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喝牛奶就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2024-12-18张玥
生活中,有些人在喝牛奶之后会产生种种不适,比如腹胀、腹泻。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有这种情况,还能不能喝牛奶呢?
原因可能是乳糖不耐受
如果喝牛奶后,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症状,有可能是乳糖不耐受。乳糖是人类和动物乳汁中的主要糖类。乳糖酶是一种消化酶,主要存在于人的小肠中,负责将乳糖分解为更容易被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和半乳糖。这两种糖属于“单糖”,即不能再被简单水解成更小的糖类的分子。
乳糖不耐受也被称为乳糖不耐受症。当人体内的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下时,无法完全分解、消化所摄入的乳糖。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大肠后,会被其中的细菌发酵,产生气体、短链脂肪酸等物质,从而引起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乳糖不耐受并不罕见。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亚洲地区乳糖不耐受的发病率很高——可达到54%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乳糖不耐受与牛奶蛋白过敏并不相同。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不足或活性低下引起的人体不适,症状相对较轻。而牛奶蛋白过敏则属于过敏反应,可引起皮肤瘙痒、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更为严重的过敏症状。对于牛奶蛋白严重过敏的人群饮用牛奶或食用由牛奶制作的食品,可能危及生命。
典型症状
乳糖不耐受患者通常在摄入乳糖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不适,典型症状包括以下几种:
1.腹泻
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大肠后,被肠道细菌发酵,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增加可升高肠道渗透压,刺激肠道蠕动,导致腹泻。患者的大便多为黄色稀便,也可能呈蛋花汤样,带泡沫,有酸臭味。
2.腹胀
由于肠道气体积聚,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腹部胀气感,排气增多。
3.腹痛
由于肠道内气体增多、肠道蠕动加快,可能导致肠痉挛,引起腹痛感。患者通常在摄入乳糖后的1~3小时内出现腹部痉挛或绞痛感。
4.肠鸣
肠道中的气体、液体随肠道蠕动,可能产生断断续续的“咕噜咕噜”声。
5.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摄入乳糖后,可能出现恶心甚至呕吐情况。
上述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患者的乳糖酶缺乏程度、乳糖摄入量等因素。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患者,常见症状为腹泻、腹胀,少数患儿有回奶、呕吐、易哭闹等症状。
主要类型
根据病因,乳糖不耐受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先天性乳糖不耐受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是由于遗传原因导致的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这种类型的乳糖不耐受十分罕见。罹患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新生儿自出生起,摄入母乳或配方奶粉便会出现严重的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先天性乳糖不耐受患儿应根据病情限制或避免乳糖摄入。
2.原发性乳糖不耐受
大多数乳糖不耐受患者属于原发性乳糖不耐受。患者体内的乳糖酶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多数人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出现症状。大多数原发性乳糖不耐受患者可以耐受一定量的乳糖,因此不必完全避免牛奶或其他奶制品摄入。
3.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是由部分疾病或肠道损伤引发,比如胃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以及其他导致小肠受损的疾病。小肠受损后,乳糖酶的分泌量可能暂时减少,导致患者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如果原发疾病能够得到有效治疗,患者便可分泌足量的乳糖酶,摆脱乳糖不耐受症状。
4.发育性乳糖不耐受
发育性乳糖不耐受是指由于小肠黏膜发育不成熟导致的暂时性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胎龄<34周的早产儿肠道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发育性乳糖不耐受。随着宝宝的月龄增长及肠道发育成熟,症状可自行改善。
诊断方法
1.饮食排除法
患者暂时停止摄入乳糖,然后观察腹胀、腹泻等症状是否缓解。如果停止摄入乳糖后症状有所好转,再次摄入乳糖后症状复发,表明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但是这种方法的诊断时间较长,而且结果可能不够准确。
2.氢呼气试验
没有被消化吸收的乳糖进入大肠后,肠道细菌发酵乳糖,会产生氢气。患者在摄入一定量乳糖后,医师可通过检测患者呼出气体中的氢气含量,评估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没有创伤,敏感性高。
3.乳糖耐量试验
乳糖不耐受患者摄入乳糖后,无法将其彻底分解为葡萄糖并快速消化吸收,因此血糖水平不会显著升高。通过检测患者摄入乳糖后的血糖变化,可判断乳糖的消化情况。但乳糖耐量试验的特异性较差,在临床上的应用不多。
4.粪便酸碱度测试
这种测试方法主要适用于婴幼儿。未被彻底消化的乳糖会导致大肠中乳酸和其他酸性物质增加,从而导致粪便pH值偏低。检测粪便的酸碱度变化可以辅助确诊乳糖不耐受。
5.尿半乳糖测定
通过测定尿液中半乳糖的浓度,可以间接判断患者对乳糖的消化吸收情况。
发生乳糖不耐受
该怎么办?
目前,临床对于乳糖不耐受没有彻底的治愈方法,患者主要通过限制乳糖摄入来改善临床症状。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患者应格外注意营养补充。母乳、婴儿配方奶是婴幼儿的主要营养来源。如果婴幼儿发生乳糖不耐受,应及时进行营养干预,补充相关营养素,以免患儿发生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除了遵医嘱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粉,家长也可在医师指导下为患儿使用益生菌制剂、乳糖酶补充剂等,以改善症状。
儿童、青少年等其他乳糖不耐受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限制乳糖摄入量,同时保证膳食营养均衡。日常应避免或减少摄入富含乳糖的食物,可食用低乳糖或无乳糖乳制品。空腹食用乳制品容易加重乳糖不耐受症状。因此,建议进食其他食物后再食用乳制品。一些患者可能对少量乳糖有耐受性,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能减轻症状。乳制品是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重要营养素的来源,乳糖不耐受患者可以选择食用瘦肉、豆制品、坚果、鱼类等,补足机体所需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