,那就是420-120=300。已知六天后每天看60页,那么再用300÷60=5(天)最后用5+6=11(天)求得小明看完这本课外书一共需要11天。”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以自主探索教学来提升课堂的互动性

(一)强化师生交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程度,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相应的问题来提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之中,并利用学生自身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并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在开展“运算律”这部分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运算的优先性,让学生明白“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其次,展开逐步延伸教学,在同级别数学运算的过程中,遵循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最后,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遇到括号是要先优先计算括号内的算式。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向学生阐述“圆”的定义以及特点,并分析“圆”各个部分的名称以及表示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表示“圆”的各个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提出与“圆”相应问题,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问题解答。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作为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索,利用他们自身的能力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预留充足时间

在自主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充分明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给学生进行主导,自己则做好一个引导者。给学生预留一个足够的时间,在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这对于课堂上所开展的自主探究教学质量形成了足够的保障性。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乘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设计相应的问题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研究:“同学们,现在超市中橘子的价格为每千克12.58元,如果我想买3千克的橘子,那么怎么计算更加方便且高效呢?”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头脑风暴纷纷得出了相应的答案。最终得出了1258×3,然后将小数点向前移动两位,这样计算更加直观高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够被充分激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并且让学生的精神注意力保持在课堂上。

六、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探究形式展开数学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时,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和有效性。并且,数学教学应该在不断健全、分析、探究中,参考学生具体情况,把学生熟知的、喜欢的形式结合起来,运用游戏和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探究素养。在学生具有充足的热情以后,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