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偿献血 利人利己

2024-12-18侯捷

食品与健康 2024年12期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常年参加无偿献血。每年冬天,我都会收到市血液中心发来的短信:“近期天气寒冷,血库紧急缺血,恳请您再次献血,并动员身边亲友一同加入。”那么,献血对于临床治疗真的那么重要吗?人在献血后,会不会出现什么健康问题?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解答疑惑。

人类血液无可替代

需要每一个“你”的奉献

1.人类血液没有“替代品”

在医学、生物、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部分肢体残缺、器官衰竭的患者,可以依靠“替代品”维持其功能。比如,肢体伤残患者可以安装机械义肢;肾功能衰竭患者可以使用“人工肾”,用透析设备替代部分肾脏功能。

但是,人类的血液却没有可供大规模应用的替代品。人的血液组成十分复杂,很难人工100%还原制造。目前临床上有血红蛋白携氧载体和全氟碳化物两种人工血液替代品,但它们临床应用的范围很有限,且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风险。

2.及时输血可挽救生命

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外伤、产后大出血等原因导致严重失血,或罹患血液系统疾病,人体供血不足,生命会危在旦夕。

一般而言,成年人的血量为4 000~5 000毫升。如果短时间内,人的失血量达到800~1 000毫升,会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失血超过1 000毫升,呼吸会变急促,心跳可达到平时的2倍;失血超过1 200毫升,人会休克、肢端发绀;失血超过1 500毫升,人会昏迷不醒、血压极低,随时有生命危险。人体自己造血需要一个过程,在短时间大量失血的情况下,必须依靠及时输血来挽救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数据显示,世界上每1秒钟就有3个人需要输血。而血液只能依赖于他人的捐献。可见,爱心人士进行无偿献血,是挽救失血患者于危急的唯一依靠。

那么多人参与

为什么还需要“我”?

1.我国血液供需依然处于紧张状态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肯定有其他人献血,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要满足一个国家或地区基本的临床用血需求,人口献血率应该达到10‰~30‰。2023年,我国的献血率为12.2‰。我国的血液供需虽然基本达标,但是仍处于“紧张的平衡状态”。更充足的血量储备,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2.血液有“保质期”

在适当条件下,全血的保存期限为30天左右。成分血的保质期更短,以血小板为例,体外血小板的保质期只有5天。因此,血液不像普通物资一样可以一次性进行大量储存来备用,而是需要献血者源源不断进行爱心捐献。

3.献血量有“淡季”

血液紧缺也与季节有关。每年冬季,我国各地血库往往都会有血液短缺的情况。这是因为冬季寒冷,人们很少在户外活动,在街头献血站、流动献血车献血的人数便会相应减少。同时,冬春季节,流感等流行性疾病高发,很多人患病后不具备献血条件。因此,您所在地区的献血率和献血量,在冬季很可能是不充足的。如果您的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及时挽起袖子,奉献自己的爱心。

无偿献血不仅可以救治他人

对献血者及家人也有好处

1.获得一份自豪感

无偿献血是一次光荣、有意义的公益行为,献血者会感受到自己的义举对挽救他人生命的重要意义,为自己感到自豪和骄傲。献血者会获得一本献血证,里面记录献血数量、献血时间等信息,可以用于证明献血者的身份,享受优待政策。献血记录会被同步到支付宝小程序上,献血者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单次献血和累计数据。在血液被进一步检查、化验合格,应用于救治后,献血者会收到来自血液中心的感谢短信。

2.对献血者的健康有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6个月。一次献血采集的血液量只占人体总血量的5%~10%,对身体健康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献血后,由于血液量有所减少,人会稍微有些乏力、头晕。但稍作休息,适当补充水分、电解质后,不适感会逐渐消失。献血后丧失的血液成分,如白细胞、血小板可在1周内恢复,红细胞、血红蛋白可在3周左右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

有研究显示,与不献血者相比,常献血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能降低88%。每隔6个月献一次血的人,罹患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可大大降低。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规律献血可以降低人体的血液黏稠度,增强机体造血功能,从而保护心血管健康。

3.献血者和直系亲属优先用血,享受优惠政策

一般情况下,献血者本人、父母、配偶、子女可按其献血量等量享有优先用血的权利。献血者的义举相当于在给自己和家人进行血液储蓄。

患者临床用血时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用于血液制品的采集、检测、制备、储存、运输等环节。我国各省市对于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的用血费用都有优惠政策。以安康市为例,本人献血累计1000毫升及以上的,可以终身报销全部用血费用,其父母、子女、配偶如果用血,可按照献血量进行等量报销。

4.无偿献血可以保障血液质量

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以保证血液安全。由于不涉及金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献血者为了经济利益规避检查,隐瞒健康信息。这是保护他人,也是保护献血者自己。如果无偿献血者太少,要依靠“买卖”获得血液资源,后果不堪想象。

需要注意的是,传染性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等人群不宜捐献血液。这些人群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向社会奉献爱心。

无偿献血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您的一次奉献也许可以让一位大出血的准妈妈转危为安,让她怀抱婴儿入睡;也许可以帮一位不慎受伤的工人师傅得到救治,和家人重新相聚。您的爱心可以让很多人从死亡的边缘重回人间!期待您积极参与无偿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