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止咳九法 帮您应对不同类型的咳嗽
2024-12-18李姗
中医理念认为,咳嗽不仅是肺部问题的表现,其病因还可能涉及其他脏腑功能。因此,中医治疗咳嗽不仅关注症状本身,更重视将患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辨证施治。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1.肺主咳
咳嗽的主要病因是肺部疾病。肺为“娇脏”,容易受内外邪气的侵袭而导致宣发肃降失常。肺脏为了去除病邪,肺气上逆、冲击声门便会引发咳嗽。
2.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
《黄帝内经》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咳”包括心咳、肝咳、脾咳、肺咳、肾咳,“六腑咳”则有胆咳、胃咳、大肠咳、小肠咳、膀胱咳、三焦咳之分。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人嗜好烟酒,烟酒熏酌肺胃,可致痰热阻肺,引起咳嗽;过食辛辣油腻之人,脾胃受损会导致痰湿阻肺,发生咳嗽;如果情绪低落,郁怒伤肝则可令肝火犯肺,也会引起咳嗽。
3.辨证施治、整体论治
现代医学治疗咳嗽,通常采用抗生素、抗过敏药或止咳药。中医认为,对于不同病因所导致的咳嗽,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即辨证施治,不可只关注肺部。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宣肺止咳
宣肺止咳疗法指通过宣发肺气,促进病邪从皮毛或经呼吸排出,从而缓解咳嗽,主要用于外感咳嗽初期。外感咳嗽通常由风寒或风热引起,有风寒、风热、风燥三类。
风寒咳嗽患者咽痒咳嗽、痰稀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怕冷发热等症状,可选用通宣理肺丸来疏散风寒、宣肺止咳。风热咳嗽患者口干咽痛、痰黏稠,常伴有流黄涕、头痛、身痛、怕风发热等症状。患者可选用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燥咳嗽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咳嗽患者干咳咽痒、口唇干燥,多伴有风热证,可选用桑杏汤治疗;凉燥咳嗽患者干咳少痰、鼻干咽燥,多伴有风寒证,可应用杏苏散治疗。
食疗推荐:病情较轻的风寒咳嗽患者可服用荆芥粥。取荆芥10克与白粥同煮,有疏散风寒、宣肺解表的作用。风热咳嗽可饮用薄荷茶。取新鲜薄荷叶3~6克泡茶饮用,能够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降肺止咳
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可导致肺失宣降而引发内伤咳嗽。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痰多色白、喘憋气短,伴有腰酸腿疼等。可使用苏子降气丸等降气化痰药使肺气肃降。
食疗推荐:患者可将旋覆花煎水代茶饮,有助于降气止咳化痰;也可将苏子与大米熬制成粥,帮助降气、止咳、平喘。
清肺止咳
清肺止咳法适用于内伤咳嗽的痰热阻肺证,此类患者咳嗽气促、痰多黏稠色黄,伴有胸部胀满、咳嗽胸痛、口干舌燥等症状。临床常用羚羊清肺丸等清肺止咳药,帮助患者清肺、化痰、止咳。
食疗推荐:患者可饮用鱼腥草茶配合治疗。取鱼腥草10~30克煮水代茶饮,能够清热解毒、化痰排脓,特别适用于肺热咳嗽、痰多的患者。
温肺止咳
温肺止咳法适用于寒邪直犯肺部,或者平素肺中虚寒的患者。这类患者咳嗽声低、痰液清稀、畏寒怕冷,伴有喘息、胸闷气短等症状。通过温热类药物可祛除寒饮痰湿,使肺气通畅,从而达到止咳目的。临床常选用小青龙颗粒、苓桂咳喘宁胶囊等进行治疗。
食疗推荐: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取生姜6~10克煮水代茶饮,可辅助温肺止咳。也可将葱白与大米熬制成粥饮用,帮助发汗解表。
补肺止咳
脾肾两虚、久咳失敛等原因可导致肺气亏损,肺部宣发肃降功能受到影响,外邪更易入侵,引起咳嗽。补肺止咳法通过补益肺气,可增强患者肺脏功能和机体抵抗力,帮助抵御内外邪气。肺气虚损型咳嗽患者的咳嗽声音低微、痰少或无,伴有面色苍白、乏力气短、怕风怕冷等症状。临床常用玉屏风颗粒和六君子丸加减治疗。
食疗推荐:患者可饮用党参茶,取党参6~10克煎水代茶饮,能补肺益气。还可以取黄芪10~15克与nPMoNve5JrHj/JXE481HZUORJgWkTdg0DT4ibsZhas0=鸡肉同炖,帮助患者补气升阳、增强体质。
润肺止咳
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久咳不愈会耗伤肺阴,肺阴不足者适当养阴润肺,才能减轻咳嗽症状。患者通常表现为咽痒、干咳、少痰,可伴有咽喉肿痛、口鼻干燥等症状。养阴清肺丸是常用的润肺止咳药。
食疗推荐:患者可将百合、莲子同煮成粥,既养阴润肺,又能安神助眠。也可用麦冬炖雪梨,将麦冬与雪梨一起炖煮,具有润肺止咳、清热生津之功。
敛肺止咳
敛肺止咳法适用于久咳不愈、肺气耗散引起的咳嗽。患者久咳不止、气喘出汗、痰少而黏。使用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如九仙散可固摄肺气,从而达到敛肺止咳、益气养阴的目的。
食疗推荐:患者日常可取五味子6~10克煮水代茶饮,可敛肺止咳、益气生津。饮用乌梅汤也具有敛肺止咳、生津止渴的效果。
疏肝止咳
肝气不舒、郁久化火、肝火犯肺,可导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出现咳嗽。患者多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咳嗽症状常在情绪波动或压力大时加重,伴有胸闷、两肋胀满、烦躁失眠、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此类患者应疏肝止咳,临床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食疗推荐:生活中容易情志不畅者,可间断饮用柴胡茶。取柴胡10克、绿茶3克煮水代茶饮,可调治肝气郁结引起的咳嗽。
通腑止咳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大便秘结,会导致患者肺气上逆,出现咳嗽。患者通常咳嗽声重、痰多色黄、黏稠,多伴有腹胀、便秘、口干口苦、面红目赤、小便黄等症状。通腑止咳法适用于咳嗽伴腑气不通、大便秘结的患者。通利大便可以帮助肺气肃降,起到止咳作用。临床上,通腑止咳法常与清肺止咳法相配合,如使用中成药清肺抑火丸。
食疗推荐:习惯性便秘者可每隔几日用大黄3克、红茶5克煮水代茶饮,能够清热泻火、缓解便秘。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咳嗽患者不可自行用药或食疗方来“自我治疗”,应就诊后遵医嘱用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也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预防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