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低学段教学中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路径
2024-12-18施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现实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发现,数学阅读不仅涉及对文字的理解,还需要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和符号等。因此,探索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文本,提升数学阅读能力,进而深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一、数学阅读的基本特征
数学阅读与一般的语文阅读有所不同,它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和符号化特征。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解文字,而且需要解读图表、公式及数学符号。数学阅读常常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此外,数学阅读的内容往往涉及抽象的概念,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对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数学阅读是一种高度思维性、系统性的认知过程。
二、数学学科阅读推进的阻力
(一)教师认识不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常更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主要是解题技巧和运算能力的训练,忽视了阅读在理解题意、建立数学思维方面的关键作用。这种片面的教学观念导致课堂上缺乏系统地数学阅读指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题目时容易迷失方向,影响他们对数学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缺乏兴趣
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普遍较低,这是推进数学学科阅读的一大阻力。数学文本通常较为抽象,符号和公式繁多,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感到困惑和枯燥。低年级学生更难对这些抽象的内容产生兴趣,常常在阅读时失去耐心。此外,部分学生缺乏基础的数学阅读策略和技巧,导致阅读效果不佳,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缺乏系统性教学策略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缺乏系统性数学阅读教学策略也是推进数学学科阅读的一大障碍。很多教师没有将数学阅读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来规划和实施,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练习。这导致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缺乏结构性和连贯性,无法形成有效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此外,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往往侧重于解题与计算,而忽视了对数学文本的深入分析和讨论,使得学生难以建立起数学阅读与实际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影响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
在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是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的关键。数学阅读不仅局限于课本中的文字和符号,还应拓展到多元化的材料,帮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提升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教授“认识图形”这一内容时,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材料,这样会极具启发性。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通过课本上的图形学习几何概念,这种单一的阅读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突破这种局限,教师不再仅依赖课本,而是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图形”收集活动,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各种几何图形的实例,如圆形的球、方形的盒子、三角形的路标等。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触摸这些物体,不仅直观地感受到几何图形的存在,还加深了对它们特征的理解。这种做法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在实践中结合生活经验进行阅读,既丰富了数学学习的内容,也增强了他们对图形概念的直观理解。这种丰富多样的材料引导学生从被动的课本阅读转向主动地观察与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学生不仅能识别基本的几何图形,还能在不同场景中将这些形状进行分类和对比,逐步形成清晰的数学思维。这种动态的阅读打破了传统静态的书本知识传授方式,让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阅读和思考,提升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深度。同时,这一策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当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他们收集到的图形时,他们需要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释,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还进一步巩固了阅读的效果。通过多元材料的引入,学生能在实际操作和交流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建立更牢固的数学认知。
(二)生动活泼的阅读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动活泼的阅读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更自然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相比于单纯的数学公式和数字,情境化阅读不仅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阅读,不仅仅是对数字和符号的阅读,更是一种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和思考过程。通过构建生动的情境,学生能够将数学阅读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加减法应用题”时,设计了一个名为“超市购物”的情境。学生们通过扮演购物者,模拟实际的购物过程。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根据设定的商品价格和数量,通过阅读商品标签和购物清单,完成加减法运算,解决“买多少商品”“需要花多少钱”等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阅读和计算,学生不仅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操作,而且能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这种情境化的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购物情境中,会遇到各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如果我只带了20元,能买多少商品?”“买两件商品后还剩多少钱?”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能仔细阅读和理解商品信息,而且能使他们通过数学计算得出正确答案。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在阅读数学题目时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使他们能更加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此外,情境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当学生处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情境中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显著提高。传统的数学题目往往枯燥乏味,而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设计将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学生不仅能轻松理解题意,还能更具热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科学有效的阅读指导
在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科学有效的阅读指导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解题技巧的关键环节。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的语文阅读,它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字表达,而且要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和符号等。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数学阅读的能力。以三年级教师教授“分数”概念为例,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精读分数的定义,圈画出关键词,如“整体”和“部分”,帮助学生明确分数的基本含义。通过引导学生专注于关键术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分数是如何表示整体的一部分。这种精读策略有效培养了学生阅读数学内容时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避免了对题目和概念的片面理解。在学生理解了基本概念后,教师进一步采用了画图法,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表示。例如,教师使用圆形纸片表示整体,并剪出不同大小的扇形来表示不同的分数,如1/2、1/4等。这种图形化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通过视觉直观地理解分数的含义,极大地降低了数学阅读的难度。学生不仅通过阅读定义获得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还能通过图形操作巩固其理解。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阅读指导的核心,即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概念,并运用图形等多感官参与的方式,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阅读能力的引导者。通过科学的阅读指导,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提升阅读和解题的能力。这种指导策略不仅适用于分数概念的教学,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数学知识点的阅读和理解过程。
(四)家校携手活动评价共促阅读发展
家庭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积极参与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通过家校共育,学生不仅能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数学阅读指导,还能在家中得到家长的支持,营造全面、有机的数学阅读氛围。家校合作共促数学阅读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以学校开展的《马小跳玩数学》亲子共读活动为例,这次活动通过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帮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掌握数学知识。书中的情节不仅充满了童趣,还巧妙地融合了各种数学概念和问题,适合小学中低学段学生阅读。通过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数学阅读能力,还增强了其与家长的互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校通过家长会和微信群,向家长详细说明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阅读。通过固定的亲子共读时间,家长和孩子每天一起阅读《马小跳玩数学》中的一个或几个故事,讨论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并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答。通过这种互动,学生不仅增强了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还逐渐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亲子阅读模式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分析数学问题,并通过家长的指导,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数学概念。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亲子阅读分享会,邀请几组家庭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和解题经验。这些分享会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如何在家中引导孩子进行数学阅读的机会,也为其他家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通过孩子们的展示,家长可以看到孩子在数学阅读中的进步,教师则能根据家长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在亲子共读活动中的数学阅读成果,学校还设计了一系列拓展活动,如数学游戏和数学竞赛。通过这些趣味性强的活动,学生在游戏中复习并应用他们通过阅读学到的数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这样的拓展活动不仅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数学阅读评价不仅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能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马小跳玩数学》作为一种优秀的数学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还巧妙地融入了各种数学知识和问题,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为了全面评价学生在阅读《马小跳玩数学》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1.实施案例。
在开展《马小跳玩数学》的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书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和数学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共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学生在阅读时会遇到一些关于“数量关系”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情境所涉及的加减法问题。通过使用上述评价量表,教师可以实时记录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
2.评价方式。
在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数学阅读分享会”。在会上,学生可以根据评价量表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解题思路。教师可以提问,并让学生思考他们在书中发现的数学问题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既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思维的深度发展。例如,某位学生在分享时说:“我发现马小跳在超市购物时,面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可以用加法来计算总花费。”教师可以根据这位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情况,填写评价量表,给予相应的分数。
3.学生反馈。
在分享结束后,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阅读《马小跳玩数学》时的真实感受。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他们的意见。例如,有学生可能会说:“这本书让我觉得数学很有趣,我学到了如何在生活中使用加减法。”这样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评估教材的有效性,以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的影响。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的阅读材料、生动的情境、科学的指导、家校的合作及全面的评价体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