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鸟为宠应小心鹦鹉热
2024-12-18孙立平郭唯
根据新闻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曾在2024年3月宣布欧洲多个国家发生鹦鹉热疫情,奥地利、丹麦、德国、瑞典和荷兰等国出现病例。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也曾有人感染鹦鹉热。那么,该病与鹦鹉有什么关系?饲养宠物鸟会不会得鹦鹉热?我们又该如何预防这种疾病呢?
鹦鹉热和鹦鹉有啥关系?
1.病原体为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热(Psittacosis)又被称为鸟疫、鸟热,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微生物。也就是说,它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生存,无法独立在细胞外的环境生存。根据鹦鹉热衣原体外膜蛋白A基因序列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10个基因型,包括A、B、C、WC、E/B、M56等基因型。其中,A型是导致人类罹患鹦鹉热的主要基因型。
鹦鹉热衣原体可感染人体,进入血液循环后,主要侵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并在其内增殖。鹦鹉热病变多始于肺部,可导致肺实质及血管周围细胞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肺炎等,能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主动脉炎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少数情况下,鹦鹉热衣原体还可感染肝脏、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肾脏、血液系统、关节和眼部。
2.和鹦鹉没有必然联系
鹦鹉热之所以以“鹦鹉”为名,是因为研究者在1893年首次从患病鹦鹉中分离出病原体,并于1894年确认患病鹦鹉为传染源。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鹦鹉热衣原体可在多种鸟类之间传播,家禽、哺乳动物也可能感染该病。据资料显示,目前已发现140余种鸟类可携带、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将鹦鹉热称为“鸟疫”更贴切。
鹦鹉热在人类中的传播途径
动物之间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接触被污染的粪便、食物等途径感染鹦鹉热。禽类感染鹦鹉热并患病后,存在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部分携带病原体的禽类可能没有症状,但它们仍然具有传染性。
人类对鹦鹉热衣原体普遍易感。与禽类经常接触的人员,如宠物鸟和家禽饲养者、宠物店员工、禽类养殖场员工、兽医、禽肉加工企业从业者等,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人感染鹦鹉热后不能产生长久免疫力,可能被再次感染。人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感染鹦鹉热:
1.直接接触
直接接触携带鹦鹉热衣原体的动物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等;食用或饮用被鹦鹉热衣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
2.呼吸道传播
吸入带鹦鹉热衣原体的尘埃或气溶胶。
3.人际传播较为罕见
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鹦鹉热。处在症状急性期的患者,有极小的可能性将疾病传染给他人。
鹦鹉热患者的主要症状
鹦鹉热的潜伏期为5~21天,最短3天,最长为45天。人感染后通常为急性起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主要症状包括:
1.发热
高热是鹦鹉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往往突发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可伴有寒战。部分患者会出现相对“缓脉”,即正在发热的患者,尤其是高热患者,其脉搏的加快幅度与体温升高程度不成正比。
2.咳嗽、咽痛
咳嗽症状多发生在患者发病后第3~6天,以干咳为主。少数患者会咳痰,有时痰中带血。部分患者可出现咽痛症状,伴有吞咽困难。
3.肌肉、关节痛和头痛
肌肉和关节酸痛是鹦鹉热患者的常见症状。酸痛症状可累及全身,尤其是躯干和四肢,严重时患者难以站立。患者可出现严重弥漫性头痛,症状可持续7~10天,有时伴有意识模糊。
4.恶心呕吐、浑身乏力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且浑身乏力、精神状态不佳。
5.呼吸困难
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鹦鹉热的治疗方法
一旦出现鹦鹉热疑似症状,且具有禽类等接触史,应及时就医检查。由于鹦鹉热在我国的发病率比较低,症状没有特异性,且与许多呼吸系统疾病类似,所以患者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师自己曾有禽类接触史。这样做便于医师快速做出正确诊断,进行有效治疗。
鹦鹉热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抗菌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经过早期诊断和治疗,绝大部分鹦鹉热患者可以痊愈。
1.抗生素治疗
鹦鹉热患者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抗菌药物治疗。首选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疗程为10~14天。若存在四环素类药物禁忌,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药物。从使用药物到症状缓解需要一定时间,一般患者服药48小时后可以退热。
2.对症支持性治疗
患者可使用针对性药物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患者体温升高至38.5℃以上时,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进行退热治疗。如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进行呼吸支持。
3.并发症治疗
如果患者发生心内膜炎、脑膜炎、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医师会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此外,均衡饮食、清淡饮食,多喝水,充分休息,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也有助于病情恢复。
鹦鹉热的预防建议
目前没有可供预防鹦鹉热的疫苗,而且,人感染后不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可能再次感染。免疫力较弱的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妊娠期妇女等,感染鹦鹉热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建议您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尽可能降低感染风险。
1.从正规途径购买禽类
从正规途径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进入活禽市场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与禽类直接接触。食用家禽要彻底将其煮熟煮透。
2.家养宠物鸟要做好防护措施
如果家中有老人、儿童等免疫力低下者,尽量不要饲养宠物鸟、家禽。饲养期间应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清洁、消毒。清洁时应戴上口罩和手套,避免扬尘。当宠物鸟、家禽出现鹦鹉热相关症状时,应将其隔离并尽快送至动物诊疗机构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