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德”促进,以“英”启智

2024-12-18林秀群

家长·下 2024年11期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德育元素有机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语言学习与品德教育的有机统一。本文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德育渗透原则出发,提出了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知行合一三大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创设情境教学场景、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开展主题活动实践、挖掘教材德育元素、构建德育评价机制等五种具体策略。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品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德育渗透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方法,其强调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统一,追求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德育渗透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小学英语德育教学工作时,首先,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德育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其次,教师需要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将德育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递进式的教学任务,通过设计系列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小目标的过程中逐步积累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最后,教师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递进式德育内容,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简单道德规范开始,逐步过渡到较为复杂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自然地接受道德熏陶。

(二)寓教于乐原则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教师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首先,可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实现德育目标与英语学习的有机统一。其次,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特点,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游戏、歌谣、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德育内容自然融入英语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小组竞赛、情境表演等富有趣味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中体验道德行为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知行合一原则

在小学英语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首先,通过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理解、体验和践行道德规范,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和持久性。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自然地实践道德行为。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规范背后的深层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德育渗透策略

(一)创设情境教学场景,培养文明行为习惯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将德育元素自然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理解并内化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英语学习与品德教育的有机统一。首先,教师需要围绕教学主题设计多样化的情境导入方式,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真实场景图片、播放相关的视频短片或使用实物道具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其次,教师还要基于创设的情境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练习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并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实践文明礼仪规范。最后,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适时地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

例如,在教学“Ways to go to school”时,首先,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记录不同国家学生上学方式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视频中呈现的各种交通方式,然后请学生用英语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内容,教师需要及时补充和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句型。其次,教师设计一个“交通安全调查员”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班级同学上学的交通方式,并要求每组整理调查数据,制作简单的图表,用英语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要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上学方式的安全注意事项。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安全出行我知道”的小组讨论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上学方式,讨论并用英语总结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和文明行为准则,比如乘坐校车要排队上下车、骑自行车要戴头盔等,教师在各小组讨论时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意识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让学生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首先,教师需要通过细致的教材分析,找出教学内容中可以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精心设计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活动,并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多媒体素材。

其次,教师应当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通过设计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对比和讨论中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教师要注意引导方式的适度性,避免简单化的价值判断。

最后,教师要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和体验式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例如,在“My favourite season”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图,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节气划分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精妙观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介绍相关的中英文词汇,帮助学生积累表达传统文化的语言素材。

其次,教师组织开展“中国传统节日与季节”的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季节里的中国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教师指导学生用英语制作简单的电子展示文档,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在展示过程中强调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制作“中国传统节气文化手册”,将课堂所学的内容整理成图文并茂的英文介绍,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三)开展主题活动实践,深化道德情感体验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创造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还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体验道德情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主题设计系列化的实践活动,通过建立活动档案袋、制定活动计划表、准备相关的活动材料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完整的活动框架,确保活动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使每个活动环节都能有效融入德育元素。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活动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和思考,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及时关注学生的活动进展,适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感。

例如,在“My school calendar”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用英语讨论学校里的重要日期和活动,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收集各种校园活动的信息,包括开学典礼、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教师要及时将这些活动信息整理成清单,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活动对于培养良好品德的意义。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我们的校园大事记”项目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每组负责收集和整理某一类校园活动的详细信息,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和要求等,教师指导学生用英语制作电子版活动介绍,在制作过程中特别强调要体现活动中的道德要求,如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等。

最后,教师引导各小组根据收集的信息,共同设计和制作班级的校园活动日历,每个小组需要用英语展示自己负责的部分,并说明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性,教师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他们使用准确的英语表达。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将这些活动与日常的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将校园活动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

(四)挖掘教材德育元素,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分析教材内容,发掘其中的道德教育资源,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自然地接受道德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首先,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仔细研读教材内容,从课文主题、人物对话、情节设计等多个角度分析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活动方案,确保德育内容的导入自然流畅,避免生硬说教。其次,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主题讨论、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活动形式,将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具体化和形象化,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和理解道德规范。

例如,在教学“At the farm”的时候,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农场场景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农场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农民伯伯的劳动场景,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劳动重要性的思考,教师要在此过程中渗透爱护自然、尊重劳动等道德观念。

其次,教师设计“A day at the farm”的情境对话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农场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如照顾动物、帮助农民劳动、保护农作物等,教师指导学生用英语编写对话剧本,要求在对话中体现出关爱生命、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等道德内涵。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此次主题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护环境、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等美德,并引导学生用英语写一封感谢信给农民伯伯,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通过这种方式将语言学习与道德教育深度融合。

(五)构建德育评价机制,促进品德素养提升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机制,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而且能够通过评价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还能激发学生自主提升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学生品德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首先,教师需要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设计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评价要素,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品德表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等级划分,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教师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设计道德行为观察量表,开展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等形式,全方位收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品德表现信息,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工具,及时记录和分析评价数据,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最后,教师应当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和反馈,通过定期召开班级评价交流会、开展个别谈话指导、发放评价反馈表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例如,在“Shopping”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第一,设计一个完整的德育评价方案。通过制定包括诚信意识、礼貌行为、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具体评价指标,建立起课堂观察记录表和学生自评互评表,并向学生详细说明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让学生明确在购物主题学习中应该注意的品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第二,开展“小小超市”的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商店工作人员的角色,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表详细记录每位学生的表现情况,包括是否使用礼貌用语、是否诚实付款、是否爱护商品等行为表现,并用英语填写评价反馈表。

第三,教师根据收集到的评价信息,组织班级进行“文明购物之星”评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选出在购物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选过程中关注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并用英语说明评选理由,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良好购物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融入传统文化、开展主题活动、挖掘教材德育元素等方式,实现德育目标与英语教学的有机统一。未来,教师要继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德育渗透策略,不断提高德育实效性,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