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访“人民卫士”巴依卡老人:税务干部的“沉浸式党课”

2024-12-16杨春

税收征纳 2024年10期
关键词:巡边拉齐界碑

9月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秋高气爽,随便一个地方,都能与远处的慕士塔格峰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几位身穿税务制服的青年干部走在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的秋色里,荣获“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站在家门口,笑眯眯地迎接他们的到来。

税务干部们像儿女一样拥抱了巴依卡老人,他们热情的问候让老人脸上展现出太阳般的光辉。这位老人就像一本书,在与税务干部们定期的交流中,为他们厚植信仰根基,传承红色基因。

“感谢党!感谢国家!”

当青年税务干部夏日瓦娜端起香浓的奶茶,问老人获得国家荣誉有何感想时,这位共和国同龄人高兴地说:“感谢党!感谢国家!”

20世纪50年代初,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成为当地第一位“牦牛向导”,并主动和边防军人一起护边。1972年,父亲把接力棒交给了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不要让界碑挪动一毫米。”2001年,当他将儿子拉齐尼·巴依卡送到部队时,部队领导问:“你就这一个儿子,舍得吗?”他认真地说:“保家卫国是大事,我舍得!”

2009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把这根海拔最高的“接力棒”交到刚刚退役归来的儿子——时年25岁的拉齐尼·巴依卡手中,拉齐尼·巴依卡从此开始护边时光,直到生命最后一刻——2021年1月4日,拉齐尼·巴依卡纵身跳下冰窟解救落水儿童,孩子得救了,他不幸牺牲,用生命托举生命的帕米尔雄鹰,永远留在了41岁……

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万山堆积雪,积雪压万山”红其拉甫,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连石头都可以冻裂,被视为“血谷”和“死亡之谷”。

想要穿行在这样的“生命禁区”,没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当地向导,边防官兵很难完成任务。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当地的塔吉克族居民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帕米尔高原,常年奔波在崇山峻岭间,自然而然地成了那里的“活地图”,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个经验丰富的当地向导。

在一次边境踏查过程中,地势非常险峻,碎石路下便是湍急的河流,一位战士所骑乘的牦牛踩到碎石险些翻倒,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眼疾手快,帮战士拉住缰绳,自己却差点翻下悬崖。另一次,巡逻队行进在雪山脚下,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突然大喊:“雪要下来了,快些后退。”官兵们紧急后撤。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响声从半空中传来,雪崩发生了,转瞬间将他们先前行走的地方埋没,心有余悸的连长问他怎么知道会有雪崩,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雪崩前有一种声音,我听到了。”这只是他护边的缩影,最令人敬佩的是,这条路他一走就是近40年。

一次次翻过雪山,一次次趟过冰河;一次次宿营山巅,一次次舍生冒险;一次次冲锋在前,一次次化险为夷……一家三代人的足迹踏遍了红其拉甫边防连防区的每条巡逻线。

每次巡边,他们都会带上三样东西:水泥、油漆和馕。馕在路上是干粮,水在山沟里随处都是。到了界碑,他们用水泥修补损坏的地方,用油漆刷新,还要描字,尔后敬礼、宣誓。他们爱国奉献的壮举,早已在帕米尔高原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亲切地称赞为在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如今,70多岁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家人仍旧坚守在高原。

“巡边为什么一定要骑牦牛,不能骑马吗?”

青年税务干部王希晨从山西考来新疆,新入职的他对帕米尔高原充满好奇,他看着一张张官兵骑牦牛巡边的相片,情不自禁地问:“巡边为什么一定要骑牦牛,不能骑马吗?”

吾甫浪,塔吉克语是“死亡之谷”。吾甫浪沟蜿蜒在帕米尔至喀喇昆仑的崇山峻岭之间,纵横连接着与巴基斯坦相邻的边防线。新疆喀什军分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守护着这条险峻的边防线,往返全程96公里,骑牦牛完成一次巡逻需5天时间,中间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隘口,80多次蹚过刺骨的冰河。随时都有可能遭遇泥石流、暴风雪、冰雹、雪崩等自然灾害,随时都有野兽袭击和“弹尽粮绝”的可能。

牦牛身体健壮、耐苦寒,善走险路和沼泽地,还有识途的本领,能带领官兵避开危险,择路而行。缺点是走得太慢。20世纪90年代初,部队决定做一个测试,巡逻路途中带了三匹马。如果马能够过吾甫浪沟,以后巡边就不用牦牛了。可是,那三匹马无法穿过石头滩,也没办法越过山间冰冷的急流。“一匹马坠落悬崖,马鞍子都没留下。两匹马腿断了,只能留在原地。”老人叹息着说:“那天到了界碑,宣誓的时候,我想起爸爸的话‘不要让界碑挪动一毫米’,那三匹马是为巡边牺牲的,是英雄马。”老人说完,眼睛穿过天窗望向远方,似乎回到当年巡边的吾甫浪沟。

