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

2024-12-18段蕊

家长·下 2024年11期

“问题提出”能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四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中,“问题提出”能力是学生“四能”的重要组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教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为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还能培养敢于质疑权威结论的习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及应用意识等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而这些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相应的思维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桎梏,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考模式,并能基于自身的思考提出相应的问题。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并解答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灵活性。

二、初中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串”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使问题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在备课阶段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解读教材核心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串,通过难度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现阶段,问题串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无论是概念、定理还是推导公式等环节,教师均可应用问题串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这一课时,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理解正数及负数的概念,并能利用正数及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问题串模式,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再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如表1所示。

当目标设计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围绕目标设计问题串。但由于部分学生对正负数的实际应用缺乏深入理解,且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需要教师合理规划问题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天气预报明天的温度为-10℃~10℃,这项数据的实际含义是什么?”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分析,学生能够对负数的概念及应用有大致的了解。

通过以上措施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高学习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二)教导提问方法,培养数学思维

为使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思维,还可以教导学生掌握高效的提问方法,通过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

1.通过示范,演示如何提出问题。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对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从普遍性的数学现象或问题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出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提问方式,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你是怎样想的?”“你的理由是什么?”等,通过这样的示范,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逐步拓展至更深层次的研究。

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代数式》这一课时,本节课涉及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书写要求等知识,掌握代数式的书写、计算等,并能利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首先,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设计启发性问题,如“现有一堆苹果,每千克x元,按8折出售,如何用式子表示?”这一问题不仅考查学生对以字母表示数的掌握,还能使学生掌握“数与字母相乘,可省略乘号,并且需将数字写在字母前面”这一注意事项。

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根据自己理解提出问题,并模仿教师以往的提问方式提出问题,如“笔记本单价0.5元,钢笔单价4.5元,问购买a本笔记本和b根钢笔需要多少钱?”或是“苹果每斤元,购买y斤苹果需要多少钱?”通过提出并解答这类问题,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以及,进一步理解代数式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图1所示,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土地规划,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

最后,经过思考,有的同学提出问题:“若菜园的长和宽分别为xm、ym,那么小路的面积是多少?”随后根据自身所学,列出如下代数式18×10-x×y=180-xy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代数式的应用理解更加深入,养成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为后续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问题情境教学指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创设有挑战性且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场景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均应合理应用问题情境,通过布置预习、动手操作及亲身体验等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问题,深入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课时,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第一,教师可在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GPS——全球定位系统”,引导学生探索该系统的运行方式,逐步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概念。

第二,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如下场景:“小明和小丽约好去图书馆学习,图书馆的位置在人民东路北边40米,中山北路东边30米的位置”,如图2所示,让学生在图中标记图书馆的位置。

在标记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中山路与人民路看作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以交叉路段中心为原点,形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图书馆的位置。

第三,当标记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坐标系的应用进行拓展思考,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有的同学提问:“如果小明从家出发,家的位置在人民西路北边50米,中山北路西边20米,那么他需要走多远才能到达图书馆?”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坐标系中距离计算的掌握,首先要在坐标系中确定小明家的位置(-20,50),再结合题干中图书馆的位置(30,40),将两点相连,最后,借助勾股定理将路线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转换思维,增强几何直观能力。

由此,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探索,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还能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后续学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合作学习,加强思维碰撞

合作学习指几个学生进行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完成小组任务,并通过交流讨论得出最终结果。而为了推动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教师应促进合作学习的常态化开展,引导学生将提出问题看作正常现象,进而在后续学习中逐渐习惯并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还能将学生的质疑行为内化成问题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计调查》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掌握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数据结果绘制扇形统计图,首先,教师可设计实验探究活动,以“我最喜欢的冰雪运动”为主题,让学生合作调查班级同学对冰球、冰壶、短道速滑以及高山滑雪四种运动的喜爱程度,绘制相应的统计图。

其次,不同学生对任务的认识存在差异,且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有的同学提出“如何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还有的同学思考“调查样本是否足够,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有组员认为,可将调查样本扩大至隔壁班的同学,保障样本的全面性。

最后,为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可向被调查对象发放匿名问卷,并对问卷内容进行简化,加强对问卷回收及数据整理等过程的监督,从而减少外界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产生想法及观点的碰撞,从而养成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并通过思考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落实课后评价,促进反思总结

课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具体的教学情况,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对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评价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设计,制定全方位的评价报告,从而使教师及学生均能对教学效果有足够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分式方程》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对分式方程的应用进行拓展思考。如“某工厂有40名工人,分别生产甲乙两种零件,每个工人每天能加工30个甲种零件或20个乙种零件,若每个完整部件需要一个甲种零件和两个乙种零件,该如何分配工人,确保每天生产的零件正好配套?”

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式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组合应用,需要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式。对此,可设生产甲种零件的工人x个,生产乙种零件的工人(40-x)个,若保障每天生产零件配套,则可列式,解得x=10,生产乙种零件的工人数量为40-x=30个。当解题完成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拓展思维,探讨其他可能的分配方案。

教师还需观察学生的表现,从思维深度、解题思路及答案正确性等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评价报告,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不足,进而主动进行反思总结,为后续学习方法的改进提升提供支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有效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由此,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原则,提出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导提问方法、开展合作学习等措施,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