“我们想的都是他人的生命”

几年后,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带着边防官兵蹚过一条60米宽的河流,水流非常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骑着牦牛第一个跳入急流,军医骑着牦牛紧跟着“哐哐”跳下水,却不知怎地一下子翻倒,瞬间被急流卷走。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骑着牦牛以最快的速度追了过去。前方三四十米处,军医的牦牛被一块巨石挡住了,急流撞击巨石,白浪滔天。他追到巨石前,很多次差点被浪头掀下牛背,但他毫不惧怕,奋勇向前。这时候,他看到一条缰绳被浪花卷起,缰绳上系着一只手,他抓住了那只手,使劲一拽,军医被拽出水面。

谈及此事,老人也想起了自己的儿子:“我相信他是好样的,他跳下冰湖去救孩子的时候,一门心思地去救人,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就像当年我救军医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一样。看到军医被大水冲走,我脑子里想的只是救人,上岸以后我才开始后怕。当时还有一位战士,看到战友被大水冲走,也一下子就跳进了急流施救。我们是一样的,在与生命搏斗的那一瞬间,我们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想的都是他人的生命。”

老人说到这里,情不自禁地坐直身体。这时候,一缕阳光从天窗倾泻而下,照在老人身上,照在他头戴的毡帽上,照在他海一样深邃的目光里,青年干部们似乎感觉到,那束阳光携着一股力量慢慢注入老人的身体,宁静、圣洁,令人肃然起敬。

热腾腾的奶茶喝了一壶又一壶,对话一直进行到太阳西落。青年干部临走前,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端详着大家佩戴的“中国税务”胸牌说,儿子拉齐尼·巴依卡曾经是税收义务宣传员,给他讲过什么是税收。近些年,部队开始更多地用直升机、无人机巡边了,徒步巡逻吾甫浪沟的频率逐步减少,他知道,这种进步也离不开税收工作。

2017年塔县震后重建,接踵而来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漂亮的彩钢顶抗震安居房代替了土房子,安居房通水、通电、通路、通网、通广播电视;羊住上新型材料搭建的圈棚,之前石头搭建的羊圈全部拆除了;就连海拔4000米以上的夏牧场,也换上政府特制的放牧帐篷,放牧帐篷保暖轻便,既能满足牧民的基本生活,又附加了逃生绳等户外救生设备。牧民们的生活——从古老的风餐露宿的游牧生活,转而变为恬静安逸的定居日子。政府的巨额投资都是依靠税收“为民聚财”的功能。

车轮启动的时候,夜风吹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沙哑的塔吉克语。夏日瓦娜向其他青年翻译道:“他说,感谢党、感谢国家,我孙子、孙女上学都是免费的……”

夏日瓦娜翻译着,想起老人多次提到的那句“不要让界碑挪动一毫米”,眼睛竟然湿润了。她摇开车窗,远眺皑皑雪山,一轮明月照着的慕士塔格峰,那月光与白天透过天窗照在老人身上的阳光一模一样,是大地呈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源泉。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克拉玛依市税务局

延伸阅读

一家三代接力护边

在帕米尔高原上,有一个叫红其拉甫的地方。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原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人守卫边境,给红其拉甫边防连做向导,在生命禁区为官兵指向带路。

37个春秋,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遇到的急难险情数不胜数。但他一直坚持巡边护边:“巡逻是国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责任。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1998年6月,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坚定地说:“我愿意永远与边防官兵一起,守卫在祖国边防线上。”

2004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父子俩一起走上了去吾甫浪沟巡逻的路。5年后,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把接力棒交到了儿子手中。

2018年,拉齐尼·巴依卡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1年1月4日,正在喀什大学参加人大代表专题培训班的拉齐尼·巴依卡奋不顾身救起一名不慎落入冰湖的儿童,生命定格在41岁。被追授为“时代楷模”。

2021年7月,河南郑州突发特大暴雨灾害,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牵挂受灾的同胞,以儿子拉齐尼·巴依卡的名义捐款20万元。“如果拉齐尼还活着,他也一定会这么做。”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据《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巡边拉齐界碑
踏云巡边
The Cats of Roxville Station (Excerpt X)《罗克斯维尔火车站的猫》(节选十)
拉齐尼?巴依卡:帕米尔的雄鹰
The Cats of Roxville Station (Excerpt IX)《罗克斯维尔火车站的猫》(节选九)
拉齐尼·巴依卡:永远的“帕米尔雄鹰”
宋代巡边述略
60岁的他 已为国巡边55年
在渝黔界碑
足球巡边旗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3)